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殷 樱 评析|姜明红
1.能正确认读“鹦”“鹉”等生字,会写“搭”“翠”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翠鸟外形和动作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生动表达,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通过细致观察,感受翠鸟外形和动作的特点。
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生动
表达。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呀?
生:鸟。
师:鸟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或在枝头婉转地歌唱,或在林中自由地飞翔,又或在温柔地哺育着幼鸟。瞧瞧这只鸟,它在干什么呢?
生:它在搭船。
师:哦,这是一只——
生:搭船的鸟。
师:搭船的意思就是——
生:乘船、坐船。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叫——
生:搭船的鸟。
师: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搭”是个生字,提手旁要修长,右边草字头下是个“合”字,“口”上一横可别忘了。这是一只搭船的鸟。大家一起读。(生齐读课题)读完课题,你的小脑瓜里出现了什么疑问呢?
生:这只鸟为什么搭船?
生:搭船去哪里?
生:这是只什么鸟?
师:答案就藏在课文中。轻轻把书翻到第64 页。请一位同学来读自读要求。
(师指名读自读要求)
(1)读第一遍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第二遍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
师:同学们都读好了,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呢?
生:这是一只美丽的小鸟。
师:你是从哪里读到的?
生:我是从第2 自然段读到的。
师:好,就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书)
师:你把每个字音都读准确了,尤其是“鹦”“鹉”两个字,后鼻音,你带大家读一读。
生:鹦鹉。
师:见过鹦鹉吗?什么样的?
生:嘴巴有点弯弯的,还会学说话。
生:羽毛有黄色、红色和蓝色。
师:五颜六色的羽毛可美呢,不过这只搭船的小鸟比鹦鹉还漂亮。我们继续交流。这还是一只怎样的小鸟?
生:这是一只聪明的小鸟。因为它会搭着“我们”的船去捕鱼。
师:哦,它还会捕鱼呢。课文哪里告诉你的呀?
生:第4 自然段。
师:其他同学也找到了吗?把第4 自然段读给同桌听一听。
(生对同桌读)
师:母亲还告诉“我”,这只搭船的鸟是一只翠鸟。瞧,它来了!一起喊一喊它的名字。(出示翠鸟图)
生:翠鸟。
师:平舌音读得很准。“翠”上半部分是羽字头。仔细观察羽字头和“羽”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生:“羽”字第一笔是横折钩,羽字头没有钩。
师:哦,“羽”变成羽字头后,钩就消失了,横折钩变成了——
生:横折。
师:伸出手,我们一起把“翠”字送进田字格里。(范写)注意,羽字头没有钩,上横短,下横拉长,短竖稍微出点头。会写了吗?翻开习字册第23 页,写一个“翠”字。注意了,写字做到三个一。
(生写“翠”)
师:都写好了,轻轻收好习字册。“翠”是个形声字,上形下声,本来就是指羽毛绿色的鸟,也就是——
生:翠鸟。
师:后来又指翠绿的颜色,还表示一种翠绿色的玉石,我们叫它——
生:翡翠。
师:一起读。
(生读词语)
1.赏“外形美丽”
师:一个下雨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这只翠鸟相遇了。它到底美在哪儿呢?谁来读?
(一生读第2 自然段)
师:你读得特别投入,翠鸟美在哪儿?
生: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还带着一点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呢!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师:你被它好看的颜色吸引了。这只翠鸟比鹦鹉还漂亮呢!我们都关注了翠鸟身上的颜色。作者简直就是一个画家,他以文字为画笔,把这只翠鸟给画出来了。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小画家,拿起手中的画笔,也来画一画这只美丽的小鸟。跟着作者的文字,首先画的是——
生:翠绿的羽毛。
师:翠绿的羽毛画好了。接下来画——
生:翅膀。
师:我想用蓝色的颜料把翅膀都涂满,你们也是这样画的吗?
生:不是。因为翅膀中带着一些蓝色,不全是蓝色。
师:瞧,作者看得仔细,用词也很准确。
师:最后画上——
生:红色的长嘴。
师:哦,我们这么一画就知道了,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的。这么好看的小鸟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那你一定能读得很好,就请你读。
(生读)
师:你不仅是个小画家,还是个朗读家呢。我们一起读。
(生读第2 自然段)
师:听你们一读,这只鸟好像真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仔细看,它还有哪些漂亮的颜色呢?让我们拿起画笔,继续画。
师:你还想画什么?
