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在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中的应用

2022-12-13 23:55:52王爱荣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2期
关键词:脾经水谷运化

王爱荣

(山东省莱阳复健医院,山东 烟台 265200)

小儿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夏秋季多见。该病可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乳糖不耐受等疾病,发病有急有缓,病程不一,对患儿心身生长发育影响较大。西医对该病治疗多有效,但是对于部分耐药性菌群所致的腹泻及非感染性腹泻效果不佳。笔者在临证时采用推拿手法治疗非感染性腹泻患儿,收效良好。本文介绍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法,并举验案1则,阐述推拿在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中的应用。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藩篱不密,易受外邪侵袭。若脾受邪困,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则为泄泻。由于小儿抗病力较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很容易伤及脾胃。笔者总结小儿泄泻的主要原因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及脾胃虚弱,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胃受损,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遂成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小儿生长发育快,营养需求较大,但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差,加上寒温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易感受外邪及损伤脾胃,引发泄泻。

2 辨证论治

从发病原因来看,引起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是感受外邪和内伤饮食,终使脾胃功能受损。笔者认为,在临床应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泄泻时,当首先辨清外感与内伤。小儿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是常见的泄泻原因,对于寒湿泻患儿,治疗应以疏风散寒、化湿止泻为主,结合病证佐以温中散寒、健脾渗湿等方法。另外,伤食泻也不少见,治疗应重视消食导滞,佐以和中助运法。脾虚泻多由脾胃虚弱所致,可兼夹他证,治疗应以健脾益气、温阳止泻为法。具体辨治思路如下。

2.1 寒湿泻 ①临床症状: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胀,形寒肢冷,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濡,指纹色淡红。②证候分析:脾恶湿喜燥,若乳食生冷,或感受寒湿之邪,湿困脾阳,导致运化失司,水谷及乳汁难以被胃肠道消化、吸收、传导,从而发为泄泻,可见大便清稀,肠鸣腹胀;脾阳不振,肌体失于温煦,可见形寒肢冷,面色淡白;脾肾阳虚,阳不布津,则口不渴,小便清长;寒湿困脾,气血生化不足,故脉濡,指纹淡红。③治法:温中散寒,化湿止泻。④推拿处方:补脾经200次,推三关300次,补大肠200次,摩脐100次,摩脾俞200次,摩胃俞200次,摩膏肓俞100次,揉运天枢200次,揉运中脘200次,揉外劳宫300次,揉足三里300次,摩大肠俞200次,揉龟尾200次,推上七节骨200次。每日1次,轻者推拿1~3次,重者推拿3~5次,一般可愈。⑤方解:寒湿客于脾,脾胃功能失司,致清浊不分,水谷精微与糟粕并入肠间,随气而下,则洞泄如水。故选用推三关、揉外劳宫以温阳散寒;选补脾经、摩脐、按揉足三里以健脾燥湿,温中化饮;选摩脾俞、摩胃俞、摩膏肓俞、揉运天枢、揉运中脘以消胀除满,缓急止痛;补大肠、摩大肠俞、推上七节骨、揉龟尾以温中止泻。诸穴合用,标本兼治,快速收效[1]。

2.2 伤食泻 ①临床症状:腹胀腹痛,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酸臭,纳呆,口臭,或呕吐酸馊,舌苔厚腻,脉滑,指纹色淡。②证候分析:由于喂养不良,饥饱无度,或食物性质改变,或恣食油腻、生冷之物,导致脾胃损伤而致泄泻,伴有纳呆、呕吐等症状。脉滑、舌苔腻、指纹淡红也是运化功能及腐熟功能失司所致。③治法:消食导滞,和中助运。④推拿处方:补脾经200次,清大肠200次,揉板门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揉中脘200次,揉天枢200次,揉龟尾100次,摩腹100次,揉食窦200次。轻者每日1~2次,重者每日2~4次,一般可愈。⑤方解:伤食泻,又称食积泻,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为主。《小儿推拿广意》云:“脾经有病食不进,推动脾土效必应。”补脾经能健脾胃,促进运化功能。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揉中脘可健脾和胃,化痰导积。食窦乃足太阴脾经之穴,《扁鹊心书》谓食窦:“能接脾脏真气……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盖脾为五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者也。若脾气在,虽病甚不至死,此法试之极验。”揉食窦可扶正祛邪。揉板门可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内八卦与摩腹,可安和五脏,通和六腑。清大肠可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大肠穴初期宜清,积滞排净后,可改为补大肠,以止泻。天枢乃足阳明经脉气所发之处,又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募穴,穴居脐旁,为上下腹之界畔,通行中焦,斡旋上下,职司升降,揉天枢合并灸法可增强止泻作用。摩大肠俞,以疏调肠腑积滞,理肠止泻。龟尾穴即长强穴,为督脉、足少阴经交会穴,督脉络穴,具有调和阴阳、益元荣督之功,揉龟尾可通调督脉,调理大肠,止泻通便。诸穴合用,标本兼治,快速收效[1]。

