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候鸟式”乡村养老模式的规划建设研究
——以葫芦岛汤上村为例

2022-12-14 03:32牛笑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寒地候鸟养老

文/牛笑 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讲 师

杨梦阳 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讲 师(通讯作者)

赵兵兵 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教 授

引言

2010—2020 年这十年间,我国已跨过了第一个快速人口老龄化期,预计到2035 年前后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1]。在第一个快速老龄化时期内,关于城镇养老模式的讨论、研究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而进入到第二个快速期后,由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养老的现状与发展模式也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协调城乡资源,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养老模式成为新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中国当代养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1 中国城乡养老的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的生育率、出生率持续下降,而健康程度与平均寿命有所提高,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已愈发严重,21 世纪的中前期将是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加速期。而目前来看,城乡应对这一发展趋势的养老模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1.1.1 城镇养老的现状

2020 年,我国城镇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54%。近十年,城镇老年人口总数实现了对乡村的超越。这其中既有城镇化建设加速的影响,也有乡村人口流失等多重因素。目前的城镇养老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1)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421”或“422”的家庭结构使得子女无力供养老人。传统居家养老的观念开始淡化,机构养老、社区养老逐渐成为传统养老模式的辅助与补充。

(2)城镇的自然环境与生活节奏拉低了养老人群的幸福指数,雾霾、噪音、污染、热岛效应等一系列城市发展的负面效应,使得部分城镇无法提供给老年人安养晚年的生态环境。城镇发展速度过快,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化等内容成为城镇发展的助推器,但也为老年人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大部分老年人很难适应这样快速的生活节奏。

(3)城镇养老资源不足,建设用地饱和,养老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受限;物价高,人工贵,城镇养老成本相对较高。

1.1.2 乡村养老的现状

2010—2020 年,乡村老年人的人口比重由56.2%下降到了46.0%[2]。尽管如此,乡村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在逐年提升,且面临的问题也十分严峻。

(1)空巢化严重,大量农村的中青年进城务工,导致留守的“空巢老人”无人照顾,而传统养老思想与乡土情结又使乡村的老年人很难接受社会化养老的模式,这样的矛盾造成了很多农村老年人老无所依。

(2)居住环境较差,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偏低相比,乡村老人的居住环境并不理想,由于乡村基础设施的普遍落后,老年人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适老性明显偏低。

(3)养老服务设施落后,尽管乡村具备建设用地与成本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但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导致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缓慢、普及率不高、服务类型与层次偏低。

1.2 中国城乡养老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城镇与乡村的养老产业都将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城乡融合的发展模式将是未来养老的新趋势,以城镇的经济优势带动乡村养老的发展,以农村的自然和乡土文化资源的优势来弥补城市养老的不足。把城镇养老的部分资源转移到乡村,使城市经济与乡村资源形成互补,对城市而言是“产业减负”,对乡村而言却是“产业激活”,二者形成融合发展。

2 寒地“候鸟式”乡村养老模式的发展

乡村养老根据其服务对象的不同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地养老”,主要服务对象为本村或邻村老人;另一种为“驻村养老”,即城镇老人到乡村养老[3]。后一种类型利用乡村的环境优势吸引城市的老人来此养老,伴随而来的是养老服务的直接消费和农业、商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资本注入。由于其单体产业的发展可形成“多米诺”效应,从而推动整个乡村的快速发展,因此“驻村养老”成为乡村养老新的发展方向。尽管如此,“驻村养老”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局限性。以寒地为例,季节性的变化对“驻村养老”的服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寒冷的冬季,乡村原有的自然环境优势大打折扣,而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的劣势(如住宅的保温、供暖、交通、医疗等)又会被充分放大。因此,很多寒地的乡村结合目前的现状提出了季节性旅居养老的新模式——“候鸟式”养老。

2.1“候鸟式”养老模式的特点

“候鸟式”养老也称为季节性旅居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老年人根据环境、季节、气候等因素而移居到一个环境更为适宜的养老地,在此居住一段时间,享受当地的自然环境,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以此来提高养老品质。由于其环境为先,加之又强调一定的体验属性,因此一些专家学者也将其归类于旅游养老中。与旅游养老相比,“候鸟式”养老具有较为稳定的周期巡回性的特点;而旅游养老则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养老的人群、地点和时间会根据老年人的心情、身体状况等因素随时发生变化。相比之下,“候鸟式”养老由于其服务人群固定、时间周期固定,更利于养老产业的稳定发展。

