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圣朝灸药并举治疗骨质疏松症经验※

2022-12-13 23:55:52牛丽娟蔡圣朝赵海洋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2期
关键词:通脉温阳运化

牛丽娟,蔡圣朝,赵海洋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蔡圣朝,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徽针灸医院老年病三科主任,第5、6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周楣声主任医师学术继承人,梅花针学派第7代传人。现任全国灸法学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卫生厅学术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老年病专科项目负责人。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善运用中医药治疗老年性疾病[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OP已成为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亦是脆性骨折的高危因素[2]。目前,西医主要的抗OP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药物[3],起效缓慢,疗效一般。中医对于OP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蔡圣朝教授认为,OP的主要病因乃本虚标实,即肝、脾、肾亏虚为本,血瘀、湿滞为标,体现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治疗上强调在补肝、脾、肾的同时,不忘活血化瘀、祛湿通滞。笔者有幸师从蔡圣朝教授,侍诊左右,现将其灸药并举治疗OP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肝、脾、肾亏虚,致病之本 蔡圣朝教授认为,肾失充、肝失疏、脾失运是导致骨质疏松的根本原因,治疗上强调着重温补肾阳、疏肝健脾。肾藏精,精生髓,髓充骨,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肾中精气是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圣朝教授指出,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肾精的充盈为其所提供的营养。《素问·五脏生成论》言:“肾之合骨也。”《素问·痿论》云:“肾主身之骨髓。”若肾精亏虚,髓失所养,骨骼充养乏源,故而导致全身骨骼多处疼痛,正如《丹溪心法》曰:“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酸疼,精走髓空。”治疗上以补肾强骨为本。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赖命火温煦,肾主藏精,须脾精补充,先天后天相辅相成、互资互用。肾中精气的充盈有赖于脾所运化水谷精微的充养。蔡圣朝教授指出,若脾虚不能运化谷食,进而导致肾精亏虚,骨骼充养乏源,如《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曰:“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故而治疗上补肾的同时,不易顾此失彼,宜健脾益气,助脾运化。《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强调调理脾胃在治疗痿证中的重要作用。《证治准绳·杂病》言:“肾虚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且肝藏血,赖肾精滋养,肾藏精,赖肝血补充。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若肝血虚,肾精难以得到补充,不可滋养骨髓,导致髓少骨枯,从而引发骨痿。

1.2 血瘀、湿滞,致病之标 《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蔡圣朝教授指出,若肝、脾、肾亏虚,或久居湿地,涉湿淋雨,情志不畅,则外邪易乘虚而入,导致气滞血瘀,湿邪痹阻,不通则痛。肝主疏泄,促进津血输布,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气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若思虑过度或肝气失疏,导致气机失畅,气滞则推动血液无力,日久致瘀,可见刺痛拒按,痛处固定。《医林改错》云:“痛不移处,定有瘀血。”蔡圣朝教授指出,瘀血作为病理产物,也可作为致病因素进一步导致血瘀加重。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素问·上古天真论》言:“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肝气衰,筋目失养,则见肢麻拘急、两目干涩,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曰:“筋者,骨节也。骨属肾水,筋属肝木,水生木,故骨节之间亦生筋,而筋又为骨之使也……然使无筋,则骨不联属,又乌能运动哉。”可见肝、肾与骨的生长发育具有紧密的联系[4]。蔡圣朝教授指出:“治湿不理脾,非其治也。”脾主运化,脾气将水饮化为津液,将其吸收、转运至全身脏腑,若脾气亏虚,运化失常,三焦气道不通,致使痰湿壅塞体内,发人肥胖,阻碍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转运及吸收,后天不能充养先天,日久引发骨痿。

2 灸药并用,相得益彰

2.1 通脉温阳灸 灸法的作用,首见于《灵枢·背腧》:“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由此可见艾灸的“火补”作用。《备急千金要方》云:“针灸攻其内,汤药攻其内,则病无所逃矣。”蔡圣朝教授在传统铺灸、长蛇灸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消除了艾烟污染之弊,改善了患者治疗环境,且自主研发艾灸器盒,根据身材比例制定不同尺寸的灸器,取名“蔡氏通脉温阳灸”(专利申请号201010227539.2)。蔡氏通脉温阳灸借助生姜的辛热之性及艾叶的温热刺激,能起到振奋人体阳气,恢复五脏的生理功能,起到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温肾壮督的作用。

