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探索*

2022-12-14 09:10:44贾庆超孔欣欣郭楠楠
食品工程 2022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育人

贾庆超 孔欣欣 郭楠楠

(郑州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2017年6 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要求以行业人才需求为方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培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 人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比较成熟,国际上也已经形成几种比较典型的育人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英美体系和德国体系。其中德国体系强调实践,强调工种,十分注重工程实践教育,与企业结合紧密。英国的“三明治” 培养模式,强调利用“校企合作” “产学联盟” 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遵循“学习、实践、再学习” 的人才培养路线。我国高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处于探索实践中,培养体系尚不健全,协同育人意识相对薄弱。在食品学科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一些普通本科院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本校特色,已经开始了积极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推进“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集美大学近年来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探索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食品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全程产学“3+1”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郑州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河南省支柱产业——食品制造业而建,在国家大力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支持下,目前已成为最具特色的二级学院之一。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加强与企业的融合发展,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秉承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开展专业课程综合改革是郑州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面向生产、技术和管理一线的高质量新工科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原则,本着这一原则,开展了一系列培养新工科应用型人才的探索。

1 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1.1 “3+1”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

1.1.1 改革方向及内容

1.1.1.1 第三方检测方向

在与河南安必诺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安必诺培养班” 的基础上,针对食品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深入开展“安必诺检测新兴卓越工程师班” 建设工作,率先形成较为稳定成熟的“3+1”(“1” 指本科生最后一年按照合作行业、企业需求安排的特定教学过程)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为第三方检测行业培养综合应用型高级人才。

1.1.1.2 乳品工程制造方向

在与郑州光明乳业有限公司良好合作基础上,借鉴安必诺新卓班建设经验,面向食品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启动和推进“光明乳业新兴卓越工程师班” 建设工作,为乳品制造行业培养综合应用型高级人才。

1.1.1.3 社区公共营养方向

积极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沟通接洽,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机制,筹备和启动校所合作协同育人工作,为我国大健康产业培养综合应用型高级人才。

1.1.2 改革目标

1.1.2.1 提升新兴卓越工程师班建设质量,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机制

提高新兴卓越工程师班教学计划的科学性、执行性和稳定性;对教学大纲、特色化教材、电子讲义、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学基础资料开展精细化建设;开展毕业设计改革实践;完善“3+1” 育人模式各类保障性机制、制度。

1.1.2.2 初步建立社区公共营养方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定向班人才培养方案;配备师资力量;建设教学基础资料;规划特色课程教学改革;构建保障性机制、制度的初步等。力争为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建立一个“新兴卓越营养师” 班。

1.2 基于OBE 理念的应用型课程教学综合改革

1.2.1 改革内容

依据教育部对新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结合校企合作定向班培养需要,依托“食品工艺”、“食品分析” 2 个课程群,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第6、7 学期开设的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和定向班企业特色课程,开展以OBE 理念为导向的课程综合改革。

1.2.2 改革目标

1.2.2.1 第三方检测方向

依托“食品分析课程群”,选择《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安全与快速检验技术》和企业特色课程《第三方检测岗位实务》3 门专业课程,开展课程综合改革。重点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内容。

1.2.2.2 乳品工程制造方向

依托“食品工艺课程群”,选择《食品工艺学Ⅱ》(乳品与饮料单元)、《食品工厂设计基础》2门专业课程,开展课程综合改革。重点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内容。

2 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2.1 “3+1” 校企联合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模式

2.1.1 实施方案

2.1.1.1 安必诺检测新兴卓越工程师班

(1)面向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按照“3+1” 模式,每年组建1 个30 人左右的“安必诺新兴卓越工程师班”。

(2)校企双方联合为该班制定第7、第8 学期教学执行计划;修订3 门企业特色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理论课学时不低于30 个,实践课学时合计为4 个月;开发理论课校本教材《食品安全检测实务》及配套多媒体教学课件,重点开展企业实践课程管理、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的建设。

(3)最后一年教学任务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企业方主要承担企业特色课程教学,其中理论课在学校进行,实践课在公司技术中心等部门进行,双方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以“双真、双导”(“双真” 指真题真做,“双导” 指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为原则,对专班学员毕业设计实施改革,企业参与命题的课题数量不低于学员总数的40%,企业导师参与指导的课题数量不低于学员总数的40%。

(5)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对参与专班建设的师生及企业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奖学金资助机制,学员结业考核机制,优秀学员和优秀指导教师评价及荣誉授予机制,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双向培训机制。

2.1.1.2 光明乳业新兴卓越工程师班

(1)面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按照“3+1” 模式,每年组建1 个30 人左右的“光明乳业新兴卓越工程师班”。

(2)校企联合制定专班第7、第8 学期教学执行计划;联合开发3~4 门企业特色课程,其中理论课程2 门,总学时不低于60 个,实践课程5~6 个月;共同完成教学材料的编写及多媒体教学课件。

