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财经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马 悦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杜肇铭
广东财经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杨顺仪 吴紫珊
“老旧小区”指建造于2000年前,地处城市老城区且仍在使用的小区,具有紧邻街道、空间紧凑、人口老龄化等特点。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该类小区出现景观绿化率低、公共设施陈旧、停车位缺乏、适老化措施缺失等亟需解决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以改善现有社区环境、促进邻里和睦为目的,融入公众参与规划思想的社区改造理念,美国著名规划师莎莉·阿尔斯坦在其发表的《公众参与阶梯》中提出8种形式的公众参与[1]。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区公众参与度、公共空间与设施更新成为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的新方向,以美国马里兰州里斯顿养老院、莱西塔克家庭医疗花园、伊丽莎白及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等优秀项目为例,将社区、老年人与景观疗养相结合,为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景观服务模式。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居住区景观发展较为滞后,20世纪90年代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镛院士创建“人居环境科学”;2006年我国出台《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06版);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23号)要求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老旧小区改造研究层出不穷,改造实践不断推进,如天津市迎水里社区的参与式景观改造、上海市陆家嘴缤纷社区的创智农园等,皆通过针灸式微更新整治丰富空间使用,提升空间品质[2]。作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老旧小区景观环境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广州市海珠区大江苑小区为例,探讨可落地、可持续且具有本土人文气息的老旧小区适老化景观改造策略。
据统计,2021年广州规划的景观改造项目共323个,涉及484个老旧小区,根据《广州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穗府办函〔2021〕33号,将重点改造一批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3]。广州市海珠区大江苑小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翠竹路,因20世纪90年代二沙岛拆迁而修建,小区居民多为原二沙岛渔民,曾以耕种、渔业为生,至今仍保留部分渔民的生活行为习惯。随着时间推移,该小区景观环境问题凸显。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小区设计之初未考虑预留充足的景观面积与停车空间。同时,由于建筑户外空间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导致小区居民私自占用公共空间现象严重(见图1)。小区景观空间名存实亡,仅保留基本的通行功能,无景观可供观赏、无设施可供休息、无场所可供活动,如此拥挤破败的场景使老旧小区失去原有的场所记忆。
1 侵占公共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摄)1a 机动车占道停放现象1b 废弃木质家具乱堆放现象1c 私自搭建遮阳篷现象
截至2020年,广州市海珠区老年人口占本区户籍人口比重超20%,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大江苑小区的老龄化现象同样突出,而小区适老化改造却未跟进。从硬件设施看,大江苑小区景观空间缺少无障碍设计,老年人在公共空间活动时行动缓慢;道路铺装破旧,普遍存在雨天积水现象,老年人出行不便;小区缺乏老年活动场所,现有活动空间为小区道路旁居民搭建的半私有、半公用棚区,暂无其他景观活动空间,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适老化需求(见图2)。
2 适老化设施缺失(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a 现有老年活动场所2b 道路积水2c 缺少无障碍设施
小区缺少集中且多样化的景观空间,植物配置单一,除常绿乔木外无可观赏的花卉植物,景观缺乏季节性变化。植物缺少日常保养与维护,考虑低层住户的光照需求,现有树池乔木被过度修剪,为居民提供休憩的树池台被废旧物品占用,植物根系破坏道路铺装与公共设施(见图3)。
3 景观空间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3a 过度剪枝的孤植树3b 缺少日常维护的景观3c 树根破坏休息石凳与道路铺装