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暴露背部,在督脉及膀胱经上擦拭蔡圣朝教授自制药酒(红花、蜈蚣、全蝎、黑附片、当归、川芎、冰片等按一定比例泡酒,取浸泡上清液),铺上一层纱布,选择合适的灸盒放于脊柱正中央,涵盖督脉及膀胱经部位,将事先准备好的约3斤黄豆粒大小生姜铺于灸盒内,厚度约6 cm,再将两端蘸有95%乙醇溶液的艾条(长约5 cm)平铺于生姜上,点燃艾条,待明火熄灭时,罩上大纸盒,将热力聚拢,纸盒上插入直径8 cm的圆形排烟管。待艾条燃尽后,先后更换2次,方法同上。每次治疗时间约2 h,每7 d治疗1次,2次为1个疗程。

2.2 辨证施治 蔡圣朝教授在治疗上辨证施治,自拟补肾健骨汤(药物组成:鹿角霜、炒杜仲、炒续断、骨碎补、桑寄生、狗脊、威灵仙、蜈蚣、秦艽、羌活、独活、山萸肉)。方中鹿角霜、炒杜仲重用,共为君药。鹿角霜补肝肾、益精血,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炒用破坏其胶质,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吸收,《神农本草经》言其:“主腰脊痛,补中,益精血,强筋骨,强志。”炒续断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疗伤续断。骨碎补补肾强骨,活血疗伤。桑寄生、狗脊、威灵仙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脊。蜈蚣为血肉有情之品,力猛性燥,善走窜通达,通痹止痛力佳。秦艽辛散苦泄,为风药中之润剂,《名医别录》言其:“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痹证必用秦艽。”羌活尤善治上半身风寒湿痹,独活主攻下半身风寒湿痹。二者合用,风寒湿痹,一身尽除。山萸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全方共奏补益肝肾、强筋健骨、通络止痛之功。若疼痛剧烈难忍且部位固定,可兼见舌暗红、苔白腻、脉涩等气滞血瘀症状,加川芎、红花、当归补血活血,化瘀止痛;若神疲体倦,纳食不香,便溏溲清,肢体沉重,加茯苓、山药、麸炒白术益气健脾,胜湿止痛;若情志不畅、两胁胀痛、喜叹息,加柴胡、陈皮、麸炒白术疏肝健脾;若畏寒怕冷,腰背酸痛,加淫羊藿、川芎、锁阳温肾壮阳,通络止痛。

3 病例举隅

患者,女,63岁,2019年9月10日初诊。主诉:全身多处骨骼痛1年,加重1个月。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多处骨痛,夜间较明显,有时难以入眠,未予以注重,自行服用止痛药,6个月前患者因不小心摔倒,导致腕骨骨折,外院予以夹板固定2个月余,恢复一般,现患者周身骨骼疼痛,腰背部疼痛明显,动则加剧,不能触碰,伴畏寒怕冷,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脉沉。行腰椎磁共振示:L4/L5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改变。西医诊断:OP。中医诊断:骨痿。证属脾肾阳虚。治法:补脾益肾,通络止痛。给予通脉温阳灸结合中药治疗。通脉温阳灸每周治疗1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中药组成:狗脊10 g,鹿角霜20 g(先煎),山萸肉10 g,骨碎补10 g,炒杜仲10 g,威灵仙20 g,蜈蚣5 g,桑寄生15 g,炒续断10 g,独活10 g,桂枝10 g,秦艽20 g。30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9年10月11日二诊:患者全身多处骨骼疼痛明显好转,偶便溏、胃胀,不思饮食。原方减独活、桂枝、秦艽,加淫羊藿20 g,麸炒白术15 g,陈皮10 g,当归10 g,大枣20 g。30剂,煎服法如前。配合通脉温阳灸治疗4次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此患者已年过六旬,且病程日久,“任脉虚,太冲脉衰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蔡圣朝教授从根本出发,予以骨碎补、炒杜仲、鹿角霜等补肾壮骨,固护肾阳,使精足髓旺,骨骼渐坚,《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当肾精亏虚时,腰部疼痛较早受之且剧烈,运用通脉温阳灸借助生姜的热力和艾烟的药理作用,起到温经散寒、扶阳通脉、补肾温督、行气活血的作用。

4 小结

OP的发病与年龄有关,已经成为影响中老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且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压力的增加,逐渐趋于年轻化。蔡圣朝教授认为,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或后天肝郁、脾虚,导致气滞血瘀,湿邪阻滞,不通则痛,继而先天失养,不荣则痛,此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治疗上以补肾强骨为本,兼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瘀、祛湿通滞,辅以通脉温阳灸振奋五脏六腑阳气,温阳补肾,从根本出发,临床可获良效。

猜你喜欢
通脉温阳运化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家庭医药(2023年1期)2023-05-30 10:48:04
阴寒体质化痰除湿需补阳温阳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8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砂仁治疗着痹之心得
通脉化浊汤改善高脂血症痰瘀阻滞证候情况的研究
温阳解郁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抑郁症30例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18
通脉复律汤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频发室性早搏60例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
通脉益精汤治疗精索静脉曲张不育85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