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生长性语文课堂
——“双线组元”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叙事研究例谈

2022-12-14 08:11文|殷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金字塔习作生长

文|殷 樱

生长是每个生命逐渐成长、逐渐趋于成熟的发展过程。课堂上,教师若能基于学生的本性,组织顺应学生本性的语文教学活动,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就能真正得以生长。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现学生的生长呢?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能力的积极实践。统编本教材以“双线组元”的形式,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相结合来编排单元教材内容,正契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为了凸显学生的成长,往往存在着教学设计浅表化、教材解读过度化、学科知识碎片化、学习方法随意化的现象。如何更科学地站在单元整体视角用好统编本教材,在有“生长点”的地方着力,构建有语用力、思维力、审美力和文化力的生长性课堂,真正实现课堂与学科素养的精准对接?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关注语用,助推言语力生长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异域风情”为主题,介绍了很多世界著名的景观。单元的习作要求则是通过搜集资料介绍一处自己感兴趣的国内的世界文化遗产。从学生的习作来看,表达都比较苍白,形式也比较单一。

面对这样的困惑,我基于大单元的视角重新审视教材。《金字塔》一课就是介绍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由两篇文章组成,第一篇节选自穆青的《金字塔夕照》,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第二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则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简要介绍了金字塔的外观、地理位置、建造年代和建筑工艺等内容。这种组文形式,在教材中并不多见,却让学生看到了两种介绍景观的方法。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以这篇文章为模板,引导学生来学习言语表达呢?

于是,在教学中,我试着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同样是表现金字塔,两篇文章分别是怎么写出它的雄伟的呢?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发现:散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金字塔壮观的景象,而非连续性文本则用了大量的数字,让读者直观感受。在介绍金字塔位置的时候,非连续性文本用严谨又简洁的文字进行客观的介绍,而散文却一连用了六个“金”字,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断想象出金字塔雄浑的形象。等到习作教学时,学生的视野会被一下子打开,言语表达随之也就生动了。

可见,学生言语表达力的生长不是靠机械的训练,而是要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构建新型的语用课堂,让规范生动的言语不断通过课堂教学行为汇入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让学生的言语能力蓬勃生长。

二、构建序列,促进思维力生长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素养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循序渐进的生长呢?

《统编本教材同步教案集》(1- 6 年级上册)

在第一次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故事二则》时,我按照常规的教学要求,带着学生一边学课文一边练习复述。但是,当我纵观所有教材时,发现“复述”能力在整个小学阶段是有其本身的发展序列的。二年级时,学生要能够借助图片、关键词和示意图等会讲故事。到了三年级,学生可以借助表格、图文信息复述故事,是详细复述。到了四年级,我们发现,教材提出要了解故事内容,简要地复述故事。五年级的要求则更高,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样的编排形式,很好地体现了复述能力在小学阶段的连续性和序列性。

因此,当我再次教学《故事二则》时,我告诉学生,简要复述是要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面对篇幅较长的故事,要能分清主次,重点内容详细说,次要内容简单说。了解了复述能力序列后,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不再是具体生字词的反复教学,不再是关键词的冗长分析,而是让学生借助导读提示,内化简要复述的能力。在教学《扁鹊治病》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语,理清故事情节,并借助发展顺序词语,根据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简要复述故事。而课文的第5 自然段是学生简要复述的难点。在教学时,教会学生重复的内容可以合并概括,从而将故事更简练地复述出来。根据这一语文要素,我继续举一反三,不断发现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性,设计序列化的活动,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学习时结合经验思前想后,帮助学生逐渐实现思维力生长。

三、追求无痕,增进审美力生长

让学生从作品中获得美感体验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统编本教材选编的很多文章或文质兼美,或充满童真童趣,有着丰富的情感。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时往往只是关注语用,或者关注人文主题,那么,怎样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呢?在教学完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搭船的鸟》一课,我对提升学生审美力有了新的认识。

这个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会观察。通常,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总是会对学生说要认真观察、仔细观察。而学生也总是把观察当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不能真正学会如何观察。就以《搭船的鸟》第2 自然段教学为例,这一段着重描绘了翠鸟美丽的外形,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受翠鸟的美丽,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么写出翠鸟的美的。

第一次尝试,我以三个大问题串起这一部分的教学:你觉得这只小鸟美在哪儿?除了书上写的颜色,小鸟身上还有哪些美丽的色彩?那么,作者为什么只写了三种颜色呢?学生虽然也回答了问题的要点,然而,课堂教学显得沉闷而单调。如何让课堂充满美感,用无痕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呢?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重构。

第二次尝试,为了感受小鸟丰富的色彩,我带着学生当起了小画家,拿起画笔来画一画这只小鸟。于是,学生们以手为画笔,首先画的是翠绿的羽毛,接着画的是翅膀。这时,我故意设置一个悬念:“我想用蓝色的颜料把翅膀都涂满,你们也是这样吗?”学生由“翅膀上带着一些蓝色”发现作者观察非常仔细,用词也非常精准。我创设的情境还没有结束,又进一步推进:“来,我们拿起画笔继续画,除了这些美丽的颜色,你还想画小鸟的什么呢?”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不由自主地模仿作者的语言进行表达。这个时候,我相机提问:“这么一画,翠鸟的色彩就更丰富了。可是,作者为什么只写了羽毛、翅膀和红嘴呢?”这时,学生对“抓住重点来描写”这一语言特点的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我发现,这种无痕的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一种情境,课堂不再是枯燥的教学,而变得“去教学化”。这样的教学既落实了语文要素,又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沉浸式地进入情境,和作者共语,跟随文字一起走进文本,投入地学习。他们对课堂保持着一种热情,从而让课堂由知识建构走向审美追求。

四、多样实践,实现文化力生长

关于文化力的生长,一直是我比较困惑的。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似乎和“文化”一词相去甚远,直到我在新课标中读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时,才对文化力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呢?

还是以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描写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了解其突出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在教学《金字塔》一课的最后,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如果请你来介绍故宫的城墙,你会选用散文还是非连续性文本的方式来介绍呢?请你结合图片和资料,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式,先写一写,再进行介绍。学生模仿课文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学写,尝试多样的表达,在实践中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魅力。

立足学生学习的起点,促进学生成长是课堂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依托“双线组元”理念下的单元整体关照教学进行课堂研究,尊重学生的经验与立场,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一定会不断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实现课堂的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金字塔习作生长
“金字塔”
碗莲生长记
Great Vacation Places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生长
金字塔是用金子造的吗
《生长在春天》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