2.2 寒地“候鸟式”乡村养老模式的发展状况

寒地“候鸟式”乡村养老模式的雏形源自于乡村民宿(农家乐)的发展,最早的“农家乐”是以旅游服务为主体,可提供简单的住宿环境和有机农家餐饮的单一性服务。而从“十七大”(2007 年)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方针,到“十九大”(2017 年)的乡村振兴战略,这十年时间里,我国的乡村在村容村貌、生态环境、乡村经济、特色农业、三产发展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变得更美丽、更生态、更宜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寒地的许多乡村依靠自身的生态环境、自然风景、有机农产、特色产业与文化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康养、餐饮和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早期仅能提供短期单一性服务的民宿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提供的服务内容更多,也更有特色,服务的周期也越来越长,与之相匹配的服务人群也逐渐偏向于老龄化群体,寒地“候鸟式”乡村养老模式逐渐形成。到2020 年,寒地已经涌现出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候鸟式”养老村,如以药膳、康养为核心的黑龙江勃利元明村寒地中草药小镇、以独特地质环境为核心的黑河五大连池候鸟养老中心、以互联+农业认养+农产民俗体验为核心的辽宁盘锦新立镇云家村养老休闲区、以历史文化和特色农宅为核心的北京怀柔田仙峪村等等。通过这些代表性案例可以发现,目前寒地的“候鸟式”乡村养老模式的发展主要围绕着乡村的某一特色展开,这一特色包括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历史文化及民居民俗等一项或多项内容。这些特色大都受到季节性的影响并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周期,这些特色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老年群体又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而养老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乡村的农业、经济、生态及三产等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多元耦合性发展的良性闭环。

3 汤上村“候鸟式”乡村养老模式分析

3.1 汤上村现状分析

汤上村隶属于葫芦岛兴城市高家岭镇,距离绥中县15.3 公里,距兴城市39.5 公里,距葫芦岛市51 公里。交通方面:三级公路沙上线由村中经过,由此至102 国道14 公里,至京哈高速入口13.8 公里,距铁路线绥中北站13 公里。汤上村占地面积6.5 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023人,577 户,其中原居老年人口占比24%左右。

汤上村具有丰富的温泉资源与历史文化背景,由于村落位于地壳结构的断裂带之上,其地下探明有温泉水域4.2 万m2,水深7 ~140m,常年水温在52 ~56℃之间,水体无色无味,含硫量偏低,水质属优质矿泉水。汤上温泉发现并利用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 年),清乾隆年间进一步开发——兴建汤泉寺庙,其内的温泉“天井”仍保存至今。除此之外,村内还保留有朝阳寺、烽火台等历史文化遗迹。

汤上村亦有农业及相关的产业资源优势,由于温泉地温较高,其主产的高粱、向日葵、花生、芥菜等作物早熟且高产。其副产酿酒、榨油及畜牧业和温泉渔业等产业在近些年也相继被开发并逐渐形成了以温泉资源为核心的多元产业的耦合式发展。

3.2 汤上村“候鸟式”乡村养老模式分析

汤上村“候鸟式”乡村养老模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耦合性。最初在“三产”选择上为发展文旅产业,而经历了几年的摸索,“大而全”的文旅产业并不能将汤上村的优势发挥出来,与临近的兴城市相比,其在旅游和文化深度、消费潜力、基础设施与配套资源等方面都稍显逊色。但在这一过程中,汤上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安静宜居的田园生活、优质的温泉资源和多元化的新农产业受到了老年人群的青睐。每年的5 ~11 月间,都有许多周边城市的老年人来此康养,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服务人群与服务周期,汤上村的“候鸟式”乡村养老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形成并快速发展。通过对其形成与发展的调研,笔者所在团队对汤上村“候鸟式”养老模式做出了以下分析。