2.3 脾虚泻 ①临床症状:久泻不愈,经常反复发作,身弱怯冷,手足不温,四肢倦怠,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便稀夹有奶块及食物残渣,或每于食后即泄,舌淡苔薄,脉濡,指纹色淡。②证候分析: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且小儿生机旺盛,脾胃负担过重,一旦遇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必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致中焦虚寒,则水谷不得运化,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湿滞留,下注肠道而为泄泻。水谷不能得以运化,以致后天气血生化不足,阳不布津,故见舌淡,苔薄;气血不足,则脉濡,指纹色淡。③治法:健脾益气,温阳止泻。④推拿处方:补脾经300次,补大肠200次,推三关300次,摩腹100次,摩脐100次,摩食窦300次,摩膏肓俞300次,揉脾俞200次,推上七节骨100次,捏脊5次[1]。每日连续5~7次,一般可愈。⑤方解:《症因脉治》云:“脾虚泄泻之证,身弱怯冷,面色萎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薄泻,此脾虚泻之症也。”补脾经可健脾胃,促进运化。推三关可补气行气,温阳散寒。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强健身体,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捏脊操作时也可旁及足太阳膀胱经脉左右循行线,有安和五脏、通达六腑、调和营卫的作用。补脾经、推三关、捏脊合用具有健脾温阳之功。摩脐、食窦、膏肓俞及揉脾俞可益气健中。补大肠、摩腹可温阳止泻。七节骨乃自督脉长强经腰俞达腰阳关一线,所以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益肾荣督,多用于改善虚寒泄泻、久痢等症状[1]。

注意事项:室内空气保持流通,温度适宜;推拿手法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合适的推拿介质,不仅润滑皮肤,防止擦伤,还有助于提高疗效;操作者要保持双手清洁卫生、温暖,指甲修剪要适当,详细辨证施治,视病情灵活运用推拿手法;泄泻患儿发病期间宜清淡流质饮食,忌食生冷油腻,以防加重胃肠负担。

3 病案举隅

患儿,男,1岁,2021年1月25日初诊。家长代述:泄泻3 d。患儿3 d前出现泄泻,大便每日2~3次,稀薄,家长未在意,2 d前吃草莓5~6个,至就诊时已泄泻9次,泄泻如水样。查大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精神可,便前无明显哭闹,体温正常,舌淡红苔白,指纹色淡。中医诊断:泄泻。辨证:脾胃虚弱,寒湿困脾。治法:健脾益气,温阳散寒,化湿止泻。推拿处方:揉太白100次,补脾经300次,补大肠300次,运土入水300次,推三关300次,摩腹200次,推上七节骨300次,揉龟尾300次,捏脊5次。每日推拿1次。

推拿1次后,第2日患儿泄泻5次。推拿3次后大便正常,每日排便1次。

按语:本案患儿脏腑功能尚不完善,饥饱寒温不能自调,饮食失调,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大便每日2~3次,质稀薄,在冬季进食生冷后,脾胃功能受损加重,运化功能失调,水湿不得运化,出现水样便。故首选脾经太白,太白穴为脾经原穴,也是脾经输穴,揉之可健脾益气,促进运化功能。柳少逸《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曰:“脾经原穴太白,可促进脾之功能,达到有疾治病、无疾养生之效。”《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刘少逸认为,原穴是人体原气(元气)作用集中的地方,故脏腑经络的病变在原穴上的反应也较敏感[1]。所以首选揉太白治疗脾胃虚弱所致泄泻。小儿有发病易感、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恐单穴效力弱,故加补脾经促运化,补大肠止泄泻。运土入水以健脾和胃,培土制水以补脾益肾。《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言:“盖因土者,胃土也,在板门穴上,属艮宫;土者,脾土也,在大指。即拇指近掌端乃胃经之地,又为脾经经气贯通之处,推之有健脾和胃、培补后天之本之功,故运土入水,可清利湿热、利尿止泻以治水湿之邪,蕴结下焦,而致淋证、泄泻、痢疾之候。”[1]三关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线上,对大肠经的病变有治疗作用,若把三关穴比作药物,其属性温热,与此案之脾阳不足、寒湿困脾证是相符的。《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言:“推三关性温热,能补气行气,温阳散寒,主治一切虚寒病证。”[1]腹部为肠之居地,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腹部为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的所过部位,腹两侧还有足少阳胆经循行,故摩腹还有健脾胃、补肝肾、调气血等作用,能够促进小儿生长发育,为儿科保健常用穴。推上七节骨合揉龟尾补虚止泻。《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指出,推上七节骨可温阳止泻,益肾荣督,多用于虚寒泄泻、久痢等病证;龟尾穴可调和阴阳,益元荣督,强筋健骨,适用于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病证[1]。捏脊可以治疗儿科虚损性病证。《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言:“自下而上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手法之一。”“操作时亦可旁及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线,有安和五脏、通达六腑、调和营卫、疏通经络、宁神益智的作用。”因五脏六腑的经气在背部膀胱经上有输注部位,所以捏脊既能安和五脏,又能宁神益智,调神志。

4 小结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病因病机不是很复杂,或为外感,或为内伤,终使脾胃功能受损引起泄泻。小儿推拿是一种无创伤非介入性的自然疗法,具有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患儿易于接受、疗效好等特点。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笔者以调理脾胃功能、止泻为主要疗法,其中调脾胃功能以补脾经、推三关、摩脾俞、摩胃俞、摩膏肓俞及揉运中脘、揉足三里为主要用穴,止泻以补大肠、揉龟尾、推上七节骨为主要用穴。此外,小儿推拿能够减轻小儿身体的痛苦,消除心里的恐惧,有利于小儿的心身发育,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脾经水谷运化
不再窝囊的姜水谷
北京文学(2023年10期)2023-11-10 04:50:05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家庭医药(2023年1期)2023-05-30 10:48:04
黄帝内经
家庭医学(2023年4期)2023-03-10 07:36:51
张唐法主任医师针药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经验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调好脾经身体棒
最方便的健身
应用清宣止咳除痹汤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脾经伏火,肺络痹阻症)60例临床观察
砂仁治疗着痹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