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昆万铁路(昆明—万象,以下简称“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以来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的国际铁路,2021 年12 月3 日正式开通运营。中老铁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硬联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与东南亚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开通运营后为沿线地区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2022 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年,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经济格局下,铁路货运系统将持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集装箱运输即将迎来发展新机遇[1]。因此,研究中老铁路国际联运货物运输优化策略正当其时,对完善中国国际运输通道体系、优化全球供应链资源配置、建成“一带一路”建设范本具有重要意义。
2021 年12 月3 日—2022 年7 月31 日,中老铁路累计开行出入境货物列车1 520 列,其中出境698 列、入境822 列;运输货物共计42 015 车104.47 万t,其中出境21 553 车29.46 万t,入境20 862 车75.01 万t。中老铁路国际联运货物列车开行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中老铁路国际联运货物列车开行情况Tab.1 Op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termodal freight trains of China-Laos Railway
2022 年7 月中老铁路货物列车进出口货运量22.13 万t,较开通首月5.37 万t 增长3.1 倍。磨憨与磨丁口岸交接由运营初期的日均2 列,增加至目前的日均约6.3 列,7 月出入境车数较开通首月增长3.5 倍。中老铁路磨万段(磨丁—万象南)陆续开通万荣站、琅勃拉邦站、纳堆站、蓬洪站、嘎西站货运业务,增加跨境列车的开行数量。通过挖掘货物运输市场潜力,加强列车运输组织,进口货物运量呈直线上升态势,但受老挝及东南亚各国不稳定的经济市场影响,出口发运量仅为进口运量的39%。中老铁路开通运营8 个月以来,各项运营工作渐渐步入正轨,货物运输逐渐找准发展方向,但矛盾也日益突显。
中老铁路进口货物主要品类为矿石类、化工类、粮食类、农副类等,出口货物主要品类为化工类、纺织(布料、革料)类、鲜活类、工机类等。截至2022 年7 月,货物品类从开通初期的橡胶、化肥、百货,扩展到电子、光伏、通信、汽车、鲜花等100 多种,货值已超77 亿元。货物出口至老挝、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越南、孟加拉等8 个国家。中老铁路货物联运辐射范围内的地区及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但中老铁路国际联运货物运输潜能尚未全部释放,进出口贸易需求不平衡,进一步优化运输组织,改善货源结构,是促进国际联运增运上量的有效途径。
中老铁路国际联运货物运输主要通过磨憨与磨丁铁路口岸,国境站为磨憨站和磨丁站。磨憨站担负列车编组、解体、改编、货物装卸作业,现有到发线9 条,调车线3 条,海关监管线3 条,货物线2 条,设有前置拦截区、海关监管区和国际到发场;配备龙门吊2 台,正面吊1 台,3 t 电动叉车2 台,8.5 t 内燃叉车2 台,装载机1 台。磨丁站担负编组、解体作业,现设到发线9 条,海关监管线2 条;配备正面吊1 台,DF4B 调车机车1 台。两国口岸站都负责出入境物资的交接、办理海关通关手续以及货物交接手续,海关查验手续大约每批为2 h。目前,磨丁站、磨憨站站场能力和设施设备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中老铁路处于运营初期,从2021 年12 月—2022 年7 月以来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虽然货物运量稳步增长,但中老铁路通道效能并未充分释放。中老铁路肩负“一带一路”建设示范工程的重任,中老铁路国际货物通道功能的完善与提升,将为中国、老挝以及东盟国家产业发展增加驱动力。通过结合态势(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SWOT) 与 宏 观 环 境(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Technological,PEST)分析法,从中老铁路内外部环境入手,围绕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方面,找到现有优势与机遇,分析影响中老铁路国际货物联运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提出货物运输组织优化对策奠定基础。