3.2.1 养老的资源分析

汤上村的核心资源便是温泉,温泉的康养和理疗作用对热衷于健康养生的老年人极具吸引力。另外,中医中对温泉养生的要求是持续性和周期性,这使得整个康养过程由短期随机性的旅游发展成长期巡回性的旅居,这成为了“候鸟式”养老模式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单一的服务资源很难保证产业的持续发展,汤上村在温泉资源的基础之上有挖掘出温泉的历史、地域的文化,开发出温泉农作、养鱼、酿酒、榨油等特色生态产业。这些产业对于老年人来说,除了消费其产业的终端商品之外,还可以吸引他们参与到其生产过程中,如农作的耕种与采摘、乡村民俗文化手工制作、垂钓放牧、古法手工酿酒榨油等等。这些大大丰富了老年人异地养老的日常生活,满足其感受乡村文化,体验田园生活的愿望,消除了身在异地的陌生感与孤独感。可以说,多元化的资源配给是汤上村“候鸟式”养老模式发展的充分条件。

3.2.2 养老的类型分析

“候鸟式”乡村养老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老年群体,这些老年人从城市来到乡村,有的是自发组织的,有的是机构安排的。因此在“候鸟式”养老模式下所呈现出的类型也有所不同。

(1)机构组织型

由养老机构、旅游机构、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等团体发起,一般会选择5 ~7月份和9 ~11 月份这两个时间段作为候鸟养老期。由于机构组织普遍具有一定的人数规模(15 ~30 左右),因此在驻村养老的日常生活空间上一般会选择宾馆、招待所这样的场所,汤上村具有一定的旅游产业基础,村内有三所温泉宾馆,日接待人次可达300 人以上。宾馆负责老年人的日常餐饮和温泉康养设施,组织机构提供日常的康养、保健和照护服务,同时机构还负责组织老年人开展乡村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活动,使老年人在驻村期间的生活丰富多彩。

(2)寄家养老型

寄家养老是指“候鸟”老人寄宿在村民家中,与其一起生活,一般由村民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寄家养老一般会选择10 ~11 月份,这个季节天气转冷,是老年人关节类疾病的多发期,温泉理疗可以帮助其缓解病痛。另外,秋季的乡村景色优美,环境宜人,加之秋收后农产果蔬新鲜可口,因此,部分老年人会选择在这一时期到乡村寄家养老。寄家养老的“候鸟”老人一般都有日常起居的照料需求,因此寄家养老这一类型对农户和农宅具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农户具有一定的护理技能和相关常识,对老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爱好要有一定的了解;农宅方面农户生活空间与老人的生活空间要有一定的分割,动静分区要合理,部分功能和空间需要进行一定的适老性改造。

(3)自助宅院养老型

自助型是近些年发展来的“候鸟”模式,自助人群主要为刚退休的、身体健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这一类型有的是1 ~2 周的短期“度假式”旅居,也有3 ~6 个月的长期“候鸟式”驻村养老。这一类型主要租住乡村的闲置用房,有的种田养花,有的将部分农房改造成画室、茶室、工作坊、静心斋等,这一类型成为“候鸟”老人们自得其乐、老有所为的室外桃园。

3.2.3“候鸟式”养老模式发展的耦合式影响分析

汤上村由最初的旅游产业逐渐转型为“候鸟式”养老产业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中,养老产业的发展对汤上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改善了乡村的生活环境,为了吸引城市老人来此驻村养老,村里投入的近百万元修筑的公路,喝上了自来水,灌溉了方塘,完善了电力设施,改善了村容村貌,解决了垃圾回收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增加了适老化设计和设施,如无障碍公厕、老年健身活动中心、医疗服务站、村内道路缓坡处理和夜间照明等等,这些措施因“候鸟”养老而起,更带动了乡村生活环境的全面提高。其次,推动了乡村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早期乡村的发展是以牺牲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而在发展“候鸟”养老的过程中,村民们发现特色的温泉资源、优美的自然风景、宜居的生态环境、绿色新鲜的果蔬农产等自然资源才是吸引“候鸟”老人来此养老消费的直接原因,和谐发展使人们意识到“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再次,实现了多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养老产业带动了乡村的旅游、交通、餐饮、服务等三产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一二产业的良性循环,形成乡村产业的多元融合发展。最后,一定程度上解决乡村空心化严重的问题,生活环境的改善、经济收入的增加、多元产业发展下产生巨大的人力资源需求,这些耦合性的发展会吸引背井离乡的村民们返巢而归。

