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罗(四经绞罗)织造技艺的传承探究

2022-12-14 12:19朱轩樱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天工 2022年29期
关键词:织物技艺

朱轩樱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苏州人民自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掌握了养蚕纺丝的技术,给后人留下精湛的丝织技艺与灿烂的丝绸文化,丝绸的演变历程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们的审美风尚及衣冠礼制。人们通常以“绫罗绸缎”来代表奢华的丝织品。吴罗(四经绞罗)是精美罗织物的代表,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由于其织造难度大、制作成本高,吴罗(四经绞罗)曾一度消失,其织造技艺于2013年被列入第六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成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一批濒危项目。

一、吴罗(四经绞罗)织造技艺的价值

四经绞罗在我国古代丝织品中独树一帜,原是罗的一种织造方法,后专指用四经绞罗方式编织的丝织品,内含高超的工艺技术手段。苏州织罗技艺高超,至宋元之际,就有“吴罗”之称,同时也是为了区别于“杭罗”“越罗”或“浙罗”。品种有花罗,素罗,二经、三经至八经绞花罗,漆纱罗,镂金罗等。

(一)历史价值

吴罗(四经绞罗)织造的历史悠久,在江苏省吴县唯亭草鞋山原始社会遗址发掘出土的编结纬起花纹罗,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纹罗织物。其外观与机织纹罗十分相近,经向纤维呈平行排列,纬向根组成一绞组,地纹以二经一绞,花纹除了粗细经构成三条罗纹档外,还在地部以纬向绕圈状构成嵌地菱形线条图案,花纹素洁大方,编结罗纹系古代手艺高超的编织品[1]。以完整丝织品出土的四经绞罗最早为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168BC)中的菱纹罗,墓中出土有朱罗、皂罗、烟色罗、纹罗绣花丝绵袍和绣罗香囊等。其中皂色菱纹罗的纹样以粗细线条构成新的耳杯菱形图案,菱环相扣,大小套叠成四周对称图案,花纹细致工整,图案清晰可见,底部纹孔雅致匀和。

(二)艺术价值

吴罗(四经绞罗)到目前只能手工织造,属于世界稀缺技艺。它是吴地手艺人智慧的体现,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它的文化功能从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了其物质与技艺本身。

从6 000年前草鞋山的罗纹葛布可以看出罗的根在吴地,对吴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市井生活的写照。它凝聚了一代代织造艺人的勤劳、智慧与文明,承载着吴地先民的民俗文化内涵及精神诉求。

吴罗(四经绞罗)的织造兼顾了实用性和美观度,其孔眼疏朗、稳定,结构紧密,纹样规整,面料轻薄透气。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乃织为罗縠,累月而成,裁为幔,内外视之,飘飘如烟气轻动,而房内自凉。”充分体现了其低调和奢华。

二、吴罗(四经绞罗)织造技艺的传承现状

(一)吴罗(四经绞罗)的发展现状

吴罗(四经绞罗)约在秦汉时期产生,至宋盛行,到明代变得罕见,清代以后不见踪影。

吴罗(四经绞罗)十分精细,恢复它的难度也很大。1986年,苏州丝绸博物馆几经研究,试图恢复四经绞罗织造技艺,但最终仅成功恢复了“素罗”。直到20世纪90年代,周家明在1996年接了一宗来自日本顾客的和服丝织腰带订单后,经反复仔细琢磨研究,恢复了消失近300年的四经绞罗织造技艺。如今,他也成为江苏省非遗吴罗(四经绞罗)织造技艺传承人。

吴罗(四经绞罗)织造技艺的传承离不开丝绸类织造技艺这方沃土,在研究吴罗(四经绞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和相关绞经织物联系起来研究。目前,苏州吴罗(四经绞罗)织造技艺非遗传承人所掌握的手工织造技艺项目分别是:列入第四批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苏州吴罗织造技艺(四经绞罗织造技艺)、苏州吴罗织造技艺(纱罗织造技艺),以及列入苏州市级项目的吴罗织造技艺、吴罗织造技艺(多经互绞链式罗织造技艺),详见表1(信息来源于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表1 苏州丝绸类织造技艺各级传承人及保护单位

