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12-13 23:16蒋伊柔王雪燕
现代农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绿色农民生态

蒋伊柔,张 强,王雪燕

(1.四川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2.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845)

农,天下之大本。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进一步提示了农业发展的必要性,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到生态产品是农村农业发展的优势,有利于美丽中国的建设[1]。农业的振兴带动整个乡村的振兴,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农业领域的优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有必要在稳定农业生产和保护自然环境之间寻求平衡,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农业绿色发展[2]。生态产品、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等的实现必须坚持贯彻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让乡村更健康、更长远地实现振兴。

1 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概述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3]。绿色发展是一种理念上的概括,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不损害自然的生态环境,在尊重大自然发展规律的原则下,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实现双赢,而农业绿色发展则是绿色发展的一方面。

对于农业绿色发展学术界持有不同看法。谭淑豪认为农业绿色发展是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的农业发展模式[4]。崔宁波和巴雪真认为农业绿色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发展理念,相比于强调结果导向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绿色发展更强调农业系统整体绿色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还包括生产基地绿色化和产出产品绿色化[5]。尹昌斌等认为农业绿色发展,其本质要求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过去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6]。

因此农业绿色发展的提出将农业划归在绿色发展行列,坚持农业的发展全程“绿色”化,是农业行为主体在正确绿色观念引领下,运用绿色科技搭建桥梁,结合经营者与消费者相互作用形成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可持续农业等不同农业类型的发展结果。

2 农业绿色发展的逻辑演变

农业如何发展关联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存发展。随着人们劳动方式追求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农业生产行为逐渐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农业发展中顾前不顾后的行为导致一系列生态问题。中国“绿色发展”源于古代生态思想和西方生态思想,例如老子“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自然观告诉我们要想得到发展,就得在发展的过程中懂得适可而止,以及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辨土施肥、用养结合的地力观,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循环观等[7]。西方绿色思潮中“红绿”思潮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解决生态危机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态价值观对于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性[8]。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农田污染、农产品降质、农业产量趋低的结果,我国开始注重农业发展提出关于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方针。

农业绿色发展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推力。20世纪70—80年代,国家改革开放注重我国经济发展,而生态保护意识由于人们自身的经济发展问题得不到广泛关注,虽然国家出台的法律政策是以不与影响经济利益起冲突为出发点的。1993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提到农业环境的保护主要是从农业资源的保护以及制约农业不合理生产行为为主,都是在表面治理农业出现的问题。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力。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中首次提出“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从知网数据可视化分析中可以看出2008年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相关研究开始升温,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2015年十八大提出新发展理念,为我国的全局发展提供新的思路,绿色发展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红绿灯”。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作用力。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为对接农业绿色发展的开局,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作用,从体制机制方面设计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2018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强化科技支撑以深化农业绿色发展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

3 农业绿色发展的问题挑战

3.1 农民生态意识落后

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行为直接影响农业的生态状况,而意识具有双重性质,正确的意识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目前农民的生态意识还处于落后的状态,对农业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还起不到较大的促进作用。陈芳将农民的生态意识按发展历程分为传统生态意识、现实生态意识、和未来生态意识[9]。而时代的发展并没有将农民从传统生态意识中完全拉出来,对比于面对新的生态问题而催生的现实生态意识还有一定距离。经过1984年农民进城务工热潮后,我国90%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10]。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偏向于老龄、劳动能力弱、文化程度较低,这一群体还处于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接受生态意识的意向不高,无法与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对接。

另外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还不到位,农业绿色发展是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农民对于其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将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简单化”。我国还处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初期,农民自身很难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理念,因此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是一块“硬石头”,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农业绿色发展所需要的成本大部分农民无法承受,不能以牺牲自我利益而实现农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导致农民对于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度不高。

3.2 生态面源污染加剧

平衡经济提升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是社会总体发展的难题。近年来,为维持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生态环境一定程度遭到破坏,在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的倒U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中,随着人均GDP增加,环境退化率逐渐升高,而想要环境退化率呈下降趋势,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下,人均GDP要达到很高的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我国的生态环境还处于倒U曲线的左侧,生态环境还可能继续恶化。

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主要是进行农作时,不注重农药、化肥的合理利用,有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8%,但化肥、农药施用量全球第一,化肥、农药利用率只有35%左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11];特别是百草枯的施用,它可以直接杀死土壤里的微生物与土壤动物,结果是土壤失去生产能力[12]。可见我国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非但没在农业增产上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破坏了农业生态,对水源、土壤、空气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3.3 绿色科技成果稀缺

科技的融入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是农业上科技元素的投入甚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农业科研及推广应用经费一般占其农业总产值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而我国仅为0.17%~0.27%[13]。2000—2017年,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39%,主要是由农业绿色技术进步(3.36%)推动,农业绿色技术效率(0.03%)的贡献较小[14];农业绿色技术水平尚处于低投入阶段。

