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绣娘陈云珍的“绣花功夫”

2022-12-13 02:22许然实习生张子轩
廉政瞭望 2022年21期
关键词:绣娘北川羌族

│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许然 实习生 张子轩

传统的艺术是有标准的,任何时候都不能舍本逐末,要对文化传承负责。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只做简单的绣工,而放弃古老的针法。

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的伊珎羌绣展馆内,一名绣娘坐在绣布前,以五色棉线,专注地挑绣羊角花。将近两小时后,一朵拳头大小的粉色羊角花跃然于绣布上。

挑花刺绣素为羌族妇女所擅长,她们从小便受到严格的训练,将有美好寓意的事物变成一幅幅绣品。这是陈云珍40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

今年51岁的陈云珍是北川县云珍羌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伊珎 羌绣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四川羌族地区唯一入选的党的二十大代表。在北京参会期间,她把羌绣和羌族服饰展示给代表们看,一度“惊艳”众人。但鲜有人知的是,这些作品凝聚了陈云珍与其他绣娘们7个多月的心血,也写满了她带领羌族妇女“绣”出美好生活的故事。

穿针引线

“接到通知时,我都愣住了,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心想绣娘也能成为党代表?”回忆起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时的情景,陈云珍仍有些激动。

她首先想到的是要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从普通话练习到表情神态管理,再到熟记发言稿,陈云珍忙活了近半个月。“那段时间,她天天都在羌绣馆拿着讲稿,站着练习,一副废寝忘食的样子,就好像回到了读书时代。”小女儿昌敏回忆起母亲刻苦练习的样子,觉得又可爱又有点滑稽。

对陈云珍来说,另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羌绣和羌族服饰带到北京,展示给更多人看。

黑底黑襟长裙,红蓝绣花马甲,传统银饰点缀,陈云珍身上的这套衣服就是她带去北京的其中一套。“我总共带了4套衣服进京,其中有两套新衣服是赶制出来的。”陈云珍说,手工制作一套衣服要花费一个多月时间,从设计、选材到裁剪、绣花都是她自己亲手完成。

除此之外,20名绣娘耗时7个月,设计并绣成了一幅名为《初心》的羌绣作品。这幅作品长达两米,高约1.5米,粉色的绣布上是各种刺绣款式的组合创意,以羊角花、白山羊、石榴为主要元素,整体色调以暖色为主,绣布上还绣有文字“各族儿女永远跟党走”,落款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全体绣娘敬献”。

羊角花又名杜鹃花,是羌绣中最常见的元素。昌敏介绍,北川一到春季,漫山遍野都会开满羊角花。羌族人就把这种象征着吉祥和幸福的花用羌绣的形式复刻下来,形成一种独特的羌绣款式。

“我们还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所以加入了石榴元素。”陈云珍说,到了北京,当这幅作品被相关部门收下后,陈云珍的愿望终于达成。

以羌绣为媒传递羌族儿女的心愿和祝福,陈云珍一直在做这个“穿针引线”的人。作为一名有着20年党龄的老党员,陈云珍肩负着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传统刺绣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责任,她长年奔走于各地展销现场推广羌绣技艺,在当地有不小的名气。

丝缕维艰

“婆婆绣的蝴蝶最漂亮,它会飞!”在陈云珍的大女儿红莉运营的名为“伊珎羌绣”的社交媒体账号中,陈云珍3岁的孙女依依拿起她的绣布对着镜头说。

在这段推广视频中,出镜的除了陈云珍、依依,还有陈云珍的姐妹团——伊珎羌绣的绣娘们。她们身着羌族服饰,熟练地运用各种针法,将形形色色的图案绣在绣布上。“她们中的很多人从小就会刺绣,对于羌绣有一种天然的情感。”陈云珍说。

作为北川羌绣的盛产地,许多绣娘出自青片乡,其中就包括陈云珍。这与当地地理条件有关。作为北川最偏远的一个羌民族聚居区,从青片乡到北川城区开车需要3个小时。早年青片乡背靠原始森林,交通闭塞,当地人较好地将羌绣这门技艺传习了下来,所以一直有“北川羌绣看青片”的名号。

与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中国传统“四大名绣”不同,羌绣起源于民间、应用于民间,在价格上比前者更亲民,在用途上也更实用,图案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我们的先辈把棉线绣在袖口、领边,主要是为了防止在干活的时候磨损衣服边角。”陈云珍说。

“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和许多羌族人一样,陈云珍从小就在长辈处习得这项技艺。她9岁就会绣花,不到20岁就会做衣服,年轻时就是青片乡小有名气的绣娘,许多人都称赞她的天赋和刻苦。陈云珍说,过去没有条件买笔,就用针头蘸面粉在绣布上画图设计。“我帮绣娘们画花,她们就帮我做农活。”

2003年,青片乡五龙寨开始发展旅游业,许多游客不远千里来这里感受羌族文化。当时,一名浙江游客看上了陈云珍身上的羌绣围裙,花了500多元将其买下。“没想到,会有人这么喜欢羌绣!”从那时起,陈云珍就把羌绣当成了一项长期坚持的事业。

不过,随着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影响,羌绣的传承和陈云珍的事业发展一度面临停滞。由于家园被毁,一些羌绣作品受到损毁,还有羌绣传承人在地震中遇难。为维持生计,大批绣娘只有选择外出务工。

