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菊++张上都++伍祥++张大双++周乐良++陈文强++石邦志
摘要 对贵阳地区温光条件对早、中、晚熟水稻品种的叶龄和生育期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感温性以晚稻为最强,早稻次之,中稻较弱。感光性以晚稻最强,对中稻和早稻的影响不大。初步了解了贵阳地区温度和光照与叶龄、生育期之间的关系。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不同类型水稻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所需要的有效积温及日照时数,为贵阳不同生态稻作区水稻品种布局和叶龄指数高产栽培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温度;光照;水稻;叶龄;全生育期
中图分类号 S5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6-0014-02
Abstract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light conditions in Guiyang area on leaf age and growth period of the early,middle and late maturing rice varieties wa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the late maturing rice varieties was the strongest,that of early maturing rice varieties was the second,that of middle-season rice varieties was weak.Photosensitive in late maturing rice varieties was the strongest,but impact on middle maturing rice varieties and early rice varieties were not larg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light in Guiyang area and leaf age,maturing the growth period was preliminarily understood.To determine accurately the effective temperature and sunshine hours required in various periods of different types of rice growth,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rice varieties and leaf index area layout of Guiyang ecological rice cultivation patterns.
Key words temperature;illumination;rice;leaf age;whole growth period
水稻是仅次于小麦的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是我国的第一大作物,全国约有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稳定水稻生产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1-7]。然而影响水稻群体产量构成因素的因子很多,不同品种、不同群体对产量构成因素的要求不同[2];除了品种、栽培措施等因素以外,生态因子对水稻产量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温度与光照是2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适宜的光照与温度有利于水稻的高产与稳产[3-5,8]。本文就2013年贵阳地区温度和光照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叶龄、全生育期进行调查分析,进而初步探索出不同水稻新品种的温、光特性及规律,为贵阳不同生态稻作区水稻品种布局和叶龄指数高产栽培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贵州省水稻研究所内,地处东经106°39′22″,北纬26°30′ 36″,海拔1 139 m。试验地自备水源条件好,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冬闲土。土壤含全氮3.782 g/kg、水解氮168.50 mg/kg、有效磷19.852 mg/kg、有效钾115.11 mg/kg、有机质55.528 g/kg。
1.2 试验材料
贵州省水稻所提供的水稻品种新组合:①迟熟品种:R18A,13h170,13h221,R937,黑R;②中熟品种:内香3A,GF12B;③早熟品种:GF14B。
1.3 试验方法
试验为盆栽试验,盆钵直径为60 cm,高度为48 cm。采用大田土壤裝填,一次性施入基肥N:1.8 g、P2O5:0.9 g、K2O:1.8 g,并与土壤充分混合。灌溉保持灌水层,定期喷施杀虫菌剂。试验采用育苗移栽,于6月5日播种,秧龄29 d,移栽叶龄4.0左右,每盆栽1个品种,共8个品种,每个品种栽10株。
数据采集与分析叶龄记载主要以定点观察为主,每处理选取10个单株,从播种开始,跟踪记载叶龄,间隔5~7 d调查1次,记载叶龄同时记载单株分蘖数,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均采用Excel数据处理系统进行。
水稻生长出苗(6—10月)平均温度、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由贵州省水稻研究所农业试验气象观测站提供。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效积温对早、中、晚熟品种叶龄指数的影响
