彭俊芳,李春莹,袁书琪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的根本问题[1]。由此,课程思政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学地理课程与高师地理专业的思政功能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探究和加以发挥。我国新修订的初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即将颁发,此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即各学科课程均留出10%的课时作为跨学科内容要求。地理学科从中可以发挥独特的学科融合作用,促进跨学科综合思政教育的实施。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和高师地理专业思政的层次都比较高,是在国家意识培育的层面上实施思政教育包括国家版图、国家权益、国家战略、国家安全、国际关系等思政教育内容,思政教育的价值高、意义重大,对于一般的中学课程思政和高师专业思政,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
既然地理学科对于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意义重大,为推进地理学科的课程和专业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示范作用,应认真分析当前中学地理课程思政的任务与要求,评估中学地理教师实施地理课程思政的素养与能力,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从高师地理专业思政建设中寻求解决问题、提升中学地理课程思政水平的对策。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政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国家意识层面的思政教育,各国都十分重视。各国中学国家意识层面的思政教育,并无“普世价值”可言。其政治上的立场、观念、任务与要求,因各国的国体(国家的阶级性质)而异。例如,美国领导人基于“美国优先”的根本立场,他们要求加强的“爱国主义教育”,显然与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本质区别。各国的中学地理课程,基于国家意识的政治性都十分强烈。作为一线中学地理教师,为了完成地理课程思政任务,应当认真分析、加深理解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思政教育内容要求。目前,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正在修订,本文仅分析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思政教育内容要求。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的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统一的“前言”,引进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引领着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各项内容要求,具体的关键词如表1 所示。
表1.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思政教育关键词
由表1 可见,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内容要求有如下特点。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各学科统一的前言与地理学科内容之中的思政关键词的相关程度很高。有的思政关键词重复出现的频率很高。由此可见,中学地理课程的思政功能丰富、全面。尤其是在思政理论、国情国力、家国情怀、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家战略和国际理解等方面,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功能很强,对中学课程思政的贡献率很高。在高中地理新课标提出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与课程思政中的国家安全和生态文明、思政理论和国际理解、国情国力和家国情怀、国家战略和国家意识,均密切相关。
从政治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政治区域层次结构中,国家是最重要的政治区域层次。从中学地理课程思政的关键词来看,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在国家层面上的内容完善,系统性强。中学地理课程思政以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政理论为引领,以国情国力和家国情怀为基础,以生态文明和国家安全为特色优势,以国家战略和国际理解为应用方向,引导学生通过思政认知、思政思辨、思政培根、思政铸魂、思政践行等过程,进阶提升,从知国之学到爱国之情,再到报国之行,可以跨科辐射和融合,实现中学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
生态文明教育是地理学科课程思政的特有重点之一。高中地理新课程从新时代“两山”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出发,赋予人地协调观新的内涵。地理课程思政的生态文明教育可对接到国家重大战略教育上。我国的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不但能作为生态文明教育案例,还可作为国家战略教育案例,提升了地理课程思政水平。地理课程的生态文明教育引入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地和谐的区域发展观”等新理念,使地理课程思政的水平提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的新层面,有助于实现“维护国家与全球生态安全的目标”[2]。
面对当前我国发展战略转型,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应兼顾国家和世界两个层面,关注其间的相互作用,以顺应新时代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态势。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具备“家国情怀”与“世界眼光”,借助“一带一路”,将“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相融合,既避免狭隘的国家民族主义,又防止虚妄的西方“普世价值观”,有助于构建科学、辩证的地理课程思政体系。
虽然我国广大地理教师在漫长的地理教育史上一贯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但以往的地理课程教学大纲和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课程思政内容要求不够系统、全面和明确。一线地理教师自身的课程思政素养也有一些短板,这也反映出我国高师地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思政的要求不够完善。通过对全国各地地理教师作简单的调查,一线地理教师课程思政的主要短板如表2 所示。
由表2 可见,广大高中地理教师自身的课程思政短板还不少,有必要对这些短板的类型与成因加以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需要依托一些政治地理概念,这些政治地理概念有的不能仅从字面意思理解,有的被一些媒体曲解,导致政治地理概念内涵、外延不准确,当然会影响地理课程思政的效果。政治地理概念事关重大,采用法律表述方式,不能有半点模糊混淆,这与地理课程当中的一些术语(如“环境”等)意思不同。既然国家赋予地理学科课程思政的重任,地理教师必须讲究地理思政术语使用的规范、政治地理概念理解的精确。例如,国家领土概念体系的构建如图1 所示,师生都应当掌握。
