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的思考
——以广州市猎德村为例

2022-12-14 03:23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王冬妮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外来人口城中村村落

文/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 王冬妮

0 引言

2018年,广州市出台《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三年(2018-2020年)行动计划》(穗更新函〔2018〕702号),基于此,研究广州市城中村改造进程出现的诸多问题尤为必要。不同城中村的人文根基、生活习惯、经济基础各异,城市发展不能一味地大拆大建,应合理地保护、更新、开发。以广州市猎德村为例,通过分析猎德村的改造模式,总结其改造经验。

1 城中村

1.1 概念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和扩张进程中,农村土地全部或部分被征用,村民仍居住在原始村落基础上自发建设而形成的村庄。城中村是城市化的产物,因吸纳太多外来人口,易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治安隐患、居住密集和人口杂乱等,但其能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部分问题,可提供廉价的住房、便利的交通并提升城市的宽容度。

1.2 起因

城市化快速推进,但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特别是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跟不上,导致出现城中村现象。从历史层面看,村民世世代代生活于此,地缘观念和安土重迁观念深入人心,随着城市发展,村民不愿意搬离此处,致使城中村留存至今;从经济层面看,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人们需要经济实惠的地方落脚,而村民受利益驱使,将自家住宅加盖、扩建后,通过出租获得收入,使村落变得拥挤、杂乱;从政策层面看,1949年以来,建立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即我国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二元土地结构引发的问题逐渐显现并愈加突出,导致地籍和户籍分离,城市在发展中保留了原来的村落,形成如今的城中村。

2 猎德村改造

2.1 概况

猎德村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南部。猎德先辈从粤北珠玑巷南迁,最后落籍猎德村,从宋朝开村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猎德村至今仍保留有众多历史遗迹,如李氏大宗祠、林氏大宗祠、龙母庙、古树木、古石板街等。为传承猎德文化,在猎德村内设立了村史博物馆。

2.2 改造模式

2007年,猎德村开始改造,采用“开发商垫资、政府出政策、村委会协助”的模式,历时3年,猎德村改造完成。猎德村的改造地块分为3个部分:①西部地块,从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对其进行土地拍卖,以此筹集猎德村的改造资金;②东部地块,仍是集体土地,新建回迁安置小区,服务本村村民;③南部地块,仍是集体土地,规划建设五星级酒店等,发展村集体经济。猎德村改造从3个方面入手:①重新规划调整地理空间;②猎德村村委成立股份制公司,重构猎德村的经济运营方式;③重塑现有文化,如祠堂文化、龙舟文化,建立猎人坊风情街,传承“一涌两岸”的岭南水乡特色文化,利用商业店铺丰富传统岭南建筑的外立面,将传统的文化空间转变为文化体验消费空间。

2.3 现存问题

1)规划设计 猎德村中原有的历史遗迹因地块调整,实施“原地改造、整体重建”策略,拆除原有祠堂,在村落中心重建祠堂(见图1),在祠堂边重建龙舟码头,供后续使用。该做法导致猎德村失去内在人文资源,村落原有的肌理感、空间尺度感及历史文脉也随之消失。

1 改造后的猎德村祠堂(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社区发展 猎德村一直保留传统习俗,特别是春节燃放烟花习俗。村民因出租房屋提高了收入,故百姓多在公园里下棋、喝茶、打麻将,极度依赖出租房屋的经济模式,且出租房屋的不规范行为逐渐增加,阻碍社区可持续发展。

3)公众参与 无论是村民还是附近居民均未参与猎德村改造,无法提出诉求,故此种改造模式,无法保证村民的切实权益。

4)社会认同 猎德村改造仅调整地理空间,导致大部分村民因获得拆迁款出现“暴发户”心理。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原有土地、融入新城市社会体系的村民,因缺乏制度意识及技术水平,故无法建立个人价值体系,最终导致其缺乏社会认同感。

3 城中村改造的启示

未来,城中村改造项目可借鉴“猎德模式”。规划设计方面,应对村中文化古迹进行保留、修葺,并保护特色景观空间(见图2);社区发展方面,引导建立城中村规模化租赁体系,以“政府、村集体、租赁企业”合作的形式,提供多样化的城中村租赁住房;公众参与方面,因村民仅关注自身利益,而城中村改造具有公共性,公众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可平衡各方利益,公众参与需要政府引导,使公众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社会认同方面,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助推其建立个人价值体系,使其融入新的城市社会体系。

2 猎德村牌坊

城中村改造归根结底是关注“人”的问题。城中村的复杂性在于其涉及人的处境与生活方式,而无法还原为形式主义的设计过程。通过调研得知,城中村租客占比远超本地村民,本地村民因世代生活在此,具有社区认同感,但租客作为外来人员对租住地无归属感,故增强外来人口的归属感极为重要,当外来人口与本地村民达成社区共识,为共同利益建立公平社区,可增强其社会归属感与对城市的归属感,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中村改造不仅需拆除重建,而且需根据各村的文化底蕴和村落特色进行有价值的转型。猎德村龙舟历史悠久,每年端午节的划龙船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观看,故可通过组织文化活动促进村民融入城市,加强村民的社会认同感。深入挖掘城中村的人文价值对于城市环境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4 结语

城中村随着历史发展不断融入城市,已逐渐转换成城市社区。猎德村“由开发商垫资、政府出政策、村委会协助”的改造模式,可为其他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提供参考。城中村改造应从细节出发,确保真实性及有效性,寻求内外部资源的平衡。注重多方协调,形成“一村一模式”的创新改造方式,深入挖掘每个村落的内在人文资源,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

猜你喜欢
外来人口城中村村落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关于提高沈阳外来人口市民化待遇的对策研究*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外来人口妇女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