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放血疗法联合活血通络经验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的临床观察

2022-12-15 07:43赵晓东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21期
关键词:气虚麻木血瘀

贺 斌,赵晓东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山东 青岛 266555)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类型,占脑卒中发病总人数的70%左右,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居多[1]。其发病机制为缺血和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或软化,从而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和神经功能缺损。本病在急性期病情不稳定,治疗方案较为复杂,多在一般处理基础上采用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神经保护或介入方法治疗。急性期后,部分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和心理情感障碍等。脑卒中后常见的感觉功能障碍是偏身肢体麻木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躁不安症状和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2]。

中医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分期分型治疗,具体方法包括中药内服或联合针灸、按摩、刺络放血等传统外治法。其中刺络放血疗法属于中医特色疗法之一,效果独特,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明显、安全可靠的优点。郭少阳[3]采用血府逐瘀汤配合刺络放血治疗40例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取得显著疗效。本研究观察刺络放血疗法联合活血通络经验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治疗的46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46例,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男14例,女9例;年龄48~66岁,平均(58.24±5.42)岁;病程15~154 d,平均(85.43±21.52)d。观察组男15例,女8例;年龄49~65岁,平均(57.75±5.38)岁;病程17~160 d,平均(86.35±22.28)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200810)。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中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以肢体麻木为主,伴偏瘫、言语不清、认知功能障碍等;经头颅CT/MRI证实脑部有相应梗死灶[4]。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以中风后遗留患肢麻木为主症,伴半身不遂、口舌斜、神志变化等;起病急骤;发病前多有诱因,且发病前多有指麻、舌偏等先兆症状;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伴气短乏力,面色白,舌质紫暗,脉沉细或细弦[5]。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以患侧肢体麻木为主症,并排除中风前有类似症状;年龄45~75岁;病程为14~180 d;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治疗依从性良好;自愿参与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非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由脑肿瘤、脑外伤、代谢障碍、冠心病等引起的脑梗死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合并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或肝、肾等严重原发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存在精神障碍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和血糖、吸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同时选用瑞舒伐他汀钙片[阿斯利康药业(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0008,10 mg/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100 mg/片)和甲钴胺注射液[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812,0.5 mg/m L]治疗。用法用量:瑞舒伐他汀钙片每次5~10 mg,晚饭后口服,每日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 mg,午饭前口服,每日1次;甲钴胺注射液每次0.5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两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刺络放血疗法联合活血通络经验方治疗。①刺络放血疗法:上肢取曲泽、中冲、少冲、关冲、商阳、少商、少泽,下肢取委中、大敦、至阴、涌泉、足窍阴、厉兑、隐白,上述穴位均为患侧取穴。采用75%医用酒精对穴位周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上下肢每次各选取4个穴位,以华佗牌三棱针[针长2.6 cm,苏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2270863号]点刺出血,曲泽、委中每次放血5~10 m L,余穴每次放血3~5滴。其中曲泽和委中为每次刺络放血治疗的必选穴,其他穴位交替选用。操作完毕后,以无菌纱布按压出血部位,并将血液擦拭干净。如患者为单纯患侧上肢或下肢麻木,仅对患肢进行操作。隔日治疗1次,治疗两周。②活血通络经验方组成:黄芪60 g,当归15 g,地龙(酒制)10 g,柴胡10 g,枳壳10 g,秦艽10 g,桂枝10 g,熟地黄20 g,牛膝18 g,赤芍10 g,红花10 g,木瓜15 g,桃仁10 g。用法:上药加适量清水浸泡30 min,煎煮两次,取汁400 m L,分早晚口服。治疗两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四肢感觉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评分。采用Fugl-Meyer评价感觉功能,包括轻触觉和本体感觉两项。轻触觉评定部位:上臂、手掌、股部、足部。评分标准:麻木无感觉为0分,感觉过敏或减退为1分,感觉正常为2分。总分最高为8分。本体感觉评定部位:肩部、肘部、腕、拇指、下肢关节(包括髋、膝、踝、趾关节),共8个部位。评分标准:无感觉为0分,与健侧对比75%回答正确为1分,与健侧对比无差别且所有回答均正确为2分。总分最高为16分。Fugl-Meyer总分为24分,得分越高表示肢体麻木症状越轻微。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NIHSS评价神经功能,该量表共11个问题,总分为42分。分值越低表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越好。6分以下为恢复良好,之后每增加1分,恢复良好的可能性降低17%。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2016版)»中的疗效标准[6]。基本痊愈:治疗后肢体麻木症状基本消失,NIHSS评分降低>90%;显效:治疗后肢体麻木症状明显减轻,NIHSS评分降低45%~90%;有效:治疗后肢体麻木症状部分减轻,NIHSS评分降低18%~<45%;无效:治疗后肢体麻木症状无变化,NIHSS评分降低<18%。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Fugl-Meyer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治疗前后四肢感觉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治疗前后四肢感觉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指标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 治疗前后差值观察组 2 3 1 2.6 5±2.3 4 2 1.5 5±3.8 4△▲ 9.8 5±2.6 6▲对照组 2 3 1 2.4 6±2.4 1 1 8.6 2±3.3 7△ 6.3 4±2.4 8

