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琪
(泰国格乐大学,泰国 曼谷 10700)
随着高校人才培育理念的转变,当前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每位高校教师所需认真思考的问题。职业素养作为学生专业素养的“吸收器”,能够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职场环境中,以从容不迫的姿态来释放自身的人力资本,并使其能较好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岗位综合能力要求。由此,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便需以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标导向。就“职业素养”的组成要件而言,其主要包括:良好的职业愿景、积极的职业心态、正确的自我反思能力。从而,以学生职业素养的组成要件为导引,便为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落脚点。与此同时,为了契合高校人才培育沿着职业化方向前进的要求,在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还需重视课程思政的育人职能,并使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程改革之中,以充分发挥出公共体育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课程作用。
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重要使命。体育课“课程思政”应发挥思政资源、教育情境、学习过程和影响方式的独特优势,以生为本,持续发力,达到铸魂育人的目标[1]。郭美娟[2]认为,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来说,不能将课程思政简单理解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让课程思政与改进公共体育课程的需求相互协调,以培育优秀的综合型人才。范正[3]论述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设计方法:①合理定位角色,归正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本位。②加强文化渗透,引领体育课程思政实践创新。③注重教学重建,持续优化体育课程思政过程。④坚持以生为本,健全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机制。魏汝领等[4]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师资培育等5个方面,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谢意[5]认为,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公共体育混合式教学中时,可以从微观的资源整理、中观的课程设计、宏观的体系构建这三个维度进行研究。
以上研究所形成的观点构成了当前主流研究的思想,其中不乏值得本文借鉴之处。但在这里笔者也需指出:①当前主流研究并未根植于高校人才培育理念和模式转型的大背景,其研究视角仍局限于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之中,这就使不少研究成果缺乏应有的张力。②与当前主流研究视角的狭隘性相关联,这就导致了诸多研究并未关注学生的心理干预问题,从而就存在着理论关怀不够的情形。③当前主流研究在论及课程思政的实践模式时,未能与公共体育现有的教学项目建立充分的联系,这就降低了研究成果的应有价值。由此,当前主流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便为本文的立论提供了创新空间。
以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出发点,可将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归纳如下[6]。
面向全校学生所开设的公共体育课程,在其改革中应着眼于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愿景。所谓“职业愿景”可理解为,学生对未来工作情境和职业发展规划的愿望和憧憬。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愿景,要求在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对教学项目、教学方式作出创造性改变,以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获得追逐梦想的实践载体。在融入课程思政时,课程思政应以体育活动的形态存在着,并在活动实践中以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来传递正向的思想信息。
笔者将“职业心态”区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从一般性出发使学生建立起对自我能力的自信心;第二层次,从学科和专业出发,使学生建立起对自身专业能力的自信心。显然,作为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体育课程,其改革的着眼点应为助力学生获得第一个层次的职业心态。在融入课程思政时,教师便需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体育界人物,以他们的职业发展轨迹为素材,向学生传递出建立自我能力自信心的重要性。这里还需强调,在开展课程思政时需区分重点,即应重点关注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学生群体。
上文在解构学生职业素养时,提出了需形成正确的自我反思能力。该组成要件存在的价值为,能使学生勇于面对职业发展中的挫折,并能以良性的心理状态及时从消极的情绪中抽离。为此,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着眼点还包括,助力学生建立有效的干预系统,如自我心理干预。在融入课程思政时,这种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应与具体的体育项目相联系,并在教师的思想引导下逐步将体育项目内化为一种生活常态,最终使学生建立起有效的干预系统。
