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下养老合作社规划设计

2022-12-14 03:2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尚彩玲赵中建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1期
关键词:防疫养老老年人

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尚彩玲 赵中建

1 研究背景

养老合作社作为养老社区的衍生物,属于新型养老社区形式,常应用于农村留守老年人居多的地区,依据村情发展而来。其主要强调具有自主能力的老年人之间的互助观念,基本配备的工作人员与管理者均由其内部老年人承担[1]。其作为互助性服务组织,引导老年人提供无偿互助服务,有效缓解因家庭成员陪伴缺失带来的空巢现象对老年人产生的消极影响,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2]。

养老模式主要有3种:机构养老、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养老合作社采用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街道为寄托、相关机构为补充的形式,居住区内共享配套设施,便于老年人与不同年龄段人群接触,既满足家庭观念较重的老年人养老需求,又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后疫情时代是指疫情并未完全消失,仍处于疫情反复的时期。该时期延续时间较长,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3]。基于此背景,探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问题[4]。

后疫情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活动范围受限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个人活动空间的需求范围,归纳与统筹周边空间的功能,策略性地将多元功能集约体现在同一场域中,达到环境空间尺度上的平衡。

后疫情时代下社区在城市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基于此,从养老合作社的建筑空间、边界空间、核心空间、防疫空间与运作模式5个方面提出空间营造策略。

2 养老合作社营造策略

2.1 建筑空间

“弹性”一词源于力学中弹性变形的概念,在建筑领域中是指能满足空间动态变化的需求,即具备可塑性。建筑的弹性设计在常规功能的基础上拓宽其功能属性,以可变的附属性功能应对特殊时期的变化,解决确定性与变化性之间存在的矛盾。1995年,约翰·哈布瑞根首次提出在建造与设计住宅时可将墙体分为支撑体和可分体2个部分:支撑体指建筑物中固定结构的个体,可借助量化、标准化的生产形式进行构筑,提供建筑的骨架系统;可分体是机动可变的,其形式由使用者参与决策,是构成设计内容多样化的有效方式。该理论后经逐步完善被称为“SAR理论”[5]。

社区内空间的功能设定涵盖范围各不相同,不同的使用时间区间内使用者的行为模式、行为尺度和面积均有差异,结合上述影响因素将建筑结构框架化,界定建筑内的固定体与可变体,以改变墙体方位,为狭窄的室内空间创造更多的可用面积,从根本上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矛盾,同时也为建筑的弹性使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对内部功能进行模糊化处理,即不再设限空间的使用功能,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功能定位,如出现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时提供预先设置的隔离场所。为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对常见公共场所中的空间布局进行特殊处理,规定合理的社交尺度,界定安全的社交距离。

以某养老合作社概念设计为例,因其预计使用时间较长,故规划时未对建筑空间进行详尽的功能区分,空间主要由基础构件组合而成,使用者可自行规定功能范围进行功能定位,在此过程中将建筑的灵活性发挥至最大化,该设计形式在养老类建筑空间中的应用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见图1)。

1 某养老合作社概念设计局部效果(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 边界空间

分析空间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定位,为实现场地的阶段性更新,设计时对空间进行留白处理。设计留白即在空间规划设计中无需完成整体,仅实现其中大部分设计,其他局部的设计任务由使用者参与完成,与上述弹性设计存在呼应关系,两者皆服务于未来动态发展。在一定的界限范畴和价值意义上,由使用者参与完成的设计作品可从更多的社会角度体现使用者的切身需要,使设计更加持久稳定并贴合使用者的行为习惯。

在武汉疫情期间及灾后重建阶段,市政府协调土地规划问题以缓解社会发展压力。由此,设计师应思考“平战结合”问题,即满足日常使用的场所在特定时期下可转变为突发性疾病所需的空间。如预留火神山、雷神山等模块化医疗救治场所,该形式即对空间取舍后进行部分留白处理。

在养老合作社规划设计中,留白处理可应用于场地周边,即预留出部分绿地空间供老年人支配,此区域在平时具有共享性,可种植小范围农作物;在疫情期间具有短时间的独占性,能迅速转变功能属性,如草坪转换为生态绿地,为施行防疫措施提供场地,成为临时救助的专属用地。养老合作社的围墙采用半包围形式,兼顾安全性及与周边的互通性,既为合作社划分了边界范围,又模糊了具体的边界线,与周边环境融合统一。

2.3 核心空间

集约化在建筑中主要体现在功能和空间层面,以提高空间使用效能为主要设计导向,落实于“集”与“约”2个方面考量[6],发掘土地存在优势,融合场地空间横向与纵向2个维度的特征,最大程度地结合场地原貌展开设计。在此过程中需保障空间品质,严格控制建筑密度,避免因建筑单体间密度过高而造成日照率低、通风性差的现象。为有效提升时间效能,在规划中应明确空间的具体位置与到达此地的固定路线,强调其空间导向性,道路设置以简洁为主,杜绝空间与路线互相干扰,避免增加使用的时间成本,以规避追求空间丰富性后的“因小失大”现象。梳理整合场地空间布局与建筑形式,在有限的空间尺度内实现效益最大化。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市对居住区实施紧急封闭处理,社区提供防疫物资、药品和反馈居民信息等,有效减少了居民与外界接触的频率,抑制社区内外人员流动。该时段住户的需求由社区介入实现,保障了其日常生活。

养老合作社的功能核心是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养老空间,满足老年人的日常活动需求,使其便捷地享受养老服务。基于老年人的需求和防疫的要求,将功能要素集约性地体现在区域中,使功能配比平衡。在进行建筑外观造型及平面布局设计时,以追求建筑的高利用率为主导,节约建筑用地,为边界预留更多的空间。

2.4 防疫空间

模块化设计趋于对空间单元模块的组合、拆解与替换,对使用功能层面较相似且重复率较高的内部空间进行模块叠加设计,以减少对单一空间的独立设计频率。为实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在内部结构上呈排列式分布,避免不必要的空间穿插形式,旨在贴合模块化设计的三大特征之一——通用性,在特殊时期可对模块进行重组与替换。模块单元之间既存在相对独立性,又具备互换性,以满足功能与环境的双重属性要求。在特殊时期拆解划分体量较大的结构空间是为了有效缓解空间压力,适应不同时期的实用功能需要。

方舱医院的快速搭建采用模块化设计,其对环境包容性强、适应性高与容纳范围广的特点尤其适用于紧急救援服务。内部采用同质化管理,以有序的层级调动病人共同参与管理,在疫情期间以最少的社会资源有效缓解空间压力。

短时间内可实行的应变策略是突发性事件的普遍要求,在疫情发生时,可将模块单元设置于养老合作社周边预留空地和内部大型空间中,模块化设计在实操过程中可有效降低时间与经济成本,快速建立防灾御灾设施和储存仓库,降低多元化空间组织的难度。

2.5 运作模式

在疫情反复时期,人们经过远距离场所变更后,需进行短期隔离以排查无症状感染的可能,社区可面向周边的居住区提供就近的隔离服务。使区域的防疫设施与周边地区建立联动关系,通过5G、互联网技术与智慧医疗设备等硬件设施实现联合管控,以基层社区参与治理的方式提升社区自身的价值。

3 结语

研究从养老合作社的建筑空间、边界空间、核心空间、防疫空间与运作模式5个方面提出空间营造策略,为今后养老合作社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防疫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豪华防疫包”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