(二)吴罗(四经绞罗)的织造工序

吴罗(四经绞罗)织造过程需经过原料准备、织机造机、挑花结本三种工艺,有二十多道工序。

普通纱罗织造时,经线按绞组分别与纬线扭绞交织。链式素罗织造时经线按绞组与纬线扭绞交织,相邻二纬中经线错位形成绞组,形成均匀分布的孔眼。链式花罗织造是在链式素罗的基础上,每个循环中控制,一纬是全部经线扭绞交织,一纬是半数绞组扭绞交织,相邻两个循环中半数绞组错位扭绞交织,形成了斜向排列的四经绞菱形孔眼。提花四经绞罗织造时,把四经绞罗织造技艺与提花技术结合起来,链式素罗和花罗组织分别作为花地组织,就形成了代表性作品——提花四经绞罗织物,体现了纱罗织造技艺的最高境界。其织造技艺口诀为:一牵经线原位提,二投木梭纬线进,三松牵线经面平,四打文刀纬线紧,五踏经线链罗绞,六引木梭纬再入,七回绞经原位归,八斫文刀纬线压。

在设定好组织结构后,吴罗(四经绞罗)织造的关键在于穿棕,织这种罗,若要方便经线相绞,必须将经线交叉后穿过棕眼,穿棕的过程极为精细,20年来都由周家明一个人来完成,别人无法替代,软棕容易互相缠绕,每绞一次,都要用手指整理清楚,极大地降低了织造速度。目前周家明复制出各种经密度的罗织物,已完成并通过验收经密为84 根的马王堆杯型菱纹罗,已初步完成100 根的杯型菱纹罗。

三、吴罗(四经绞罗)织造技艺传承中的困境

(一)传承人年岁高,从业人员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难找是普遍现象,在吴罗(四经绞罗)织造技艺中尤为困难。苏州家明织造坊的员工基本都在60 岁以上,唯一一个年轻的纹样制版员已年近50 岁,但他不懂织造技艺。圣龙有二十几个员工,70%~80%都是技术工,年龄基本在50 岁以上,根本原因是织造技艺工人收益少,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难以吸引年轻人的注目,更别提独具匠心的接班人。

(二)织造工艺复杂,场地限制多

吴罗(四经绞罗)不同于舞蹈、美术、民俗等直接依托于传承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传承建立在传承人技艺、织机和织造场地三个维度之上,三者缺一不可,周家明能复制出四经绞罗,得益于他对织机的各部件、罗的组织结构以及织造技艺了解透彻,同时要保障织机的空间,普通房屋难以摆放各种织机。

(三)织造成本高昂,受众面狭小

吴罗(四经绞罗)技艺只能手工操作,织造产量低,原材料成本高,熟练织工每人每天约织5 厘米,织完一匹罗往往需要6 个月左右的时间。每吨丝(一吨约8 000 米)约55 万元。其织造与原料成本造成市场接受度小,在绫罗绸缎中罗产品的市场份额占比小,导致不懂罗的人很多。当前吴罗(四经绞罗)的市场只有微量的日本订单及博物馆研究样品,国内几乎没有大众消费市场,市场接受度及销售亟待解决。

四、吴罗(四经绞罗)织造技艺活态传承的对策分析

(一)强化政府扶持力度,落实非遗保护政策

1.强化监督,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苏州为例,公布的市级管理办法有《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苏州市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人才培养与管理办法》。条例与办法非常齐全,但实际执行偶有落实不到位现象。如家明织造坊虽有房租减免方案,但实际几年还没有到位。

在当前制度和政策较完善的基础上,政府可成立专门的非遗保护监督机构或引进第三方监督机构,对各级非遗项目进行分层跟踪,如对省级以上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对市、区级项目进行抽查,同时设立投诉渠道,监督各级部门对传承项目和传承人是否给予相应的支持,如遇执行缺失,监督机构有权对相关部门问责并进行相应的处罚。