老年人是特殊的弱势群体,景观环境质量对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尤为突出,良好的景观设计、丰富的植物配置可美化老旧小区公共环境,且景观环境具有心理、生理上的疗愈与康复作用,可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与生活品质。
通过实地调查得出大江苑小区景观环境的主要目标群体为老年人,但现有环境缺少可供老年人活动的景观空间(见图4)。基于对小区老年人行为活动的观察,发掘老年人对景观空间的深层次需求。如私自搭建场所过多,小区活动空间缺少,无法满足老年人基本活动需求;老年人愿意身体力行去改善其日常活动空间,体现老年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小区老年人种植绿植与饲养乌龟的行为彰显其亲近自然、丰富老年人生活的意愿。因此,大江苑小区需适老化景观改造,为老年人打造健康舒适的景观环境。
4 大江苑小区东区1层侵占公共区域情况(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基于国内外理论与实践可知,具有园艺活动功能的景观环境可恢复或优化老年人的身心状态,老年人通过周期性的种植活动与自然、其他人建立交往关系,在互动过程中愉悦身心。因此,针对大江苑小区的适老化景观改造策略如下。
3.1.1 解决停车问题,优化邻里关系
只有充分尊重不同年龄使用者需求的景观改造才能更好地活化老旧小区,大江苑小区现有突出问题之一是年轻居民的停车需求与老年居民的绿化活动空间需求相冲突。由于大江苑小区公共面积较小,无法进行大面积停车场改造,因此可考虑对小区道路进行拓展,增加规范化的停车空间,如设置单侧机动车停车区域。针对非机动车,可改造居民私自搭建的区域,增设充电桩、安全的棚架及停车区域(见图5)。
5 非机动车停车位改造意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自绘)
3.1.2 废旧材料再利用,实现景观可持续更新
考察中发现,大江苑小区公共空间堆放物中包含大量木质家具、废旧自行车、饮料瓶等。目前,我国针对木质家具的回收利用率较低,产生极大浪费,故改造时可考虑将废弃木质家具循环利用,制成刨花板、纤维板、木塑复合材料等用于景观改造。居委会可对废旧自行车进行统一翻新,资源共享供小区居民使用;或将报废车辆送至原材料工厂,为小区拓展景观改造空间。总之,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是居民长期磨合的结果,改造时应尊重、顺应原住居民的生活习惯,尽可能维护小区原有的文化底蕴,多考虑旧物再创造,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更新。
3.2.1 增加无障碍设施,提高安全性
小区现有道路铺装陈旧、路面坑洼积水,改造铺装应尽可能采用透水铺装材料或留有孔隙的传统材料,地面铺装形式以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和透水砖三种材料为主,并在道路两侧修建植草沟,减少降雨产生的道路径流与积水。小区应完善无障碍坡道、扶手等适老化设施,加强景观空间的可达性,尽可能考虑到行动不便人群的需求。同时,在设施材质、颜色上多选用老年群体的友好色,如红、橙等暖色调,避免蓝、绿色调,以保障老年人的使用安全。在道路、景观花台、座椅、墙角等区域增添夜间无障碍照明设施,采用声控或红外线监控模式,不同区域设置适宜的照明强度,确保老年人夜间活动方便与安全。
3.2.2 融入老年使用者的参与式共建
参与式共建即使用者参与改造设计,该方式可清晰反映使用者的主体意识和对生活空间环境的关切[4]。大江苑小区的参与式共建应强调老年使用者的参与,该群体对小区景观空间的使用率大于其他年龄阶层,时间充裕且有喜爱偏好。在调研中发现,大江苑小区低层住户的窗台、入户区域多养殖乌龟与种植盆栽。因此,小区改造可因地制宜,为居民规划养龟、种植区域,将该区域的实际操作权交由使用者,通过参与式共建,更好满足老年人使用需求,促进改造的可持续性更新(见图6)。倡导小区居民共同承担景观环境维护职责,满足居民自我实现需求,发挥参与式设计优势。
6 养龟空间现状与改造意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3.1 植物疗法
植物疗法指以植物为媒介,通过“外养内调”为人类提供健康[5]。根据美国罗杰教授的减压试验发现,身处植物丰富的自然环境与身处闹市或购物区的人群相比,其心情、肌肉更放松,血压也会下降[6]。基于大江苑小区现实条件,可将植物疗法延伸为芳香疗法、食用疗法。芳香疗法即通过植物的气味作用于人体嗅觉,如菊花、金银花、玉兰等是老年人喜爱的传统花卉,亦适合在广州地区生长,具有降低血压,减缓情绪波动、焦虑紧张等作用;食用疗法即种植药用类植物,通过内服或外用形式保持身体健康状态,将药用植物引入小区景观并增加相关科普知识介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老年群体的兴趣与参与度,适合广州地区种植的药用植物包括血散薯、草珊瑚、千里光、山银花等。
3.3.2 园艺作业疗法
园艺作业疗法是人们通过栽培、照料、收获等园艺活动对身心素质进行提升、更新的方式[7]。基于农耕文化背景,我国老年人群中多数拥有务农的生活经历,其不甘悠闲,享受种植乐趣,故在小区景观改造中应考虑为老年人提供合理、安全的种植空间,通过邀请居民参与种植活动实践园艺疗法,促进老年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保障其心理健康。同时,规律性的园艺作业可锻炼老年人的身体,使其通过感受植物的生命周期,更坦然地接受生命时效与自然规律(见图7)。
7 立体种植区域意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从大江苑小区景观现状调研出发,基于老年人实际需求,以园艺疗法理论为基础,探讨老旧小区景观改造方法。老龄化背景下的老旧小区景观改造不仅需从设计者角度考虑,还需结合使用者需求,充分发挥景观的疗愈作用,满足老龄人群与各年龄阶层人群的景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