“我们在青片乡高山上的老房子摇摇欲坠,只有到县城里租房住。说实话,那段时间真的挺绝望,我也想过放弃。因为大家都忙着灾后重建,没心思发展羌绣。”陈云珍说,“但转念一想,作为党员和羌族儿女,又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个担子挑起来,不能因为地震就让羌绣葬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同年,羌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羌族地区对于这项传统民族技艺的保护也提上了日程。为此,陈云珍下足了“绣花功夫”。

在北川县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陈云珍开办起羌绣培训班,主动招收学徒,帮助有困难的绣娘实现灵活就业,让她们重拾希望、渡过难关。此时,对陈云珍来说,羌绣不再只是她个人的事业,更承载了羌族儿女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能让羌绣失传,就像不能摧毁羌族儿女的精神意志一样。

2012年,陈云珍被评为省级羌绣传承人,她频繁往返于汶川、茂县、平武等县羌族地区学习刺绣技艺,两年后终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云珍羌绣专业合作社。从这时起,陈云珍的羌绣事业才算正式起步了。

锦绣蓝图

羌绣合作社的初期运营并不顺利。昌敏记得,那时候收入不太稳定,母亲时常为订单发愁。由于订单量少,绣娘们的积极性也不高。“很多时候,我们是积压着货,把钱先垫付给绣娘,然后再给绣品找出路。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当时很难存活。”昌敏说。

后来,合作社慢慢地有了一些订单,基本能维持运转,但陈云珍认为只是维持运转还不够,还得拓宽销路,才能提高绣娘的收入,更好地帮大家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如何做大做强?陈云珍首先想到的是,要提升经营效率。

2017年,陈云珍在已有合作社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伊珎羌绣有限公司,此时羌绣不再仅仅是接单、制作、售卖,也有了对外展示、培训的场地。“除了兼职绣娘,公司也有了全职绣娘,大伙儿对我很支持。”陈云珍说。

此时,红莉和昌敏陆续回家乡帮助母亲经营羌绣事业。“她这些年一个人做得很辛苦,我们也想帮她分担。”红莉说,她在外地学的是酒店管理,主要是负责公司经营和推广。而妹妹昌敏从小就对刺绣十分感兴趣,很好地传承和创新了母亲的刺绣手艺。

“现在昌敏都快赶上我的手艺了。”陈云珍欣慰地说,有了两个女儿的加入,传统的羌绣也迎来设计和产品上的创新。“传统羌绣大多是大红大绿的配色,为更好适应当代审美需要,我们在配色和设计上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注重色彩的渐变和过渡,也会设计一些动物图案。”

在伊珎羌绣展馆内,昌敏向记者介绍了馆藏的羌绣产品。除了有羌绣点缀的女士旗袍、男士中山装,还有羌族人结婚穿的特色服饰,也有一些双面绣摆件,以羊角花、祥云等为元素装点的手工包、文创小产品等。

“以前的产品比较单一,以服饰为主。一件纯手工服饰价格上千元,能消费的顾客也较少。现在我们将羌族元素融入到包包、挂饰等文创小产品中。游客买得多了,我们的收益也有了提高。”昌敏说。

在展馆内,记者还注意到一幅长约两米、蓝底白线的素色羌绣作品。这一作品集纳了花叶、动物、祥云等元素,朴素自然又不失格调。“这是我们的经典款,我母亲绣了差不多半年时间,这两天正准备带着它去参展。”昌敏介绍,该作品用到了单钩、双钩的针法。因为绣工复杂,现在很多人都不会绣,但母亲要求大家都得学。

“传统的艺术是有标准的,任何时候都不能舍本逐末,要对文化传承负责。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只做简单的绣工,而放弃古老的针法。”在陈云珍看来,作为非遗传承人,她如今的创作不只是简单地做一个绣品,而是要把经典的传承融入时代特色中。“最近我们和运动品牌李宁合作,推出了手工羌绣元素服装。销路打开了,绣娘的热情也更高了。”

目前,陈云珍的公司聘请了40多名全职绣娘,还有500多名兼职绣娘在家灵活就业。“一有订单,我们会在网上召集绣娘。经过标准化培训后,大家就可以领取原料回家加工。”陈云珍说。

“公司是按照计件计酬,每件绣品的价格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基本上一个小件的绣品,比如一个手工包,做一件能拿到100元左右。一个月下来,在家就能挣一千多元,既能照顾孩子,也能补贴家用。”绣娘曾定兰告诉记者,她从兼职绣娘变为全职绣娘后,收入提升了不少,每个月的固定收入在3000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在陈云珍等带头人的推动下,北川县已初步形成以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羌绣产业链。该县目前共有羌绣企业20余家,全职从业人员500余人,兼职绣娘超过1万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绘出了一幅锦绣蓝图,我越来越有信心带动羌绣产业发展壮大。”陈云珍说,自己和女儿们目前正在研究“羌绣+直播”“羌绣+民宿”“羌绣+研学”等新兴模式,“希望羌绣能够活在当下,也火在当下”。

猜你喜欢
绣娘北川羌族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北川的味道(四题)
「绣花针」——绣娘的守望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西宁市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探索
北川让梦想飞得更高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
绣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