生:我还想画黄色的胸脯。
师:仔细观察,嫩黄色的胸脯上——
生:带着一些橙红色。
师:哦,你学的是这句话,嫩黄色的胸脯上带着一些橙红色。为你的活学活用点赞!继续画。
生:我要画一双脚,是橙红色的。
师:它还有一双橙红色的爪子。
生:它还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
师:亮晶晶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呀?
生:乌黑乌黑的。
师:瞧,我们这么一画,翠鸟的色彩就更丰富了。哎,大家画得这么多,这么美,可是,作者为什么只写了羽毛、翅膀和红嘴呢?
生:因为这些都是重点。
师:发现重要的东西就要特别去关注它。
生:我觉得这些都是翠鸟的特点,别的动物可能没有。
师:哦,与众不同的地方就要重点写。你看,作者按顺序,抓特点,就把小鸟美丽的样子给勾画出来了。这只小鸟美不美呀?
生:美。
师:哦,样子可美了。(板书:样子美)我们一起把这只美丽的小鸟记在心里。
(生齐读第2 自然段)
2.想“作者所想”
师:翠鸟就这样站在船头,而“我”就这样看呀,看呀,一边看,还一边想——
生: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
师:它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我”竟看得入迷了,忍不住想——
生: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
师:还会想——
生: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师:这只彩色的小鸟让原本迷蒙的水面变得明亮起来,怎能不让人心生遐想呢?这些疑问都是作者悄悄问在心里的,让我们一起来轻声地问一问吧。
(生齐读第3 自然段)
3.品“捕鱼动作敏捷”
师:“我”一边看,一边想,一边想又一边看。忽然,宁静的画面被打破了,翠鸟开始捕鱼了。(出示第4自然段)同学们,赶紧拿起手中的“照相机”,一边读一边去抓拍翠鸟捕鱼的动作吧!
(生一边读一边找动作)
师:你刚才拍到了哪个动作呢?
生:我拍到了“冲”这个动作。
师:(出示“冲”的画面)拍到的是这个画面吗?“冲”给你怎样的感觉啊?
生:速度特别快,很厉害。
师:据说翠鸟的飞行速度最快可达每小时120 千米,比普通的汽车还快呢。你能想象翠鸟冲进水里的情景吗?
生:我仿佛看到它冲进水面,精准地捕到鱼,溅起了无数的浪花。
师:你还想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呢?
生:我觉得一眨眼它就看不见了。
师:唰的一下就不见了,快得就像——
生: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很快,来不及眨眼。
生:就像一个跳水运动员,一下子就跳进了水里。
师:画面多有意思呀!
师:真是快如闪电啊!你又拍到了哪个动作?
生:我拍到了“吞”这个动作。
师:(出示图片)瞧,小摄影师,你的照片上墙啦!来,我们来做做“吞”的动作。
(生做动作)
师:隔着口罩,我都能看出你的嘴巴张得特别大。对,张大嘴巴,不嚼一口的动作就叫“吞”。像这样的吃法,有个词语叫——
生:狼吞虎咽。
师:还有个词叫——
生:囫囵吞枣。
师:这就是“吞”。你别看翠鸟个子小,一口就能把小鱼吞下去。
生:我拍到了“飞”。
师:(出示图片)是的,飞出水面,展开翅膀,多潇洒呀!
生:我拍到了“衔”着小鱼。
师:(出示图片)仔细看它的长嘴,把小鱼——
生:紧紧地衔在嘴里。
师:哦,鸟用嘴叼着东西,一般我们就说“衔”。翠鸟衔着小鱼,任凭小鱼再怎么挣扎,也逃不掉了。翠鸟真是个捕鱼高手,人们又把它叫作“打鱼郎”。
师:它衔着小鱼就站在那里,这是老师抓拍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抓拍了“冲”“飞”“衔”“站”“吞”这五个动作,作者用慢镜头把翠鸟捕鱼的过程一个个呈现了出来。其实翠鸟捕鱼可是一气呵成的,不信,你读。
(生齐读第4 自然段)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注意听,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师:(读)它冲进水里,不见了。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把小鱼吞了下去。
师:我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老师漏掉了“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这些词语。
师:加上“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这些词语,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生:有了这些词语,感觉速度更快了。
师:哦,那就请你来读读看。
(生读)
师:真是快如闪电。其他同学呢?