图1. 领土概念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事关当前我国社会制度自信、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中国特色、解决全球地缘政治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大局,必须有充分的认识。一线地理教师的文化素养仍显不足,相当部分教师尚未构建完整的文化层次体系,乃至不能应对近年来相关高考问题。这也与以往高师地理课程方案重自然轻人文有关。国际学术界对文化的界定有了新的发展,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课程思政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应当构建优秀文化新体系,如图2 所示。
图2. 文化层次体系
爱国主义教育是地理课程思政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国家安全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还专门增设了“资源、环境和国家安全”选择性必修课程。但中学地理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往往局限于对本国的介绍,偏重对国情和国家发展成就的介绍,上与世界、全球关联不够,下与乡土关联不够。教师对国家情怀的“家”理解有偏差,只将其看作是家庭,忽略了家乡的涵义。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知国、爱国、报国、卫国,局限于国家层次是不够的,要将国家与国际环境、国情与乡情结合起来才能奏效,尤其是国家安全,无论是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还是国防安全,都必须了解国家与外国、世界的关联,才能深刻理解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态势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措施[3]。
综合国力之所以综合,就在于国力评价指标系统、齐全。中学地理课程中关于国情、国力的内容广泛分布在各门地理课程中,每门课程的国情、国力内容则分散在课程的各单元中。如何进行国情、国力的综合评价,是国家认同教育的关键之一。地理教师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对国力评价指标认识不够全面,有些隐性指标容易被忽略,例如气候、环境生态、文化等;问题之二是对国力要素的作用评价片面,其评价或都是正面,或都是负面;问题之三是注重总的评价,忽略人均、地均的评价。高师地理专业的国力要素教学分散在各门课程中,如若各门课程教学与国情国力教育关联不够,会造成中学地理教师思政素养的片面性。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学地理新课程的思政要求加强,功能扩展,而中学地理教师自身的课程思政素养尚有不足之处,需要通过全员培训加以提升。作为中学地理师资的供给方,高师地理专业必须正视中学需求方的要求,在培养中学地理新师资时在思政素养方面进行供给侧改革,大力提升地理师范专业学生毕业要求中的专业思政要求。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专业思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之高师地理专业又具有综合性,地理专业思政建设的整体性可以作为高师理科专业思政整体建设的典型案例。必须在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上统筹设计。地理专业思政事关地理专业办学整体,专业思政建设必须是地理专业党政统一领导的大事。有经验表明,党政齐抓共管可以实现专业办学各方力量的整合,有效推进地理专业思政的整体建设。从党组织系统方面来看,思政教育、党团活动可以依托地理专业科研和教学活动进行,让师生切身体验地理专业学术活动、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具有的强大思政功能和重大的思政责任。地理专业的思政队伍应当了解地理专业及其思政特点,参与地理专业科研和教学活动。从行政系统方面来看,地理专业教学、科研主管领导和管理团队应当积极参与思政主题教育和活动,统筹部署课程方案修订,充分体现专业教育的思政价值,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评估中的地理专业思政及课程思政要求,引导专业教师的科研选题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将地理科研中的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有重要思政价值的科创活动[4]。地理专业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长期的实践教学活动具有形成思政素养的重要作用,必须重视加以利用。
高师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普遍构建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相关矩阵。其中,理科专业长期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程与思政目标和要求脱节,有的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和要求之间甚至连低相关都没有显示。而客观事实是,地理专业课程与高师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班级指导、综合育人以及毕业要求中的师德崇高、善于育人等项目关系密切。因此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源头起,为专业课程思政功能正名赋能。本文提出的修改方案如表3 所示。
表3. 高师地理专业课程思政毕业要求
由表3 可见,高师地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思政功能重要,从思政角度分析,课程方案应当适当调整,建议如下。
1.适当增加必修课程
无论从中学地理课程思政的客观需求还是高师地理专业思政的客观要求来看,高师地理专业的政治地理学、环境科学概论、文化地理学、自然灾害及防治等课程应当调整为必修课程,学分和课时不必增加。原有必修课程中的某些课程可以适当减少学分和课时。
2.大力加强实践课程
无论从思政教育还是专业教育来看,高师地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必须加强,应当适当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时数,而实践课程应当综合化,如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人文地理综合实习、区域地理综合实习(含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等。
当前高师各专业都要求修订课程大纲以加强思政要求。高师地理专业课程大纲的修订要充分考虑中学地理课程思政的需求,加强地理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的要求,本文建议如表4 所示。
表4. 高师地理专业课程突显中学地理课程思政重点
表4 显示,高师地理专业课程体系对于中学地理课程思政重点的体现是充分的、具体的,对指导各门地理专业课程大纲的修订具有可操作性。
总之,面对加强中学地理课程思政的现实需求,一线中学地理教师要勤奋进修、勇于担当,同时,高师地理专业为发挥对中学地理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必须大力加强地理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