2.传承精髓,抓住草鞋山公园建设机会

现政府对吴罗(四经绞罗)织造技艺及传承人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但织造技艺人员收益低是普遍现象,影响新人进入行业的积极性,当前传承人都是基于情怀在研制开发。应该借草鞋山遗址出土的罗纹葛布,抓住该公园建设的机会,建立“主题博物馆”全面展示吴罗(四经绞罗)织造技艺,这将极大地丰富馆藏,构建真正反映吴地先民的立体记忆;建立“历史文化展示体验区”现场展示传统织造方法,结合新媒体互动方式,让人们沉浸式体验6 000年前先人的织造智慧,既可以利用馆藏进行社会教育和宣传,提高民族凝聚力,又能解决传承人的生存问题。

3.完善考核,强化传承人的角色与责任

传承人肩负传承织造的责任,同时也是其谋生的职业。当前吴罗(四经绞罗)传承人年纪较大,文化程度低,其不仅是吴罗(四经绞罗)造技艺的传承者,也应是研究者。政府需整合高校及社会资源,鼓励传承人顺应时代的发展,主动辅助他人著书立说,帮助传承人在丰富手工技艺、保持核心技能的前提下,勇于创新产品的表现形式,对新产品开发给予一定程度的辅助与支持,同时完善考核制度,让扶持落实到热心公益、心系传承的老艺人手里。

(二)借助新媒体技术,开拓传承与创新的多元空间

探索多样化的展示方式,除传统的线下展示,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建立吴罗(四经绞罗)技艺展示平台。如采用全息影像、幻影成像等技术全方位、立体、动态地呈现给观众;采用体验、触摸等交互方式,让观者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感,突破传统丝织业的存在形态和静态展出模式。

完善吴罗(四经绞罗)的保存方式,通过分析梳理吴罗(四经绞罗)的织造工艺、织物特色等内容,用软件绘制相关织机、织造技艺及经典纹样的图形,用3D 技术复原织造工艺,收集图像及对传承人的制作流程进行拍摄影像记录,最大限度地还原织造技艺的真实面貌,拓展保护途径。

(三)打造吴罗(四经绞罗)文化品牌,延长消费链条

吴罗(四经绞罗)的织造难度、织造成本注定其难以成为当代消费的主流,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打造高端奢侈品,另一方面可根据吴罗(四经绞罗)的特性,从丝织原料、织造工艺、产品属性等方面入手,以多元化的创作理念,开发吻合其特性的产品,顺应需求侧市场的消费需求,提升品牌的附加值。

从实用的角度,借助吴罗(四经绞罗)轻薄透气的特征开发日常服饰、医疗保健用品;从欣赏的角度,开发工艺品及高端奢侈艺术品,实现丝绸艺术的推广。目前我国的丝绸爱好者越来越多,赏玩的人也越来越多。如最近几年汉服越来越火热,人们从追求款式到追求面料,开始慢慢认可罗产品,也出现高端定制,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

(四)建立罗织物生态圈,打造“非遗”文化产业基地

建立苏州蚕桑文化和风土人情生态园,借助苏州纺织类非遗的基数优势,实现罗织物生态圈集群化建设,实现资源互补,解决传统丝织类企业规模小、资金缺、技术开发能力弱等问题。首先,改变吴罗(四经绞罗)销售弱、无力支撑的局面,在集群化运作中获得资金的补充;其次,展示织造工艺,还原吴地先民的纺织技艺;再次,建设教育科普基地推广普及,组织公益类展演活动;最后,提升研发能力,突破技术难题,以“罗织物+”来催生新业态引领消费升级,让吴罗(四经绞罗)更好地融入生活,促进产业开发,扩大受众面,实现丝绸艺术的提升与推广,弘扬丝织文化的价值。

五、结语

吴罗(四经绞罗)是一种根植于人们生活的、琐碎的、细微的、貌不惊人的本土文化表达。当前,迫切需要抢救性收集、整理和记录这一濒危的省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将传承人的口述资料、织造工艺、织物特色及织机类型等资料,用文字、图像、影像及新媒体技术与手段,维护织造技艺的全面性与完整性,拓展传承方式,探索一条吴罗(四经绞罗)乃至整个吴罗品牌的可持续性、活态化的发展之路,构建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和传承路径。

猜你喜欢
织物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丝绒织物》等103项纺织行业标准发布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痴迷雕刻技艺的“葫芦李”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