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伟 唐蜜 张晓春 李小龙(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朱银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进一步摸清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畜牧业发展现状,找准产业发展困难问题,笔者深入乡镇及部分畜牧业龙头企业开展走访调查。
2020年,全区生猪出栏48.01万头、肉牛出栏0.24万头、肉羊出栏4.89万只、家禽出笼451万羽、牛奶产量0.87万吨,畜牧业产值达29.77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3.39%;2021年,全区生猪出栏93.09万头、肉牛出栏0.25万头、肉羊出栏5.4万只、家禽出笼495.31万只、奶产量0.47万吨,畜牧业产值达34.58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2.27%。
1.种质资源禀赋优越。夷陵区畜禽品种资源丰富,常年存栏生猪47万头,牛0.6万头,禽256万羽,羊5万只,蜜蜂4000余桶。拥有“宜昌白山羊”“夷陵牛”“殷家坪蜂蜜”等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宜昌白山羊板皮质地优,驰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皮肉兼用型地方山羊品种之一。夷陵牛“雪花牛肉”因肉质优良得到了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教授的高度赞赏。
2.规模养殖稳步提升。全区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的有3个场,1000头以上能繁母猪场4家,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有93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户有8户;年出栏肉羊100只以上的有56户;年存笼5000只以上的蛋禽养殖场有18户;年出笼1万只以上的肉禽养殖场有48户。
3.草食畜牧前景广阔。全区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有草山草坡面积220.5万亩,可供开发利用的草山草坡面积189万亩,其中千亩以上连片草场142处,牧草品种109种,理论载畜量22.3万个黄牛单位,而目前实际载畜量仅为4.3万个黄牛单位,尚有18万个黄牛单位的巨大潜力有待开发利用。夷陵百里荒村享有“中国南方草场”之美誉,草场面积3万亩,曾是国家南方草场建设“北羊南养”的科研实验基地。现有百里荒、自然牛、致清和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0余家,建成肉羊产业体系专家工作站1个,先后培育了“俏牛儿”“小蛮牛”“老高荒”等3个特色畜产品品牌,及1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畜产品品牌——“宜昌白山羊”,区域品牌价值达176.78亿元。
4.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科学划定畜禽养殖“三区”和区域布局方案,全区禁养区面积为487.60平方千米(占版图面积的14.24%),限养区面积为1376.14平方千米(占40.19%),适养区面积为1561.26平方千米(占45.57%)。夷陵区是全国第一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试点县,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以农牧结合、种养平衡为核心,统筹协调好全区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容量的关系,全面推进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工作,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全区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1068个,惠及养殖业主809家。
5.项目建设聚力赋能。现正在以三峡畜牧产业园为核心,将按照“一芯、两区、四带”的功能布局,打造省级畜牧现代农业产业园,畜牧现代产业园中的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到2025年,园区将实现年屠宰加工生猪200万头、家禽5000万只、牛10万头羊40万只,吞吐畜产品达到50万吨,精深加工肉食品产能达到20万吨,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以上,孵化扶持进规企业20家以上,做强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三峡畜牧产业园成为湖北第一、全国一流的以畜禽加工为主体集猪、牛、羊、禽、蜂五大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园区产值达到100亿元。
1.市场行情低迷,生猪养殖企业遇困。以2021年普通养殖户为例,养殖一头生猪饲养成本需要2400元左右(仔猪成本800元,饲养成本1600元),而2021年6月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低迷,但饲料价格居高不下。生猪价格跌到10元/千克、仔猪跌到100元/头的低谷,普通农户出栏一头生猪亏损1200元左右,导致养殖户对行业失去发展信心,可可养殖有限公司已对能繁母猪进行了抛售空栏,天锦生猪养殖有限公司等大型养殖企业持续处于亏损状态,持续亏损达8个月以上。目前,生猪价格仍在低位徘徊,2022年大部分生猪养殖企业仍然举步维艰。
2.城镇化建设提速,养殖扩能受阻。夷陵区位于长江西陵峡畔、长江中上游的分界处,是三峡工程所在地,环城抱坝,交通和地理位置优越,随着宜昌北站落子夷陵区,夷陵区将是宜昌市主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承载地,是宜昌高铁生态城、东部未来城两城所在地和核心区域。城镇化建设和主城融合将不断提速,夷陵区的龙泉、鸦鹊岭等将纳入主城区管理,原来的传统畜牧企业大镇将面临着搬迁和拆除,西北山区环境敏感区域众多,这将对夷陵区的养殖产能带来一定的影响。