农业绿色技术发展落后是由于我国各种因素错综复杂,首先国家对于科研经费投入较少,集聚不了科研人才、搭建不了科研基地、打造不了科研交流平台,以至于研发技术得不到创新、研发成果得不到突破;其次是我国农业绿色技术发展较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满足不了农业绿色发展全面转型的要求;最后是农业绿色技术推广力度不足,推广人员水平较低,导致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在整个农产品生产链中的宣传没有起色。我国的科研发展是远远落后于国际上的大多数国家,农业绿色技术的发展进程较缓且不成熟,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起阻碍作用。

3.4 产业结构组合单一

农业文明是我国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形成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延续了几千年,随着工业文明打开中国关闭的大门,传统农业产业结构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开始不适应目前的消费结构。推动并改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然而,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相对粗放[15]。由于无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也很难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

全国农业因地域地理环境、经济水平等因素的不一致性,农业产业结构本应因地制宜带有典型的地域性。但很多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依赖于单纯以种植业为主兼林业和畜牧业的产业结构,林、牧、渔业占比大大低于种植业,单一的种植业对应于单一的经营模式,满足不了市场多样化的需要。农业产业链单一服务于农作物的生产,忽略新兴产业的融入,难以推动农业经济在市场的绿色发展。由于其他产业的介入,第一产业的资源被大部分占用,使得产业结构难以在狭隘的空间里得到创新变革,导致农业经济得不到显著增量增效。

4 解决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措施

4.1 绿色理念深入以提高生产主体素质

4.1.1 加强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推动事物的发展,而当前农业绿色发展最根源的问题就是农业生产主体的整体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比较薄弱。因此要提高农民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相关知识,充分掌握绿色发展的技术,培养绿色发展的意识。维持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源头要“绿化”农业生产主体的思想。一是要多样化宣传,旧式的宣传方式因农村的基础条件较差而显得单一落后,新媒体的运用将更大程度拉大宣传的广度,利用不同宣传工具打通农村闭塞的信息传播阻力。采用隐形和显性的宣传方式,由内而外影响农民的思想意识。二是要人性化宣传,农民自身所采用的农业生产方式是由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而成,而对自身使用的错误生产行为没有明确的意识。要达到农民自愿接受,且改变其长期形成的农业生产思维,需要宣传工作者赋以持久的耐心,切勿急于求成而导致不良后果。向农民下达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需考虑农民的素质水平,应通俗化其语言文字。要畅通农民反映农业问题的渠道,不得使农民求解无门,对农民提出的疑问给予清晰明了的解答。

4.1.2 形成刚性约束和弹性激励。构建合理的制度体系为农业绿色发展打牢基础,增强约束力度以规范农业生产行为、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给予农民利益上的保障为农业绿色发展“推波助澜”。

让政策发挥得张弛有度,农业绿色发展就会更有成效。一是要保证政策的精准落实,谭淑豪讲到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与农业绿色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是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的重要支柱之一[16]。出台及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用绿色发展理念正面引导农业生产的参与人。以坚决严肃的态度监督整个绿色发展产业链,明确农业生产责任人的管理界限。严格执法制度,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不作为的领导干部的惩处力度,来实现良性发展。二是要保障农民的利益补偿,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而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要求的高成本、高标准给农民本身经济情况增加新的负担,为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应提高补贴标准、厘清补贴清单、规划补贴项目等,着重在农民群体上下功夫,从实际利益出发助农增收。

4.2 绿色技术植入以保持生态阈值稳定

4.2.1 推进农业研发基地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绿色技术研发有利于农业最终的优质产出。虽然我国的科技实力比不上大多数的发达国家,但又在另一方面表明农业绿色技术可发挥的研究空间充足。

科技是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创建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平台。一是增强涉农高校与当地农业产业的链接,涉农高校以“农”起家,在其整个学科专业体系中,涉农学科专业起到主导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相关支持涉农学科专业发展的学科和专业领域[17]。涉农高校自身所有资深的农业生产项目经验,有专业的涉农技术团队,有优良的农业知识培训环境,为农业绿色发展也为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还使得高校学生获得农业社会实践平台。二是构建农业绿色数字化平台促进农业绿色全面转型。打造农业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的整合分析,有利于全面精确监测农业生产过程,智能化农业作物栽培技术,以数据分析农业绿色成分,实现农业健康发展。技术平台的搭建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高效的管理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4.2.2 加大绿色科技投入使用。科技服务于农业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跳脱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以科技赋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的投入可以包括种子培育、种植过程、农业废料处理等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一是进行农业绿色技术创新,依靠科研平台开发良种培育技术,而农业面源污染最大的问题就是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转变现状要从农药、化肥的制作研发为出发点实现其作用效能加倍。例如陶源建议以有机肥替代化肥成为新常态下缓解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矛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发展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注重农业生产垃圾的使用回收,减少化学产品对土地的侵蚀[18]。二是提升垃圾处理技术。处理好农业种植中的源头问题,还应注重农业生产的收尾。渔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中产生的垃圾,例如残留的农药包装袋、秸秆等固体垃圾,产生污染元素的同时还会占用土地资源,因此要提高在处理固体废弃物的技术能力,实现农业废弃物的有机化,贯彻农业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