(3)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最后一学年教学工作,其中企业特色课程理论课在学校进行,实践课程在企业进行,实习地点和部门应安排在华中、华东地区各生产基地的技术中心、生产中心,每位学生实习岗位不低于2 个,以企业为主导,完善学生实习管理、质量评价机制。

(4)初步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激励机制,如奖学金资助机制,学员结业考核机制,优秀学员和优秀指导教师评价及荣誉授予机制,学员选拔转正机制等。

2.1.1.3 新兴卓越营养师班

按照“3+1” 模式基本思想,探索培养掌握食品营养学及食品膳食配膳等基本理论、能够胜任社区营养指导和公共营养健康教育的综合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更大力量。

重点致力于该定向班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师资力量配备,教学基础资料准备和特色课程改革规划,保障性机制制度的初步建立等。

2.1.2 定向班建设流程及可行性分析

定向班建设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定向班建设流程

郑州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已与河南安必诺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一届定向班培养工作,校企双方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一届学员的培养工作为解决企业工作旺季人力资源不足和补充企业新生血液做出了较大贡献,因此双方继续开展深度合作的意愿非常强烈,其成果也为其他方向专班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郑州光明乳业有限公司是上海光明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其职工培训不仅依赖于本公司的人力资源,更依托于上海总部光明学院,光明学院是全国著名企业员工培训基地,曾获国家级荣誉称号,配备有80 余名专兼职讲师,目前我校已与郑州光明公司及总部光明学院达成协同育人一致意见,为开展光明乳业新兴卓越工程师班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与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前期有良好社区营养教育合作基础,且作为河南省营养教育和科学普及项目的领头羊,对与我校合作开展公共营养教育人才培养项目很感兴趣。但由于临床营养与公共营养之间还存在学科知识体系的差异,后续合作重点将放在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上。

综上所述,推行“3+1” 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实践,将围绕我省食品龙头产业和新兴产业多方向布点、分层次推进,前期与目标合作单位已经开展了多次不同程度的合作,积累了部分工作经验,且后期合作意愿高,因此只要紧跟各级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政策导向,扎实做好各项基础性改革实践工作,校企学三方共赢的食品学科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能实现。

2.2 基于OBE 理念的应用型课程教学综合改革

2.2.1 实施方案

2.2.1.1 第三方检测方向

教学内容改革。《食品分析与检验》要突出食品检测基础性知识、技能的训练;《食品安全与快速检验技术》要侧重采用仪器分析手段及快速检测技术检测食品安全性指标的学习和实践;《第三方检测岗位实务》要侧重食品及农产品专业检测分析机构各岗位各环节知识、能力的全面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在进行内容安排时,要统筹考虑各门课程间的侧重与支撑。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以OBE 为理念,推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用各类检测任务驱动学生主动质疑、运用案例等方法开展教学;引入现代科技和网络教学手段,引入实验仿真软件和实验教学视频,营造全方位学习气氛,引导学生勤学习、常思考、多实践,逐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考核改革。要根据课程性质,变“一卷定终身” 的终结性考试方式为行程式考核,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多元化评定学生成绩。让成绩评定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成为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指挥棒。

2.2.1.2 乳品工程制造方向

教学内容改革。《食品工艺学Ⅱ》(乳品与饮料单元)为食品工艺课程群的核心课程,《食品工厂设计基础》是其后续课程,在内容整合上,要突出河南省地方优势产业特点和校企合作育人要求,并充分体现科技和信息的前沿性和前瞻性。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食品工艺学Ⅱ》理论课教学以OBE 为理念,推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组建学习小组,用工作任务驱动学生主动质疑、主动学习。在实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角色扮演法等开展互动式教学;实验课教学以任务驱动为引导,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提高到80%以上。《食品工厂设计基础》重点改革教学手段,拟将食品工厂仿真软件和CAD辅助设计软件引入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课程考核改革。对课程考核的改革要根据课程性质,变“一卷定终身” 的终结性考试方式为行程式考核,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多元化评定学生成绩。

2.2.2 实施计划及可行性分析

2.2.2.1 课程改革实施总体思路

课程改革采用课程群团队建设模式,分别组建“食品工艺课程群” “食品分析课程群” 2 个教学团队,每个团队吸纳4~6 名教师,每门课程设置1~2名主讲讲师,定期集体讨论和集体备课,同时开展多门课程建设工作,争取在项目结项时,完成至少一轮课程改革实践工作。

2.2.2.2 可行性分析

郑州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近5年陆续开展了多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考试改革,申报和建设了2 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成5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2 门校级慕课课程,为改革思路的提出奠定了良好基础。2017年食科学院提出课程群建设理念,并申请了一项校级教改重点项目,目前已经顺利结项并获奖,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参考。此外,学校配套的网络教学资源及保障性政策也确保了项目的可执行性。

3 结论

本文进行了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探索,首先分别对“3+1” 校企联合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模式和基于0BE 理念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的综合改革进行了探索,对2 种模式的改革内容和改革目标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次对这2 种模式的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2 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极高,按照这2 种培养模式可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