(1)多样化政策为中老铁路联运发展提供机遇。一是2020 年中老双边贸易额达35.5 亿美元,中国成为老挝第一大投资来源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2]。中老双方友谊深厚、关系稳定,合作基础稳固,2010 年4 月签署《关于铁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关于编制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2019 年4 月签署《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为两国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多领域、多元化、多层次合作奠定基础。二是2022 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进一步优化整体营商环境,90%以上货物贸易实现零关税,提升“10+5”自贸协定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中老贸易投资将更加便利化,推动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促进互利共赢。三是2022 年2 月16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维护好运营好中老铁路开发好建设好中老铁路沿线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印发,明确提出2022 年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通过省预算内基建投资安排5 亿元,支持中老铁路沿线货运站场、铁路专用线和接驳线、物流枢纽、大宗商品集散中心等中老铁路沿线项目开发建设。
(2)制度体系建设制约老挝跨越式发展步伐。一是老挝制度体系建设仍在不断发展与完善。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2021 年中老铁路开通以前,只有3.5 km 米轨铁路,与泰国相连接,铁路方面制度体系及相关政策与中老铁路发展不匹配,在短期内需要完成从发展初期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跨越,需要坚实的制度体系支撑。目前,老挝没有加入铁路合作组织,在与其他铁路合作组织成员国开展国际联运时,很难开展运输标准、流程、运价、海关手续、单证、车辆使用规则、铁路间财务清算等方面的运输协作,降低了货物运输质效。二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在铁路运输便利化方面作用滞后。GMS 自1992 年建立以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提高了公路跨境运输效率和贸易便利化。铁路运输便利化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方面,但未纳入法律框架[3]。
(1)外部经济环境促进铁路释放效能。一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随着对疫情防控手段的升级,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取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积极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疫情对经济的打击[4]。二是中老铁路是中国与东南亚“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重要转运节点,具有强大的经济潜力。从长期看,中老铁路将会推动老挝与全球供应链的链接。世界银行2020 年《从内陆到陆联:释放中老铁路联通潜力》中提到,从长期看,中老铁路将会使老挝的总收入提升21%;到2030 年,每年沿中老铁路走廊途经老挝的过境贸易将会达到390 万t;万象与昆明之间的运输价格下降40% ~ 50%。届时,中老铁路运输通道的经济价值将充分释放。
(2)铁路运输高成本减弱市场竞争力。一是公路运输竞争力大。公路口岸受疫情影响对出入境车辆进行限制,中老边境口岸多次封关,“门到门”运输至少15 d 以上。而铁路口岸不受疫情影响,“门到门”运输只需要5 ~ 8 d,“澜湄快线”已实现昆明—万象26 h 直达。但铁路运输的不确定性与干扰因素多,让众多客户选择继续观望或仍选择公路运输[5]。主要表现在,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补贴政策未及时落地,铁路运输品类受限,货物在口岸滞留产生大量杂费,增加运输成本,削弱铁路运输竞争力。二是老挝清关手续复杂,收费标准不透明。查验部门各层级之间不联网,货物需要经口岸站和终到站2 次查验手续,缴纳2 次费用。终到万象或转关跨境货物,需要到塔拉棱海关监管区办理清关或跨境手续。塔拉棱海关监管区管理体系不完整,收费目录复杂,缺乏统一透明的价格体系。
(1)产业结构与运输需求相匹配促进资源优化。中老铁路辐射国资源丰富,但受生产力限制,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对工业、科技、新能源等主流产业及新兴产业需求旺盛,中老铁路作为各国贸易的载体,有利于新兴货源市场的挖掘与培育,有助于促成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我国货运市场正在深化改革,我国产业结构由“231”向“321”转变,促进运输结构和货源需求的更迭,以大宗原料为主的运输时代向多元化、个性化货物结构靠近,为中老铁路货物运输提供商机[6]。中老铁路货物运输满足客户对时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便捷性的需求,与货物结构精细化调整契合。
(2)管理体系与行业标准不完整制约铁路运输。一是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之前,老挝只有3.5 km米轨铁路与泰国相连,缺乏铁路运营管理经验及专业技术人员,周边辅助行业基础薄弱。中方人员协助运营过程中,受文化背景、语言障碍等影响,管理过程中沟通成本高,管理体系与运营体系的建设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同时,老挝山地和高原占国土面积的80%,交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公共交通不发达,站区附近道路修建不完善,经常发生交通堵塞,如纳堆站进站通道经常拥堵,影响货物正常的接取送达。二是老挝海关、边检等部门休息时间与铁路运输作业需求冲突,除口岸站外,其余到站通关货物不能及时接受查验放行。三是缺乏对报关公司的监管体系,报关公司无行业标准,对铁路报关业务不熟悉,与政府部门联系不畅通,成为影响口岸站通关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1)技术标准统一推动通关模式创新。中老铁路国内段和国外段有着同样的技术标准与运营规范,磨憨与磨丁国际铁路口岸是唯一一个由我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口岸,采用准轨进行运输,不需要换装、转轨等作业,具备“一地两检”查验条件,有助于提升通关效率,创新通关模式。