4.3 绿色经济投入以促进生活消费升值

4.3.1 国家资金支持,创设绿色信贷。生产成本较高是农业绿色发展的一大难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实现农业生产转型的当务之急,所以要提起高度重视[19],为农业绿色生产成本减负。

一是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美国、日本等绿色农业发展较快国家主要以合作社或者私人银行提供的绿色贷款来保证农业生产所需的资金,他们对绿色农业生产提供贷款利息补贴[20]。而我国的农业信贷服务行业还不够突出,因此要提高农业绿色信贷的关注度,以政府为主导提供财政支持给农业绿色生产输入“血液”。二是完善金融机制,创新信贷产品。规范简化绿色信贷办理程序,提高绿色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绿色金融缓释机制,做好绿色信贷的顶层设计。另外,为实现农户信贷的可行性,发行适合农户能接受的小额贷,推行权益类有效质押贷款产品,坚持重点农业绿色项目重点支持,做到“应贷尽贷”“能贷能还”的信贷理念。多样化信贷产品不仅能增加农户的可选择性,大大满足市场的需求,还能够扩大绿色信贷的覆盖面,激活农业经济的良性流动。

4.3.2 运用品牌效应,强推绿色产品。当代人越来越崇尚于“快餐”化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食品安全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农业绿色发展则是改变餐桌文化的一大风向标,以绿色品牌冲击快生活节奏,为老百姓提供绿色健康的食品。

为绿色食品能快速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一是要打造农业绿色品牌,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立志走产品绿色化,利用生态优势让农业品牌“二郎山”走出小区域,把握机遇让区域品牌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后调”。因此立足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形成品牌效应,拉高绿色食品的影响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二是扩大绿色品牌的推广,利用品牌效应增强信息互动,扩大绿色农产品信息受众面[21]。利用线上“互联网+区域农业+绿色”的模式吸引不同年龄层次消费者关注,利用各大电商平台销售绿色农产品的同时推广绿色品牌,让农业绿色产品“飞”向全国各地。农业绿色品牌叠加线下的广泛宣传,通过与其他知名品牌的联名合作,制作喜闻乐见的绿色品牌文化,实现双品牌的共赢。

4.4 绿色经营进入以推动绿色产业创新

4.4.1 鼓励农业经营规模化。使农业绿色发展要素规模化,摒弃以往结构单一的传统农业模式,以扩大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创新经营模式服务乡村振兴。

规模化经营更好地引进了机械化作用,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是将农地进行规模化,改变目前土地被荒废的现状,集中管理土地以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产品大规模产出满足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尊重环境承重力实施多样化种植,追求集约化经营模式。为了适应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规模化经营提质增效的需要,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化成为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解困途径[22]。二是创新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的实现最终要看经营主体的经营决策,“十三五”期间,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而规模化建设亟须具备农业基础知识的年轻主力[23]。因此要增加农业经营的“新生命”,为农业绿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面临新时代发展的转型势头,减少不同经营主体之间产生的矛盾,加强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以及集中培训,让农业绿色经营主体完成全面转型。

4.4.2 促使农业产业链多样化。助农兴农惠农,制造农业绿色产业优势,聚焦转换产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绿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耦合协调度。

发挥绿色经营的管理力度,促进绿色产业的全面优化。一是改造传统农业产业,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业产业,寻找区域之间的产业契合度,大力发展区域间的产业融合。创新农业产业生产模式,早先的“稻-鱼”种养模式以水养鱼养稻,以鱼养稻,以稻养鱼,资源互补带来了可观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要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以因地制宜原则开发各式的农业模式,优化生态环境结构。二是合并一二三产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加强农业绿色产业与旅游业、文化体育业等的融合,形成生态经济市场。不仅满足消费者的生活休闲,也促进农业的显效收益。延长农业绿色产业链条,再加工农业产品提升其经济价值,同时也避免了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浪费。

5 总结

农业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反馈给人类,是不健康的生活食品,难以预测的地理灾害,所以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改变现状。“抓环保不负青山,促发展不负生态”,实现“优质、安全、特色”的农产品供给,科技融入促进农产品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提升,给老百姓的餐桌上提供一份保障,给环境的生命力永久续航。农业绿色发展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为农民的增添一份经济来源,为助推乡村振兴增添一份力量,为实现共同富裕增添一份保障。贯彻“十四五”规划中对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原则、要求,深入挖掘农业绿色发展潜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绿色农民生态
绿色低碳
耕牛和农民
“生态养生”娱晚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农民
生态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