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里官军能不能打

2022-12-14 16:19刘勃
领导文萃 2022年23期
关键词:岳家军抗金头衔

刘勃

有朋友问了个问题。《水浒传》里,除了个别例外,总是朝廷的军官比江湖好汉武功高,如呼延灼与杨志、鲁智深大战,不分胜负,评价便是“这两个武艺不比寻常,不是绿林中手段”,显然,绿林手段,简直就是水平不行的代名词。为什么后世武侠小说里,强弱却颠倒过来了呢?

首先需说明一点,《水浒传》对官军的水平,看法显然比较复杂。高手多半有官方背景是事实,但一般描写,官军却并不能打。“智取生辰纲”的故事里,杨志对官军的评价:“恩相便差五百人去,也不济事。这厮们一声听得强人来时,都是先走了的。”简直黑得无以复加。写梁山创业的故事,打祝家庄、曾头市这样的地主庄园,都是反复拉锯的硬仗,显得比一般州城府县难啃得多。

应该说,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设定,其实非常合理。因为所谓官军,实在是一个太复杂的概念,其职能包含着今天的军队、武警、片警、城管……所要完成的各项工作,不同的官军,水平也可能天差地远。如两宋之际,看见金兵望风溃散的是官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当然也是官军;后世如明朝,十万人拿十几个倭寇毫无办法的,是官军,对倭寇百战百胜的戚家军,也是官军。

古代朝廷的算计里:一支有战斗力的国防军是不可或缺的,这个叫官军;社会上要是出现大量无业游民不好,干脆收编到军队里,以养兵的名义养起来,别闹事就成,这个也叫官军。同样叫官军,但除了都靠国家掏钱养着之外,彼此之间简直没啥共性。

孔夫子曾经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抱定这个观念,是他人生不顺的重要原因。因為很多事是名不正就干脆不说,不说才能把事情搞成的。譬如说,如果朝廷直接对那些领兵饷的宣布:你们其实不是兵,我就是给你发点救济,那安抚的效果,就差很多。也难怪高明的统治者会看不惯他这种知识分子,不能说清的事非要较真儿,不是添乱吗?

几种并不相干的人,共享一个头衔,其实是常有的现象。如前些时闹得沸沸扬扬的某读了博士的明星。明星要走学霸人设,当然是很个别的,如此群情激愤,正说明大家对此还没有麻木。真正尴尬的问题,被这位明星抄袭的几篇论文,有的就内容而言毫无干货,就观点而论一篇随笔足以说清,然而竟然也算论文!但对此愤慨的人就很少了,因为知道“某网”那个下论文死贵的地方的人都知道,这种论文其实是大多数。

作为大学里的“边缘人”,我是不信当代中国学术不行之类的话的。看塔尖水平,至少比民国大师不必有什么愧色,但学术垃圾堆积如山也是事实。只是大家都顶着“学术”这个头衔而已,就好像古代能打的和不能打的,都可能是“官军”一样。

回到开头的问题。有不少学者把《水浒传》的诞生和两宋之际抗金的北方义军联系起来:他们本来是官军,失去官方支持后反而战斗在抗金第一线,所以正规的军事训练有多么重要,他们很清楚;一般官军的训练、组织水平本来有多稀烂,他们更清楚。因此《水浒传》是真把官军的这种复杂性写出来了。

后来的武侠小说看问题就比较简单。他们认为官军不行,自然是偏见,但产生这种偏见一点也不奇怪。真正能打的官军,固然作用是决定性的,但算人数比例,他们却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同样的道理,社会上有“砖家”“叫兽”之类的说法,这也不见得是反智:毕竟,享有专家教授头衔的、真有水平的也是少数,而普通人日常能看见到的,可恰恰就是那些啥也不行的啊。

(摘自《题不对文》)

猜你喜欢
岳家军抗金头衔
岳飞和他的“岳家军”故事
岳飞大破金兀术
破除教师头衔功利化倾向需“名”“利”分开
废除多余头衔
有教授头衔的长征老战士成仿吾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孙子列传
吴玠吴璘及其子孙汉中宦途遗迹考述
岳母刺字
少年英雄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