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巧
出生于西漢宣帝时期的朱云,曾任杜陵令、槐里令,“长八尺余,容貌甚壮”,少好任侠,以勇敢著称乡里,为人忠正耿直,甚至猖狂,多次上书评论时政、抨击朝廷大臣。
朱云有三件事令人刮目相看,甚而“辣人眼球”,也可看出这位汉代儒士的风骨和个性。
第一件“辣眼”的事情是劝老师自杀。朱云曾跟随一代名儒、汉元帝时期名臣萧望之学习《论语》,是萧望之很看重的门生,当萧氏得罪了权宦外戚势力,被他们逼迫捉弄要将其下狱审讯时,他就征询朱云,该如何应对?朱云劝其自裁,以免遭受狱吏和权宦的侮辱,有玷节操。于是,萧望之饮鸩自杀。据说,那毒药就是萧望之让朱云调和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朱云是“好节士”,《汉书》也称朱云“好倜傥大节”。
第二件“辣眼”的事情是把“学阀”当众驳倒。当时有一个叫五鹿充宗的朝廷贵臣,身为天子近臣的少府,研究《易》学,精通《梁丘易》,汉宣帝、汉元帝都很欣赏他。汉元帝让他与研究《易》的儒生们一起交流辩论。五鹿充宗信口开河,强词夺理,俨然“学阀”,儒生们因其尊贵的身份而心有忌惮,“诸儒莫能与抗”,后来,儒生们干脆都称病请假不参加辩论了。学界都知道朱云不怕死,于是推荐朱云去同五鹿充宗辩论,朱云也不推辞。学术交流时,他昂首提问,“声动左右”,参加辩论时,他妙语连珠,接连在一些问题上驳倒了五鹿充宗,一时大快人心,名声大震。由此产生了一句流行语:“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意思是,傲慢的五鹿充宗一遇到朱云,就被他的勇气、学识和雄辩力所挫败。
第三件“辣眼”的事情是冒死请赐尚方剑斩帝师。汉成帝时,外戚王氏专权,恰巧当时多处出现灾异天气,一些忠直之人趁机上奏皇帝,说是外戚专权导致上天生气而降灾,意在规劝汉成帝削减外戚权势。汉成帝半信半疑,就去请教他的老师张禹。
张禹精于《论语》,在汉成帝为太子时教授他《论语》,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任丞相,被封安昌侯,深得信任,“国家每有大政,必与定议”。张禹回复汉成帝:“出现灾异变化的原因很多很复杂,难以确切判定。那些对儒术一知半解的后学小辈,胡说八道扰乱道义,实在是害人,请您不要听信他们!”经丞相老师这一说,汉成帝不再怀疑是王氏的专权引来了上天不满。
当时的政治社会局面是,外戚擅权,朝廷大政几乎全部为太后一族王氏权贵掌握,为王莽篡汉埋下了祸根,各地也相继爆发农民起义。张禹这个人很有学问,却热衷于谋求发家致富,购置京畿附近的肥腴良田达到了四百顷,身居豪华府第,生活奢侈安逸。
于是,朱云又上书求见皇帝。朝堂之上,他慷慨陈词,认为自然灾害频仍、百姓生活困苦,跟朝纲不振、朝政不修大有关联,并且当着公卿大臣的面指出,“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无)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并请求皇帝赐予尚方斩马剑。皇帝问,要剑何用?朱云答,砍掉一个佞臣的头颅以警戒其他人!皇帝问,谁?答,安昌侯张禹。朝中大臣顿时失色,汉成帝大怒,命人将朱云推出斩首。
当御史来拉朱云时,他死抱住殿槛不放,大喊:“我可以同古代忠臣龙逢、比干在九泉之下会面,死也知足,就是不知道天下百姓及后世,将如何评价杀忠臣的大汉朝廷和皇帝您啊!”因为用力过猛,连殿槛都被折断了。为人恭谦忠厚的左将军辛庆忌,实在看不过去,“免冠叩头殿下”,为朱云求情,并说“此臣素著狂直”,不如赦免他死罪,以示皇帝的博大包容。
这一句话点醒了汉成帝,他不仅赦免了朱云,还下令不换断槛,只是简单补修一下,目的是“以旌直臣”,让朝堂君臣时时想起这个直谏行为。这就是朱云直言“折槛”的典故,流传千古。
对于朱云“折槛”一事,后人怎么看的呢?
唐文宗、唐武宗时期两度为相的李德裕认为,张禹是“致汉室之亡,成王莽之篡”的罪魁祸首,“可谓汉之贼也,国之妖也”,力赞朱云。
明代有史学家谈及此事,用了两个字以做评论——“何益?”他认为,汉成帝并没有采纳直臣的谏言和对朝政有所改革,却说留个“折槛”以表扬忠直行为,这对实际政务毫无意义,只是敷衍,西汉也渐渐衰败。
其实,朱云在直言“折槛”之后,不再任官,退归田园,授徒讲学,有朝廷丞相想再请他担任顾问时,他也断然谢绝。朱云活到70多岁,病重期间不请医生不喝药,一改儒家重饰终的流俗,临终遗言薄葬。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