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艳杰,金永冠,田絜天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本病患者因双下肢不可言状的不适感而强烈地表现出想要活动双腿的意望,活动或敲击下肢后不适感在一定程度上消失。因本病常在夜间、安静或休息时加重,使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RLS的西医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α-2δ激动剂类药物为治疗RLS的一线药物,但其不良反应不可忽视[1]。目前,针灸疗法因不良反应少、疗效明确的优势,广泛应用于RLS患者的治疗中。笔者运用头针结合恢刺治疗RLS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科治疗的40例RL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6)岁;病程为9.0(6.0,14.0)个月。治疗组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3±8)岁;病程为8.0(5.0,14.8)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相关伦理要求。
1.2 诊断标准 ①有活动双腿的强烈意望,常伴随双腿的不适感,或表达不适感导致了活动意望。②伴随不适感的强烈的活动意望,于休息或不活动时出现或加重。③活动双腿(如踱步或伸展双腿)可以部分或完全缓解活动意望和不适感。④伴随不适感的强烈的活动意望于夜间加重,或仅出现在夜间。⑤以上这些表现不能单纯由另一种疾病或现象解释(如肌肉疼痛、静脉淤滞、下肢水肿、下肢痉挛、关节炎、体位不适、习惯性拍足)[2]。同时满足以上5项标准即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颅脑CT与脑电图均未发现异常者;年龄40~80岁;国际RLS评定量表评分>10分者;两周内未进行RLS的相关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具有良好依从性者。
1.4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原发疾病者,如尿毒症、帕金森病等;经检查发现周围神经病变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皮肤大面积溃烂,影响选穴施治者;连续服用抗抑郁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达3年以上者。
2.1 对照组 口服盐酸罗匹尼罗片(重庆植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44,0.5 mg/片),每次0.25 mg,每日3次,连续治疗1个月。
2.2 治疗组 头部取足运感区(双)、感情区(额区)、风池,下肢取承山、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上肢不适者加合谷、外关、曲池,寐差者加内关、神门,均取双侧穴位。患者取仰卧位,选用规格为0.30 mm×40 mm一次性毫针,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头针透刺与头皮成15°角,快速进针35 mm,针体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以200 r/min频率行捻转手法,连续捻转3 min;承山穴施以恢刺法,直刺快速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以加强针感,退针至皮下后调整针尖方向,依次向两侧腓肠肌肌腹进针行提插捻转手法(每隔10 min行针1次);其他穴位均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1个月。
3.1 观察指标 采用国际RLS评定量表(IRLS)评估RLS症状的严重程度[3],该量表包括10个问题,每个问题按严重程度不同分别计0~4分,总分为0~40分。根据评分划分为无症状(0分)、轻度(1~10分)、中度(11~20分)、重度(21~30分)、极重度(31~40分)。
3.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症状消失,1个月后随访未复发;好转:治疗后症状减轻,或症状虽消失,但1个月内有复发;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M(Q1,Q3)]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19/20),高于对照组的65.0%(1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宁腿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IRL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IRL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RL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宁腿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国际不宁腿综合征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分,M(Q 1,Q 3)]