3.发展理念滞后,人才队伍薄弱。夷陵区近几年一直着力于产业升级转型,但养殖户大多为中老年人,新发展理念意识淡薄,知识更新不够,导致管理水平停滞不前,对市场的敏感性不足,缺乏一批拥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拔尖乡村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4.强企龙头不足,精品名牌匮乏。夷陵区畜牧龙头企业众多,但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仅3家(家家有畜牧、昌伟农贸、俏牛儿牧业),国家级龙头企业为零,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能力不强,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增收渠道有限,地标产品的开发利用不够,品牌培育推广缺乏专业团队和创新手段,没有全国、全省叫得响的品牌。
5.产业链条单一,提质增效乏力。夷陵区存在养殖企业只管养,屠宰企业只负责屠宰,区内资源优势整合不够,没有形成利益联结机制,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未能充分挖掘畜产品的附加值,缺乏定价议价权,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薄弱。
6.企业资金短缺,需求矛盾突出。养殖企业属于高投入高风险行业,相比工业企业地位不高,土地、栏舍、活畜不能用作抵押贷款,上级对畜牧业投入扶持资金有限,僧多粥少,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7.奶源供应不足,奶业有待振兴。夷陵区奶业具备成熟的产业链和发展条件,辖区内拥有宜昌喜旺食品有限公司、湖北均瑶大健康饮品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嘉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优质奶制品加工企业,鲜奶产品远近闻名,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压力和城市用地规划要求,夷陵区奶牛养殖量大幅下降,当前全区奶牛养殖存栏已不足1千头,鲜奶供应完全无法满足加工需求,需从省外调运大量鲜奶。
1.稳定生猪基础产能。一是出台稳产保供政策,千方百计稳定能繁母猪出栏数量,针对存栏1000头以上大型母猪场,按头数给予一定财政补贴,避免母猪存栏数量大起大落。二是制定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设定母猪存栏最低保有量和上限,突破正常保有量及时预警,保持生猪保有量控制在合理区间。三是拿出一定资金支持企业购买生猪期货价格保险,通过保险合理规避市场风险。
2.确保畜牧企业发展用地需求。一是简化养殖企业审批手续。规范完善养殖场设施农业用地、环评备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等一站式审批流程,杜绝在养殖用地、环保方面障碍,严格落实《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保障生猪养殖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确保畜牧业用地正常需求。二是对于因城市发展建设面临拆迁的畜牧企业,要征询畜牧企业意见,愿意继续发展畜牧业的,要拆一补一,政府在用地保障方面要予以支持协助。
3.加强畜牧人才队伍培养建设。一是加强人才梯队培养,加大区、乡、村三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轮训力度,组织技术骨干、行业带头人、乡贤能人去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理念,采取“1+N”形式(一个行业带头人带动周边一群养殖户)。二是大力培育新型市场经营主体,让畜牧业市场主体不仅了解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更有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培养更多的行业接班人共同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借助宜昌市“人才新政”的东风,招引更多畜牧业人才,把人才招引政策吃干榨尽,使引进的畜牧业人才留得住、安得下、干得好。
4.加大品牌培育和孵化力度。一是积极创建区域公用品牌,将“宜昌白山羊”“夷陵牛”打造成区域公共品牌、强化授权管理,引领带动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二是创新品牌营销推介,积极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等平台,加强与电商、商超等主体合作,线上线下融合,不断提升夷陵区畜产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5.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建设。一是支持畜牧业“接二连三”。依托三峡现代畜牧产业园,建设畜产品精深加工交易中心、冷链仓储物流中心、运营研发中心、“智慧畜牧”小微企业孵化中心和畜牧科技创新推广中心,支持百里荒牧业、嘉兆生物、致清和向精深加工、牧旅融合等方向多元发展。二是建立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产业联盟,打造养殖、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品牌创建产业链条,提高畜产品附加值。
6.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一是扶持金融支农服务平台建设。采取“政银担”“政银保”“农业领域PPP”等模式,整合社会资源,政府主导成立畜牧业发展基金或担保公司,解决畜牧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等问题。二是鼓励市场主体要量力而行,企业对重大投资要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确保风险可控,不盲目跟风或投机。
7.实施“奶源倍增”工程。一是鼓励本地奶牛养殖企业扩大现有奶牛养殖规模,出台产业链优惠政策支持改建和新建千头级别的奶牛场,恢复奶牛养殖数量,全区奶牛需达到存栏1万头可基本满足辖区内奶制品加工企业需求。二是采取政府主导投资建场、奶制品加工企业和奶牛养殖企业入股运作、饲草种植企业协助的“1+3模式”,形成奶源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保障奶源稳定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