(2)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指标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 治疗前后差值观察组 23 10.34±2.23 5.28±1.34△▲ 5.21±1.44▲对照组 23 9.88±2.47 6.83±1.66△ 3.56±1.72

(3)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1.30%,21/23)高于对照组(65.22%,1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是脑部血液供应缺乏,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脑供血不足可由血管炎症、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多种因素引起,但常见的因素是脑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而形成动脉粥样斑块,造成动脉管腔狭窄和/或闭塞及血管内膜下溃疡,斑块脱落后又会造成远端动脉栓塞,当血管狭窄达到80%~90%时,会产生脑梗死的临床症状[7]。经过急性期治疗后,部分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或偏盲、言语謇涩、口眼斜等,其中肢体麻木是较严重的感觉功能障碍,表现轻重不一,单侧或双侧均可发生。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治疗的研究较多,对于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运用中医疗法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刺络放血疗法是根据疾病选用特殊针具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淋巴液,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络放血疗法在«黄帝内经»中有诸多篇幅论述,如«素问·血气形志»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泻有余,补不足。”«素问·针解»有“菀陈则除之者,去恶血也”的记载。刺络放血疗法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较多,具有祛瘀生新、止痛消肿、化瘀消癥等功效。张晓乐[8]研究显示,刺血疗法的治病机制是通过调节机体微循环,改善组织细胞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并调节离子平衡,从而起到改善肢体麻木的效果。本研究选用的刺血穴位除曲泽和委中外,均为井穴。曲泽为心包经合穴,主治手臂挛痛。委中主治下肢痿痹等下肢病证。井穴是体表经脉内的气血流注到体内经脉的必经之路,临床用于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临床效果显著。田力欣等[9]研究认为,通过对十二井穴进行刺血疗法,可调节中风大鼠缺血后的颅内血流速度和脑缺血区的氧分压,调整血清K+、Na+浓度,抑制脑水肿,起到减轻或消除中风后肢体麻木的效果。

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麻木属于中医“不仁”“脉痹”范畴,临床辨证为气虚血瘀者较为多见,病理因素为气虚、血瘀、风痰痹阻等,发病机制为卫气亏虚,鼓动无力,营血运行阻滞,而致肌肤经脉失养,内服中药方治疗一般以益气补血、活血化瘀为主。本研究所用活血通络经验方为补阳还五汤加味而成,其中黄芪、当归、熟地黄补益气血;桂枝温通经脉,以消除肢体麻木;牛膝、红花、赤芍、桃仁活血化瘀;柴胡、枳壳疏肝调气;秦艽主治肢体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地龙清热通络,主治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酒制后可加强其药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地龙富含活性蛋白,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疗急性脑缺血[10]。«雷公炮炙论»言木瓜可活血通经,调理营卫。诸药合用,共奏补益正气、活血通络、温濡肌肤的功效,以减轻或消除肢体麻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刺络放血疗法联合活血通络经验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效果良好。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未能对观察组的远期疗效及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下一步研究应增加此方面的内容。

猜你喜欢
气虚麻木血瘀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话说血瘀证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
浮生一记
麻木先生
无题(2)
血瘀与活血化瘀在斑秃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