RL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可能与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功能障碍、感觉运动区和边缘系统脑活动改变或前扣带回皮质灰质密度异常等有关[4]。现代医学仍未发现治疗RLS的特效疗法,药物治疗仍以对症治疗为主,需要长期服用,但易产生耐药性。多巴胺类药物作为临床一线用药,长期服用可能出现症状恶化现象,这也是西医治疗RLS的难点。
中医的“血痹”与RLS临床表现相似,«解围元薮»中论血痹云:“此症初起时,常疲倦汗出,卧寐不时摇动,形体如被风吹,淫奕倦怠或时攻击而痛。”«金匮要略»中描述血痹为“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卧不时动摇”,«灵枢»总结血痹的病机为“邪入于阴则为血痹”,即素体虚劳,不敌外来风邪入侵血脉,本虚标实,气血滞涩不通,筋脉失养,而发为血痹。RLS患者下肢躁动不安、有蚁行虫爬等感觉,契合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性。血痹病的中医治疗以«金匮要略»中论述为依据,通阳气除外邪以治血痹轻症,益气通阳行痹以治血痹重症[5]。因此,具有扶正祛邪与疏通经络作用的针灸疗法治疗RLS具有明显的优势。
头脑作为脏腑经络精微物质聚集之处,通过经络的联系与全身各部关系密切。头部的经络、腧穴较多,可通过远道取穴原则,达到调节全身气血的作用。头针疗法除运用头部传统经络腧穴外,还会根据神经解剖学,以大脑皮层在头皮的投影作为取穴的一种方法,针刺这些投影区域治疗脑源性疾病符合近端取穴原则,所以头针疗法的适应证多为神经系统疾病[6]。头针采用快速捻转手法,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快地积攒刺激量,使针刺刺激信号直接到达大脑,激发脑细胞兴奋,提高头针疗法的治疗效果。头针疗法之所以能对脑功能产生调节作用,是因为针具刺激头部时可以通过刺激皮肤、筋膜、肌肉、骨膜以影响大脑皮层功能。刺激皮肤结构,能刺激三叉神经和交感神经等,从而调节大脑皮层功能;刺激筋膜能使穴区局部筋膜结构发生生物性态改变,经丘脑向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发出冲动信号,影响大脑皮层功能;刺激肌肉结构产生效应的机制可能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效应类似,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脊髓中枢及脑干上行网状结构,与皮肤产生耦联效应,从而使皮质下中枢发生代偿作用,并由此影响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刺激骨膜结构产生的机械刺激信号能激活其内的多觉型感受器,同时骨本身的导体性质能将针刺刺激转化为对大脑皮层功能的调节作用[7]。在本治疗方案中,针刺大脑皮层投射区位置靠近下肢的运动及感觉中枢的足运感区,可缓解RLS下肢不安症状;大脑皮层投影在额部的情感区,与情感、认知等相关,针刺该区可提高RLS患者的睡眠质量[8]。
关于恢刺法的描述首见于«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刺法灸法学»论及恢刺法时指出,运用此针刺手法时将毫针刺于病变肌肉旁(不应刺在病变肌肉上),行针后需将针尖退至皮下,再配合关节活动,此刺法主要治疗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劳损性病变[9]。恢刺法作为一种古典针法,历代医家对其内涵本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通过临床应用与探索,认为“直刺傍之”指毫针直刺于目标肌肉的肌腱旁,“举之前后恢筋急”指针刺得气后先退针至皮下,再向目标肌肉的方向进针,行提插捻转手法以舒缓筋急。“筋痹”指以筋脉为主要反应部位的痹证,气机郁滞的筋痹以疼痛困重症状多见,而气机不畅的筋痹以酸麻冷胀等不适感多见。恢刺法属于毫针补泻和对症针刺手法之一,对气机郁滞或气机失常引发的筋痹疗效确切[10],故此法常用于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局部的劳损性病变[11]。恢刺法能解除病变肌肉处的紧张与压迫,改善该区域的微循环和神经肌肉的营养状况,促进该处各组织功能的恢复,从而松解痉挛的肌纤维,改善神经异常传递,达到缓解肌肉痉挛、疼痛和感觉异常的目的[12]。本研究选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处的承山行恢刺手法,反复针刺数针,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荣养经筋;取风池、足三里扶助受损之正气,祛侵入血脉之风邪;取三阴交以养血活血,荣养受损筋脉;取筋会阳陵泉以舒筋活络;配穴以曲池、外关、合谷疏通上肢经脉,以内关、神门调神志、安睡眠。本治疗方案将头针与局部恢刺法结合治疗RLS,既有传统辨证论治的古典针灸手法恢刺法,又有结合神经病学的现代针灸疗法头针,同时也是远端取穴和局部取穴的结合,为针灸治疗RLS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RL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IRL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头针结合恢刺对RLS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缓解和改善RLS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尚存在样本量小、缺乏长期疗效资料等不足之处,且目前关于恢刺治疗RLS的取穴与操作手法没有统一的标准,今后需加强此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