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昕,毛胜池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院前科,广东 深圳 518052)
多发性外伤是急诊科的常见急危重症,是由同一机械外力所致的两个或以上器官部位同时或相继出现严重性创伤的情况,其病情复杂,且变化迅速,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且并发症多,多见于意外坠落和交通事故伤[1-2]。院前急救是近些年来开展的一种急救方式,是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的重要环节;院内急救则是院前急救的有效延续,二者有效衔接对于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3]。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是近些年来提出来的新的急诊急救方式,能为患者提供快速、有效、便捷的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率[4]。我院对多发性创伤患者应用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本组的140例多发性创伤患者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急诊科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收诊的患者,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为多发性创伤;(2)近1个月内无手术史;(3)患者和家属均之情且资源参加。排除标准:(1)同时还有其他传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2)滥用酒精或其他药物者;(3)合并恶性肿瘤、重要脏器组织功能不全者。根据患者的护理模式不同分组:对照组共有73例,其中男40例,女33例,年龄32-73岁,平均(52.8±8.4)岁;致伤原因:52例交通事故,16例高空坠落,挤压伤5例;损伤程度:轻度21例,中度38例,重度休克14例。观察组有67例,其中男35例,女32例,年龄34-75岁,平均(53.2±8.6)岁;致伤原因:48例交通事故,12例高空坠落,挤压伤7例;损伤程度:轻度20例,中度34例,重度休克13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传统急救护理模式,也即院前科急救护理人员有固定的班次,值班护士接到急救电话后,随车救治,护士长及时安排科室相关接车抢救事宜。各班次护理人员根据自身职责参与到患者的急救护理。完成初步护理急救措施,并通知科室患者相关病情情况,做好患者入院后的相关准备工作。患者入院后,立即开通绿色通道,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常规的急救护理和转运。观察组患者给予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主要措施为:(1)创伤的救治原则。院前医生经电话了解患者的伤情,然后进行伤情的分类,采取先重后轻的原则,也即先救命,后保护重要脏器组织功能,制定救治方案和急救护理措施,急救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气道管理、呼吸护理、循环护理、神经损伤评估等方面;(2)院前的急救护理措施。首先需有一套完整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体系,该体系集现场急救、联网、现场救治到院内抢救、专科手术等一体化。其次医院接到120电话后,要求在1min内出车,在出车的途中通过电话中了解患者的伤情,指导现场的家属或求救者做简单的救护,如意识不清晰者不能随意搬动,有呕吐症状者取平卧位,将头部偏向一侧,预防窒息;救护车尽量在最短时间里抵达现场。到达现场后,快速进行分诊,评估患者的伤情,给予针对性的抢救,如面罩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补充平衡液、纠正酸中毒、进行外伤止血和伤肢固定等处理,将患者安全的搬运到救护车,转运途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需要进一步做好伤情评估,做初步的ISS评估、吸氧、补液等,同时向院内通报伤情,医院根据所汇报的伤情情况及时开通绿色通道,并做好抢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召集创伤急救团队和相关人员迅速到急诊中心待命,并安排2名急救护理人员做好接车准备;(3)院内急救护理。患者到达医院后,已做好准备的急救护理人员立即协助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将患者送入急诊抢救室,并与提前准备好的急救小组组成护理团队,立即将患者送入抢救室。启动多发伤绿色通道,协调人员和资源,护理团队高效配合医生完成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急救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完成胸腹腔穿刺、采血送检等,有预见性的完成术前准备工作。采血前及时建立2条近心端大静脉通道,若伤情严重,则给予深静脉置管。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病及时汇报给急救医生。抢救前,护士长对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抢救室、手术室等的占用时间提前做好规划和调配,缩短危重症患者接受抢救的时间。
(1)急救相关指标:院前急救时间、现场救治到转送到院内时间、辅助检查时间、院内救治时间;(2)急救成功率:治愈:经救治后患者生理功能康复出院。好转:救治后遗留下一些后遗症,生理功能基本恢复。无效:救治后疗效不佳,家属放弃救治或是患者死亡。成功率=治愈概率+好转概率;(3)并发症发生率:排除两组的急救无效患者,记录两组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严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4)护理满意度:排除急救无效患者,于患者病情稳定后请患者对院前院内的急救工作作出满意度评估,在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中选择。
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资料的检验,计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所示,在院前急救时间、现场救治到转送到院内的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和院内救治时间的对比方面,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的急救相关指标(±s,min)