生:我觉得加上这些词语,就感觉翠鸟更厉害了。
师:你也感受到了,来一起读。
(生齐读第4 自然段)
师:是的,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连续的动词,再加上“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这些表示速度很快的词语,就把翠鸟快速捕鱼的样子写出来了。(板书:捕鱼快)都说百闻不如一见,见过翠鸟捕鱼吗?想不想看一看呢?好,睁大眼睛一起看。(播放翠鸟捕鱼视频)
师:刚才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发出了“哇”的声音。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翠鸟特别灵活。
师:你充满了惊叹。
生:翠鸟捕鱼真的太快了,刚飞过去就又飞回来了。
师:同学们都很激动。作者和你们一样,不过他把惊喜、佩服所有的情感都揉进了这段文字里,一起读——
(生读第4 自然段)
4.学文本表达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翠鸟的样子,又见证了它捕鱼的过程,这一静一动的画面都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留心观察。(板贴:观察)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去想。(板贴:用眼睛看 用心去想)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翠鸟捕鱼的画面,捕到小鱼,它一口就吞下去了。那,如果捕到的是稍微大一点的鱼,它又是怎么吃的呢?猜猜看!
生:先把大鱼放在草丛里,然后慢慢吃。
师:到底和你们想的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一起去一探究竟。来,再次拿起“相机”,准备好了吗?我们来抓拍翠鸟吃鱼的动作。(播放视频)
师:你又抓拍到哪个动作?
生:我拍到的是翠鸟把小鱼吞进去的一瞬间。
(师板书:吞)
生:我拍到翠鸟把小鱼撞在树干上的动作。
生:我发现它在不停地甩着小鱼。
(师板书:甩)
师:哦,你关注了“甩”这个动作。怎么甩的呀?你能学着翠鸟做做这个动作吗?
(生表演)
师:瞧,他是怎么甩的?
生:他甩得很用力,很疯狂,身体也在晃动。
师:翠鸟就像他一样,甩得多用力啊,身体都不由自主地跟着摇晃起来了。原来翠鸟在不停地甩着,身体也跟着摇晃起来。
(师板书:摇晃)
生:我发现翠鸟在把小鱼吞进去之前,一直在转动着小鱼,在调整小鱼的方向。
(师板书:转动调整)
师:原来翠鸟是这样吃鱼的,和我们之前猜想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哦,不一样。看着这些动作,此时,你的小脑瓜里又冒出了什么疑问呢?你想问什么?
生:它为什么不马上吃?
生:为什么左右摇?它这样一直晃头会不会晕呢?
生:翠鸟把小鱼整个吞下去会不会有危险呢?
师:大家都很好奇。老师告诉你们,翠鸟吃鱼可是很有讲究的。它一般先要进行一个“甩打”仪式,等鱼儿不再挣扎,才会把鱼头对准自己的喉咙一口吞下去。大自然就是这么奇妙。
师:刚才,作者跟我们分享了翠鸟捕鱼的画面,咱们也学着作者,来说一说翠鸟吃鱼的画面。老师再播放一遍视频。注意,仔细观察,还要用眼看,用心想。
(生再次观看视频)
师:视频看完了,有没有信心说好?
生:有!
师:老师送你们一句开头,你们接着往下说,注意用上恰当的动词。(指着黑板)开始吧。已经说好的同学,可以跟同桌交流一下。
(生练说)
师:谁愿意来跟大家分享?好,我们掌声欢迎!
生:一只翠鸟衔着小鱼站在枝头,它拼命甩着头,摇晃着身体,等到小鱼被甩晕了,它就转动小鱼,把鱼头对准喉咙一口吞了下去。
师:谁来评价一下,她说得怎么样?
生:她说得很好,用上了黑板上的动词。要是她能加上心里想的就更好了。
师:看来你这节课听得很认真,不仅要加上自己看到的,还要加上心里想的。谁再继续说?