4 寒地“候鸟式”乡村养老模式的规划研究

4.1 寒地“候鸟式”乡村养老的区位规划要求

寒地特殊的季节性气候特点促成了“候鸟式”养老模式的形成,而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巡回的迁徙性。这对养老所在乡村的区域位置存在着一定的要求:首先,道路交通应有良好的可达性,“候鸟式”养老的乡村应距市区的距离最好在单程20 ~30 公里之间,车程30 ~40 分钟,交通路网发达。老年人来往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不会过于疲劳,同时,由于乡村医疗设施相对薄弱,如老人遇突发性疑难疾病能够及时得到市级医疗的救治;其次,所在的区位应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以上两点是城市老年人选择乡村养老的前提条件,也是乡村与城市相比的优势所在;最后,所在区位还应具有一定的资源深度,资源的深度是寒地“候鸟式”养老发展的核心,如汤上村的丰富的温泉资源、元明村的中草药资源、云家村的特色农业和民俗资源等等。

4.2 寒地“候鸟式”乡村养老的资源规划要求

突出核心资源的同时,形成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深度的核心资源是形成“候鸟式”乡村养老产业的前提条件,但单一的服务资源很难保证产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于现在城市的老年群体来说,单一的资源对其的吸引力是极为有限的,仅能使其进行短期的旅游,但无法满足其长期驻村“候鸟式”养老的需求。有必要的医疗与康养资源,可居、可游、可玩的生态自然资源,可生产、可消费、可体验的特色农业资源,有一定历史和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有一定养老服务基础的人力资源等多元化的资源配给是“候鸟式”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充分条件。

4.3 寒地“候鸟式”乡村养老的类型规划要求

在养老类型上要避免“大而全”,突出“小而精”,如早期汤上村的发展也经历过一段“大而全”的冒进期,城镇化养老地产的开发、大型娱乐和旅游产业的建设等等,其结果便是“橘生淮北”的局面。寒地“候鸟式”乡村养老需因地制宜,依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小而精”的多种养老类型,如满足有组织的成团式机构型养老,满足有单独照顾需求的寄家型养老,满足身体健康、自理能力强的老人所需求的自助宅院型养老。这些类型一旦形成稳定的服务人群后,可持续地在服务质量、配套设施等方面做精细化的发展,而不要盲目地在规模和体量上扩充。“大而全”对于乡村来说不但会降低养老的服务质量,难以凸显乡村的特色,同时也会造成乡村资源的过度消费;“小而精”在突出乡村特色的同时还会提供给城市老年人多重选择,满足不同的需求,同时也能更好的维系乡村生态环境的稳定,形成可持续的发展。

4.4 寒地“候鸟式”乡村养老的适老化规划要求

从调研中可以发现,限制“候鸟式”乡村养老发展的往往不是资源、服务等因素,这些大的因素已经得到更多的关注,而乡村中适老化设计的细节却常常会被忽视掉,乡村中道路的坡度、照明、无障碍的卫生间、导向标、公共活动空间的适老设计等等,这些适老性的规划与设计在寒地中的绝大部分乡村是没有体现的。发展乡村的养老产业,其细节尤为关键,而这些细节除了满足“候鸟”老人驻村养老的需求之外,也会使乡村在地养老人群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结语

当前,我国寒地的城镇养老资源不足,养老的压力也日趋严峻;而乡村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中青年人口流失和空心化严重,导致乡村养老的现状也不容乐观。结合城市的经济优势和乡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优势,取长补短,根据寒地特殊的季节与气候特点,发展“候鸟式”乡村养老的新模式。借鉴汤上村的发展经验,注重“候鸟”养老村的区位选择,突出核心资源,形成多元化的资源互补,发展“小而精”的多种养老类型,做好乡村适老化的细节规划,以乡村养老来激活乡村的多元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助力,为城市养老减负。

猜你喜欢
寒地候鸟养老
养老生活
基于寒地公园适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长春为例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国内首个“海水稻”寒地育种站设立
我国寒地中小学教师体质及骨密度调查研究
致命的超速
我是一只小候鸟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