(2)技术设备欠缺制约口岸联运畅通。一是信息交互不畅。主要表现在中老两国铁路、海关、边检等行业之间横向与垂直信息交互不畅,增加口岸站货物及列车交接的人力与时间成本,通关便利化及无纸化通关推进难度大[7]。铁路与海关、边检、检验检疫在通关便利化方面的合作有待加强,“单一窗口”属地化运用还需要探索与磨合。二是货运基础设施、货场功能不齐全,技术条件受限。王家营海关监管区未完成建设,磨憨口岸查验配套设施有限,不具备水果、粮食等指定货物品类的查验条件。磨丁口岸站未配备列车喷淋消毒系统、海关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H986)、X 光机、海关辅助查验机器设备,采用传统人力查验方式,通关效率有待提升。
综上所述,建立中老铁路国际联运货物运输SWOT-PEST 分析模型。中老铁路国际联运货物运输SWOT-PEST 分析模型如表2 所示。
表2 中老铁路国际联运货物运输SWOT-PEST 分析模型Tab.2 SWOT-PEST analysis model of international intermodal cargo transportation of China-Laos Railway
深化中老两国合作,在提高通关效率方面给予相应政策支持与补贴,对中老铁路指定货物品类给予高效通关政策。完善通关查验基础设施的配备,优化口岸站站场能力,扩大磨憨口岸监管区范围。加快推进监管场所建设,实现双向冷链运输,扩大进口货运需求[8]。在货物查验方面,增加中央-省-地方职能部门信息共享,优化跨境货物运输作业流线,简化查验流程,优化海关边检等相关部门合作机制。加强口岸站之间的联系,统一数据统计交换口径与标准,提高口岸作业质量与效率。此外,传统的通关模式,在新时代国际联运的高要求下难以突破瓶颈,为实现货物、机车车辆的快速通关,做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需要创新跨境运营模式。推进实现“一地两检”是提高查验效率,解决口岸拥堵,实现两国货运联运双赢的有效途径。
合理配置中老铁路资源,从货源集结点、运输组织方式、货源结构等方面入手,探索新的货运组织模式,把中老铁路货运班列打造成东南亚国际运输标志性品牌。除了大力推进“澜湄快线”外,增加“澜湄”品牌产品线,针对货源地特点,提高冷链运输能力,完善营销体系,主动设计货运产品,开放品牌定制需求。增强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提前介入产品设计、生产、包装环节,做到生产运输精准匹配。完善货运人员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具备较高专业素养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9]。参考中欧班列开行模式,构建覆盖东南亚的国际物流班列供应体系,进一步推动形成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能力。
铁路部门需要修订完善铁路货运价格体系,规范收费环节、收费标准以及减免优惠政策。进一步协调老挝政府,简化报关、清关流程,并明确收费标准,健全价格体系,整治不规范的收费环境。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货主、货代监管体系。建立货主与货代的评估体系,对货主与货代进行评估排名,优胜劣汰。为信誉良好、业务精湛的客户定制运输方案,降低联运运输费率,并协助其争取政策补贴,利用铁路资源对其企业或产品进行宣传。鼓励货主选择通关效率高的报关公司,促进强强合作,建立三方合作模式,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中老铁路国际联运需要充分发挥运量大、班列化、绿色低碳的优势,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合作,优化一体化服务流程,延伸国际物流服务链,推动以中老铁路货物运输为骨干的多式联运运输网[10]。利用好RCEP、中国-东盟自贸区、GMS等机制,以及原产地规则、减免税率政策。积极扩展仓储、装卸、配送、包装、加工、信息、管理咨询、设备租赁等综合物流服务及增值业务。同时,加强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合作,挖掘市场潜力,并提前培育印度洋地区市场,实现运输区域更广、运输服务更多元化、通道能力更丰富。
各国承运人由于数据主权问题,难以打破国际联运各国之间的信息交互壁垒。利用中老铁路采用中国技术与中国标准的优势,在借鉴中哈、中蒙数据交换工作经验基础上,从顶层设计维度入手,解决电子数据主权、信息网络安全与法律效力等问题,创新信息互联互通模式[11]。加快推进中国铁路货运电子商务系统与老挝货运运输生产一体化平台、调度管理、车站生产作业系统数据传输,优化运输组织效率。打通与海关、边检之间的数据通道,建立多维立体的数据传输体系,保障货主(货代)-承运人-海关-边检-检验检疫-收货人信息通达。推广应用提前申报模式,鼓励客户提前计划、提前申报、提前传递信息、提前办理手续,提高通关效率。利用大数据与云计算优势,对中老铁路覆盖范围的数据进行整合,提高客户需求与运输服务匹配精准度,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国际联运班列。
中老铁路是连接中国和老挝,辐射东南亚各国的纽带,也是东南亚重要的货物运输通道,提升中老铁路大通道运能对优化国际铁路货物运输通道格局有着重要意义。2022 年是中老铁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赋予了中老铁路史无前例的机遇与挑战,对运营好中老铁路货物运输有着更高的要求。全方位分析制约中老铁路国际联运发展的因素,跟上货运系统改革步伐,大力推动中老铁路国际联运技术创新,促进货运班列稳定发展,提升国际联运服务质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建设,从而推进“一带一路”、中老友谊标志性工程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