在上文的论述中,已经就融入课程思政提出了笔者的思路。然而,在课程思政融入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时,还将面临以下挑战。
已知公共体育课程在助力学生形成良好职业愿景时需依托体育活动载体,所以在融入课程思政时也需根植于具体的体育项目实践之中。经验表明,设计课程思政的实践载体面临着挑战。在主流研究中已有同行提出,体育教学中的课程思政需与体育项目相联系,并需与专业课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模式相区分。然而,现行的体育教学项目要么属于竞技体育类型,要么属于定向体育类型,在这些体育类型中都难以为课程思政搭建起有效的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载体,进而也就无法使学生在互动中获得与职业愿景有关的正向信息。由此,以创新公共体育教学项目来融入课程思政便势在必行(图1)。
图1 思政融入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流程
在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融入课程思政,需防止走向千篇一律的境地。正如在上文2.2 中所指出的那样,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尽相同,所以他们所具有的前置性职业心理也必然存在差异。若对于那些不愁就业的学生也以同样的课程思政手段予之激励和鞭策,这势必存在无病呻吟之嫌。然而,受制于教学部门之间的职能壁垒,在形成差别化课程思政手段时面临着挑战。挑战形成的原因十分简单,即体育教师并不十分清楚各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且公共体育教学部门与各专业教学部门之前也缺乏相关的信息沟通。这就表明,课程思政在融入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时,需建立体育教学部门与专业教学部门间的协作机制。
为了让学生将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干预技巧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之中,首先便需在课程思政的作用下使学生产生对该体育活动的习惯和偏好。然而,发挥课程思政的上述引导作用却面临着挑战。挑战形成的原因为,在公共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影响力难以延伸至学生的课外时间,即使在课程教学中实践课程思政,其影响力的持续时间也较短。为此,在主流研究中所提出的“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混合式教学”应值得重视。再者,如何拓宽公共体育教学在学生课后时光中的影响力,也应值得思考。
根据以上所述,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构建如下。
在上文的分析中可知,在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融入课程思政,需得到其他教学部门的支持,所以应加强部门协作以增强课程思政的实践张力。笔者建议可将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纳入专业课改体系之中,围绕发挥公共体育在助力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作用,加强体育教学团队与专业教学团队、招生就业部门工作人员间的业务联系[7]。在联系中获取本校学生的就业状况,以及往届学生所面临的职业素养问题。以此作为课程思政的问题域,并定向研究课程思政的实践模式和实践形态。
在多部门协作的基础上,在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需提升教学项目的游戏色彩,以支撑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为融入课程思政提供实践载体[8]。如,在篮球项目教学中,可以在传球练习中增加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在传球给对方的同时,大声说出自己的职业愿景(就业愿望),对方在接球后则给与积极回应,如喊出“你能”“相信自己”,或者由接球一方自主给与对方积极的言语激励。就师生互动而言,可重点放在线上教学环节。
公共体育教学部门通过与多部门协作,已经获取了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按照专业群将学生群体区分为:就业相对乐观的学生群体、就业相对悲观的学生群体。此时,在课程改革中便需要区分学生群体,开发出不同的课程思政素材。如,针对就业相对悲观的学生群体,体育教师可在户外教学间隙,向学生讲述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的职业成长历程,在讲述中应重点向学生传递出“勤能补挫”“勇于尝试”“不言败”的职业精神。针对就业相对乐观的学生群体,则可以向他们讲述瑞典乒坛老将“瓦尔德内尔”的故事,在讲述中需突出“热爱职业”“享受职业”的职业精神。
在实施体育混合式教法时,教师与班级学生应建立平等、风趣的线上互动,在互动中教师可讲述自己当年在面对就业和职业发展规划时的茫然状态,并重点阐述自己走出这种茫然状态时的心历路程,进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心理,以及获得自我心理干预提供感性认识。再者,教师可与学生在线上就晨练和晚练的情形进行互动,以此来督促和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以消减学生群体时常存在的焦虑和不安的心绪。公共体育教学部门还应与大学生体育社团保持联系,体育教师可借助社团这个平台为大学生开设讲座,重点阐述如何利用体育活动来培养积极的学习心态和职业心态。
本文认为,为了契合高校人才培育沿着职业化方向前进的要求,在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还需重视课程思政的育人职能,并使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程改革之中,以充分发挥出公共体育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课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