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由之
(兰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兰溪 321100)
兰溪市地处浙江省中西部,温光资源丰富,常年早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 600 hm2左右。为筛选出适合兰溪市种植的高产、优质早稻新品种,推动兰溪市的早稻品种更新换代,根据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的工作部署以及《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21年第二批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浙财农〔2021〕16号)的相关要求,笔者于2021年度引进3个早稻品种,进行了早稻品种展示试验,对不同早稻品种在兰溪市种植的适应性及产量进行研究。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试验设在兰溪市志华家庭农场(位于游埠镇下王村)内进行,供试田块前茬作物为单季晚稻和兰溪小萝卜,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4.6 g/kg、全氮含量为1.86 g/kg、有效磷含量为10.3 mg/kg、速效钾含量为76 mg/kg、pH为4.88(兰溪市耕地质量与肥料推广中心检测)。
供试早稻品种为“中组18”“中组53”“舜达135”。其中,“中组18”为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共同选育的早熟常规早籼稻新品种(审定编号:浙审稻2020005),“中组53”为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中熟常规早籼稻新品种(审定编号:浙审稻2020001),“舜达135”为绍兴市舜达种业有限公司和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选育的早熟常规早籼稻新品种(审定编号:浙审稻2019002)。
试验设1个早稻品种为1个处理,每处理种植面积均为3.33 hm2,不设重复。
试验采取新品种示范与新技术示范相结合、高产示范与高产攻关相结合,实行“五统一”栽培(即统一品种布局、统一供种直播、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机械操作),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早稻品种的产量优势。主要栽培措施如下。
1.3.1 播 种
试验于2021年3月30日采用商品育秧基质、育秧盘、自动化播种流水线进行播种,每盘播种量为140 g,播种后采用叠盘出苗、大棚育秧方式。试验于4月20日—22日进行机插,根据早稻品种特性进行合理密植,机插密度为30 cm×21 cm。
1.3.2 肥水管理
根据早稻品种的特征特性,各早稻品种全生育期均每667 m2施用纯氮10 kg左右,且做到“基肥足、分蘖肥早、穗肥巧,同时配施磷钾肥”。具体施肥措施为:基肥每667 m2施用复合肥35 kg;追肥每667 m2施用复合肥20 kg;抽穗期叶片颜色淡绿,补施粒肥,每667 m2施用氮肥1~2 kg(也可每667 m2施用磷酸二氢钾200 g加尿素250 g兑水进行叶面追施),以增强后期光合能力,促进灌浆结实。
水分管理具体措施为:当水稻在田总苗数达到计划有效穗数时进行排水搁田,搁至“人走田间不陷脚”为宜,搁田后复水,并采用干湿间歇的灌溉方式,以促进根系生长;水稻孕穗至齐穗期,大田保有水层;水稻齐穗后,大田进行间歇灌溉、湿润管理,直至水稻成熟。在水稻收获前5 d左右断水,切忌断水过早,防止植株早衰和高温逼熟。值得注意的是,在水稻生长发育期间,如遇强降水,要及时进行排水。
1.3.3 病虫害防治
受2020年暖冬影响,试验期间大田病虫基数和境外稻飞虱虫口数量偏大,水稻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预计会偏重发生。因此,试验重点做好了对迁飞性“两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两病”(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的统防统治工作,并在水稻破口期普遍进行了1次重点防治,以确保在水稻生长中后期田间无重大病虫害发生,从而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量。
具体防治措施为:播种前,种子用25%咪鲜胺乳油1 500~2 000倍液浸种48~72 h防治恶苗病;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每667 m2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 mL防治水稻纹枯病;每667 m2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0~50 g防治褐飞虱;每667 m2用40%氯虫·噻虫嗪10 g防治二化螟。值得注意的是,用药时大田要保有3~5 cm深的水层,且用药后大田需保水5~7 d。
1.3.4 机械收割
在稻谷充分成熟(籽粒饱满后)后及时进行机械收割,不可过早收割,以免造成稻谷青粒较多,降低粒重,影响稻谷产量和品质;也不可过迟收割,避免遇高温、雨水出现“惊纹粒”(又称水稻裂纹米、爆腰米,这是稻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碎米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要避开雨天,在晴天下午进行收割,此时稻谷表层基本已干,短时间内稻谷不易霉坏,有利于稻谷的晾晒、贮藏。
试验期间,对3个早稻品种的生育进程、秧苗素质、群体动态、产量及产量结构进行调查分析。
由表1可知,各早稻品种的全生育期在106~112 d之间。其中,“中组18”的全生育期最短,为106 d;“中组53”的全生育期最长,为112 d;“舜达135”的全生育期较长,为111 d。“中组53”的育秧历时(播种期至移栽期的时间)较短,为21 d;“中组18”的育秧历时最长,为23 d。
表1 不同早稻新品种的生育进程比较
由表2可知,“中组18”的每盘苗数为3个早稻品种中最多;“中组53”的叶龄、苗高、茎基宽、百株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均为3个早稻品种中最高。
表2 不同早稻新品种的秧苗素质比较
由表3可知,“中组18”的每667 m2基本苗数为6.87万苗,低于“中组53”“舜达135”,但是“中组18”的高峰苗数、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均高于“中组53”“舜达135”。“中组53”“中组18”的穗长均为20.50 cm,高于“舜达135”。“中组53”的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为3个早稻品种中最高,分别为153.14粒、133.89粒、87.43%、27.26 g。“中组18”的每667 m2实际产量为3个旱稻品种中最高,为538.92 kg。
表3 不同早稻新品种的群体动态、产量及产量结构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3个早稻品种的生育进程、秧苗素质、群体动态、产量及产量结构等均存在差异,但这3个早稻品种均适合在兰溪市推广种植。其中,“中组18”田间生长整齐一致,植株较矮,长势繁茂,分蘖力强,后期青秆黄熟,转色好,丰产性好,每667 m2实际产量为538.92 kg;“中组53”株高适中,分蘖力中等偏弱,剑叶挺直,叶色深绿,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每667 m2实际产量为521.67 kg;“舜达135”田间生长整齐一致,株高适中,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偏弱,后期青秆黄熟,转色好,剑叶挺直,叶色淡绿,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每667 m2实际产量519.95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