生:一只翠鸟衔着小鱼站在枝头,它用力地甩着小鱼,小鱼都被它甩晕了。我想:这只翠鸟到底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把小鱼甩晕呢?这时,翠鸟不断地调整着小鱼的位置,直到鱼头对准喉咙,把小鱼一口吞了下去。
师:他说得怎么样?
生:他不仅有动作,还有自己心里想的。
师:真棒,还有谁想挑战他,觉得自己说得比他更好?
生:一只翠鸟衔着一条小鱼站在枝头。它用力地甩动着脑袋,左三圈,右三圈,就像跳起了摇头舞。我正好奇它为什么甩着脑袋,忽然,它把鱼头朝向自己的喉咙,啊呜一口,鱼儿就下肚了。它得意地抖抖翅膀,好像在说:“这鱼味道真不错啊!”
师:你瞧,“左三圈”“右三圈”“啊呜一口”,说得多生动呀!真了不起,你不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能将自己的所见所想分享给大家。掌声送给他!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乘着船走进了南方烟雨蒙蒙的画卷,结识了这样一只搭船的鸟。我们知道了,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去感受美,就能看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那么,留心观察除了用眼睛看,用心去想,还可以用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师:课后,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翠鸟的样子美、捕鱼快,还可以向爸爸妈妈介绍一下翠鸟吃鱼的情景。下课!
《搭船的鸟》作者以儿童的口吻记录了旅行途中的观察所得,一个“搭”字足见儿童的天真与鸟儿的灵性。课文重点描写了翠鸟的外貌及捕鱼的动作,充分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我就殷樱老师《搭船的鸟》一课,谈谈单元要素如何落实于语文课堂。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由两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五个部分组成。《搭船的鸟》就是其中的一篇精读例文。五个部分内容紧紧围绕观察这条主线展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搭船的鸟》是单元的第一课,课后练习指向明确,两个段落要求学生学习细致、有趣地观察。殷老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自然段进行充分品读,发现表达的密码。但是,教学没有满足于课文,而是从语文园地和初试身手栏目中受到启发,提炼出了多感官运用的方法,再让学生向读学写,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习得表达能力。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因此,对文章的品词析句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并将观察所得表达出来,才是本单元的基本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将零散的对观察的感受归纳成明晰的观察方法并通过由读学写,将方法进行初步实践。《搭船的鸟》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重点观察了翠鸟的外形美、捕鱼快。
教学第4 自然段翠鸟捕鱼的画面时,殷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一场景写下来的,学生发现作者是把捕鱼的过程分解成了“冲”“飞”“衔”“站”“吞”这几个动词,又通过“一下子”“没一会儿”等连接词体现了翠鸟捉鱼时动作迅速,用时很短。作者之所以观察细致,是他把捕鱼这件事分解成了一系列的动作,让我们一读就仿佛看到了翠鸟捕鱼的画面。因此,“用眼睛看”是细致观察的一个重要方法。
由此可以启发学生观察时不仅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甚至还可以用手摸,用鼻子闻,有时还可以尝一尝。这节课还有一个特点,我们根据第3 自然段解读到了观察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用心去想”。作者能将文章写得这么生动、传神,不仅是用眼睛看,还能用心去想。所见所想相结合,才能写出好文章来。教学时,殷老师巧妙地渗透习作的方法,促进了习作策略的落地。
单元要素的落实不能只是传递概念,而要真正教会学生如何观察,要创设把人文性和工具性融合在一起的有趣的情境、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沉浸式地进入情境,跟随着文字一起投入学习。
以第2 自然段为例,这段话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你觉得这只小鸟美在哪儿?小鸟身上还有哪些美丽的色彩?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三种颜色?为了更加体现一种情境感,殷老师带着学生进行想象,想象自己就是一个小画家,拿起画笔来画一画这只小鸟。画完以后,殷老师又引导学生拿起画笔继续画:“除了这些美丽的颜色,你还想画什么呢?”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观察要抓住特点,描写也要抓住特点。这样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作者的观察细致和表达精准。让学生对要素的感悟加入情感的因素,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对课堂保持一种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