2.1.1 早熟品种。如图1所示,GF14B与有效积温的关系,y=-0.000 005x2+0.080 64x,R2=0.984 64。
2.1.2 中熟品种。如图2所示,内香3A与有效积温的关系y=-0.000 01x2+0.080 41x,R2=0.979 83;GF12B与有效积温的关系y=-0.000 009x2+0.073 69x,R2=0.969 91;R平均=(1R2+2R2)/2=0.9748 7。
2.1.3 晚熟品种。如图3所示,R18A与有效积温的关系,y=-0.000 009x2+0.067 95x,R2=0.997 04;13h170与有效积温的关系y=-0.000 01x2+0.065 28x,R2=0.982 71;13h221与有效积温的关系y=-0.000 008x2+0.061 83x,R2=0.986 89;R937与有效积温的关系y=-0.000 009x2+0.063 76x,R2=0.983 35;黑R与有效积温的关系y=-0.000 01x2+0.064 16x,R2=0.985 48;R平均=(1R2+2R2+3R2+4R2+5R2)/2=0.987 09。由此可以看出,感温性以晚稻最强,早稻次之,中稻较弱。
2.2 日照时数对早、中、晚熟品种叶龄指数的影响
2.2.1 早熟品种。如图4所示,GF14B与日照时数的关系y=-0.000 01x2+0.472 82x,R2=0.965 60。
2.2.2 中熟品种。如图5所示,内香3A与日照时数的关系y=-0.000 31x2+0.478 91x,1R2=0.969 62;GF12B与日照时数的关系y=-0.000 23x2+0.434 99x,2R2=0.969 91;R平均=(1R2+2R2)/2=0.965 75。
2.2.3 晚熟品种。如图6所示,R18A与有效积温的关系y= -0.000 17x2+0.387 23x,R2=0.978 44;13h170与有效积温的关y=-0.000 33x2+0.398 17x,R2=0.994 47;13h221与有效积温的关系y=-0.000 22x2+0.367 2x,R2=0.960 45;R937与有效积温的关系y=-0.000 24x2+0.378 91x,R2=0.977 76;黑R与有效积温的关系y=-0.000 33x2+0.391 3x,R2=0.979 5;R平均=(1R2+2R2+3R2+4R2+5R2)/2=0.978 12。由此可以看出,感光性以晚稻最強,对中稻和早稻的影响不大。
2.3 有效积温、日照对早、中、晚熟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早、中、晚熟水稻品种所需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是不同的,而且早、中、晚熟品种之间所需的日照时数也不尽相同。具体为:早熟品种(GF14B)的主茎总叶片数为11.7片,分蘖数15.6个,8月17日抽穗,9月6日成熟,播种—抽穗历期73 d,全生育期93 d,所需有效积温2 201.6 ℃,所需日照时数324.5 h。中熟类品种的主茎总叶片数平均为13.5片,分蘖总数平均为13.9个,9月2—5日抽穗,9月22—25日成熟,播种—抽穗历期平均为90.5 d,全生育期平均为110.5 d,所需平均有效积温2 579.9 ℃,所需平均日照时数393.3 h。迟熟类品种的主茎叶片数平均为16.8片,总分蘖数平均为12.3个,10月3—11日抽穗,10月25—31日成熟播种—抽穗历期平均为120.4 d,全生育期平均为140.6 d,所需平均有效积温3 038.6 ℃,所需平均日照时数490.8 h。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感温性以晚稻为最强,早稻次之,中稻较弱。感光性以晚稻最强,对中稻和早稻的影响不大。这与杨文钰、屠乃美研究结果相符[2]。可为贵州不同生态稻作区的品种布局提供参考。同时初步了解了贵阳地区温度和光照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叶龄及生育期的关系,早稻品种所需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少和短,中稻次之,晚稻最多。这与尚玉昌所著观点一致[6]。可以根据此关系合理进行施肥、灌水、晒田等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实施,确保适宜的有效穗及最佳穗粒结构,为水稻生产及田间水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 参考文献
[1] 李小刚,陈浩,王保军,等.陕南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叶龄与生育进程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12):39-41.
[2] 杨文钰,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9-36.
[3] 蔡昆争,骆世明.不同生育期遮光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2):193-196.
[4] 蒋彭炎.科学种稻新技术[M ].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123-130.
[5] 屠乃美,官春云.光周期对水稻源库关系的影响[J].作物学报,1999,25(5):596-601.
[6] 尚玉昌.普通生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6-46.
[7] 凌启鸿,苏祖芳,张洪程,等.水稻不同类型品种生育进程的叶龄模式[J].中国农业科学,1983(1):9-18.
[8] 王育红.浅议温光等气象因子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J].垦殖与稻作,20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