表1 两组的急救相关指标(±s,min)
组别例数院前急救时间现场救治到转送到院内时间辅助检查时间院内救治时间观察组6728.4±3.522.3±3.410.5±2.149.6±8.5对照组7334.9±4.430.2±4.014.8±2.672.3±10.3 t 9.61712.53510.70614.150 P 0.0000.0000.0000.000
观察组的急救成功率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急救成功率[n(%)]
排除急救无效的患者,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排除急救无效的患者,观察组患者对急救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3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n(%)]
表4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n(%)]
多发性创伤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情严重,且病情变化快,若不及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抢救,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严重时还会直接危及生命安全[5]。伤后1小时是抢救多发性创伤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此时间段内给予积极有效的抢救和针对病因的干预,能帮助多数患者摆脱死亡威胁。另外还有白金10分钟的说法,是指患者在受伤后10分钟内及时实施救治,是抢救患者生命,确保生命健康的关键,伤后10分钟内的救治可避免或减少心脏骤停,为后期急救或正式治疗争取时间和提供保障[6-7]。近年来,随着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多发性创伤患者逐年增多,加剧了临床急救护理工作的任务量和工作难度。
近年来临床上的多发性创伤患者主要有如下特点:(1)多发性创伤是两个部位以上的损伤,其中有一个部位是致命的损伤,叫多发伤。所以多发伤的临床特点首先是伤情重、受伤的部位多,容易在现场急救过程中间遗漏各种损伤[8];(2)伤情的变化快。由于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损伤部位广泛,病情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同时因大量失血引起的全身应激反应也会进一步使得伤情复杂化[9];(3)并发症发生率高。多发性创伤患者的伤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极易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严重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病情,严重影响预后[10]。及早给予针对性的有效急救是挽救多发性创伤患者生命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开展,院前急救护理已逐渐在许多急危重症疾病急救护理中得到应用。但是在传统的急救护理工作中,由于现场急救、转运、入院救治等阶段有许多衔接的环节,在急救全流程中患者需多次接受不同责任护士的护理,而交接过程中常常出现交接不清晰、伤情评估不准确等问题[11]。且急救护理工作中由于责任相对不明确,对急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产生巨大影响,现场急救未及时建立静脉通路是影响入院后治疗的主要原因;给予将伤者转送至医院,而忽略转运途中对伤情的护理也对猿猴治疗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对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改进革新是十分必要的。
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是在传统的急救护理基础上改革优化而来,通过制定明晰的责任、工作规章制度、明确分工等,注意各个阶段护理工作的衔接,以实现院前和院内急救护理的一体化、完整性,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急救护理服务快捷高效,提高急救护理质量,挽救患者生命。在该护理模式中,首先明确创伤救治的原则,通过对气道、呼吸、循环护理、神经损伤评估等,明确患者具体伤情和内脏隐伤,确保伤情评估和院前急救措施的完整性、有效性[12]。同时制定明确的院前与院内急救护理的衔接措施,确保院前与院内急救措施的无缝隙衔接,快速将患者的创伤根据轻重缓解、疾病分类等进行多科室协同救治,救治措施有序进行,避免救治措施的混乱和盲目性[13]。例如:在该护理模式中通过联网120指挥中心,院内的医护人员能在转运途中时了解到患者的伤情,并做好接诊、急救等准备工作,提前制定急救方案,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时间浪费,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急救效果。在急救中:医生与护士之间紧密配合,有效节约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水平[14]。在院前院内一体化的创伤急救护理模式中,打破了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将护理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并注重救治团队的协作性,在救治中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院前急救时间、现场救治到转送到院内的时间、辅助检查时间、院内救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急救成功率较高P<0.05;且筛除急救无效的患者,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我们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在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中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的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效果确切,可缩短急救时间,争取抢救时机,提高救治效率,且利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