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 王晶 唐桂林 高汉青
目前,结核病仍对全球的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估算2020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987万例,在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我国新发肺结核患者数为84.2万例,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位[1]。肺结核根据病原学结果分为病原学阳性、病原学阴性和病原学未查三大类[2]。虽然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的传染性明显弱于病原学阳性肺结核[3],但若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仍有一定的转阳比例,并成为新的传染源,给控制和消除结核病带来困难[3-4]。目前,通州区乃至北京市对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流行特征的研究并不多,笔者旨在通过对北京市通州区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登记资料进行流行特征分析,为本区进一步制定结核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从“中国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2016—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登记管理的肺结核患者(不包括耐药肺结核患者),按照定时统计方法进行分类[2],导出病原学阴性(包括痰涂片阴性、培养阴性和分子生物学阴性)肺结核患者病案信息,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发现方式、现住址、户籍地址和治疗转归等信息。人口数据来自《北京市通州区统计年鉴》。所有患者均采用2R-H-E-Z/4R-H或2H-L2E-Z/4H-L2标准化疗方案治疗,部分患者根据病情适当延长至9个月;均全程督导管理。
采用Excel 2007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图表制作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构成比(%)”描述,不同年份间率的比较采用Mantel-Haenszel趋势性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表1 2016—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登记情况
1344例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1.9∶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汉族明显多于少数民族;发病患者以15~44岁的青壮年为主(67.4%),以25~34岁者占比最高(33.9%);在职业方面,家政、家务及待业的占比最高(44.8%);在发现方式方面,综合医院转诊到结防所的患者最多(71.3%),其次是追踪发现(12.7%)和因症就诊(10.6%)。不同年份登记的患者在性别、民族、年龄、职业和发现方式等方面的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表2 2016—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登记的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不同特征分布情况
表3 2016—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登记的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现住址分布情况
表4 2016—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登记的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治疗转归情况
本研究发现,2016—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共登记管理3136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年均登记率为39.1/10万,其中,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总体登记率为16.7/10万,占全部登记患者的33.1%~53.8%,明显低于何伏华等[3]报道的64.31%~75.14%,也低于全国54.97%~71.39%的平均水平[5];且不同年份所占比例和登记率均呈整体下降趋势,这可能与本区自2018年成立了病原学阴性肺结核诊断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的过诊情况有关。另外,随着本区痰标本GeneXpert MTB/RIF(简称“GeneXpert”)检测技术的应用推广,要求结核病定点医院门诊需对疑似肺结核患者进行至少1次 GeneXpert检测,这也进一步提高了痰结核分枝杆菌分子生物学阳性率,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应地降低了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的诊断率和登记率。
从人群分布看,本组调查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9∶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5年间男性登记患者占比均高于女性,与何伏华等[3]和毛强[6]报道一致,也与肺结核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的性别分布特点相一致。这可能一方面与我国男性是主要劳动力,也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比女性承载了更多的社会和经济压力,社交范围也更广,更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男性吸烟、酗酒等肺结核感染高危行为明显高于女性有关[3-4]。对于年龄分布,15~44岁的青壮年仍是发病的主要人群(67.4%),这与本市其他区报道[7-8]基本一致,认为与这类人群学习工作压力大、社会活动广、处于高密度群体空间较多有关。从职业的易感性来看,家政、家务及待业所占的比例最大(44.8%),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此类人员无固定职业与收入,居住和饮食条件较差,且随着年龄增大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导致体内结核分枝杆菌复燃,加之这类人群文化水平较低、预防意识差、平日健康体检缺失,属于结核病高危人群[3],故需要加强这类人群的结核病健康宣传和筛查工作。我国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约为全人群的1/3[9],且各地常报道学生肺结核疫情[10-12],虽然本区病原学阴性肺结核学生患者占比为5.7%,与本市其他区报道[7-8]基本一致,但由于学校人口密集、学生学业压力大,容易造成学校结核病疫情的暴发和流行,仍需重点关注。
从地区分布看,本组调查患者以非户籍为主(61.6%),且主要来源于北京周边不同省市,以河北省最多(25.7%),这与本市各区非户籍患者主要来源基本一致[13]。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外出打工者工资待遇普遍不高,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居住环境较差、工作繁忙、健康意识不足,加之用工者对临时用工人员健康管理要求低、疾病筛查意识差,常导致带病用工,造成结核病潜在传播风险[14-15]。另外,外源性输入病例本区是按照外省市转入患者进行管理,不在本区进行重复登记报告,仅进行代管理,且这部分患者每年仅几例甚至没有,故不在本次研究调查范围内。
从发现方式看,本组调查患者以综合医院转诊发现为主(71.3%),其次是追踪(12.7%)和因症就诊(10.6%),与郭金燕等[15]报道一致。提示本区人口对结核病相关知识了解不足,主动就诊于结核病定点专科医院的意识不强,需加强公众结核病健康宣教,提高核心知识知晓率,以减少就诊环节和就诊延误情况,降低传播风险。目前,本区每月都有固定人员下乡督导检查综合医院的转诊、追踪和治疗管理等工作,这对于提高患者发现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从治疗转归看,本组调查患者总体治疗完成率为93.2%,且5年间均保持在90%以上,达到了“十三五”规化的指标要求。调查还发现,我区5年来的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的丢失率(2.5%)较低,与何伏华等[3]报道一致,说明我区患者督导管理工作比较扎实有效,患者可以得到持续有效的抗结核治疗。但2016年的丢失率(4.5%)稍高于其他年份,这可能与2016年下乡督导人员和社区“防痨医生”发生调整,导致患者督导管理衔接不上有关,这也说明减少人员调动、稳定防痨队伍、做好工作交接对结核病患者的管理必要且有效。
综上所述,通过成立病原学阴性肺结核诊断小组、推广应用GeneXpert检测技术、推进三级防痨网建设,以及完善月下乡督导检查等工作,通州区对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疫情防控是行之有效的。但由于本区非户籍病原学阴性结核病患者占比已超60%,且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性可能进一步加大,这一比例可能还会进一步升高,故今后需在现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基础上重点关注外来人口,尤其是来自河北、黑龙江等地区的男性青壮年外来务工人员,对其加大健康宣传力度、提高健康意识及结核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同时对用工单位加大入职体检、健康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就医环节,降低传播风险,进一步提高本地区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的防控工作水平。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杨超和王晶:采集数据、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和修改;唐桂林和高汉青:采集数据、支持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