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楷,林梦娇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819)
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尊重个体独立性和个性的表达,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来满足社会、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创造性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社会公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劳动观念教育、终生学习教育、审美观念与能力[1]的培养八个方面。按素质教育的实现范围来分,中国素质教育主要分为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国家综合国力和国家水平的高低,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强盛发展的源泉和基础。面对人才紧缺的局面,素质教育一直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教育主题,也是高校探索实践培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和依据。
2020 年线上学习、居家办公成为常态,疫情背景下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变和冲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授课环境等发生根本性变化,线上教学代替传统课堂模式。所谓混合式教学就是指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保留传统课堂老师发挥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线上的主体性、创造性、积极性与主动性[2]。混合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四个方面即建构学生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的实施、课后基于网络的在线教学、发展性教学评价。互联网技术刺激并推动学习方式的更新换代,特别是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能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知识的的摄取并优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与素质教育的诉求相匹配,发挥中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关于素质教育的思想,发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号召,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我国素质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人才为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和个性发展。而混合式教学改革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聚集与传承,实现了教育领域的与时俱进。线上+线下的授课模式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不仅有效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效分解教师的教学压力。早在2009 年美国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就指出,与传统的授课方式相比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最有效的方式。21 世纪是大数据与信息化爆棚的年代,混合式教学理念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是基于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信息技术的支撑使混合育人模式成为培养高水平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
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类专业存在明显差别,艺术类专业要将艺术表现形式同社会需求、人文关怀、价值理念相结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发展,艺术表现方法、形式发生诸多变化,大众的审美观念、精神需求也发生相应变化,传统的书本知识往往滞后于知识的发展,单靠书本文字和插图不能满足也不符合日新月异的发展,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碍于艺术灵感的迸发,因此学生需要通过新的媒介同步知识的速度。
混合育人模式并不是现代的产物,它是基于素质教育之上的教育模式的有效探索,只是经过疫情的冲击使“线上学习”再次成为热门话题。首先,我国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和探索开始于2003 年何克抗教授对其概念的阐述,接着黎家厚教授提出了“融合学习,教学元素最优化”的概念;罗冬梅教授对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设计进一步分析;李克东教授对混合式学习的模式、理论、原理进行总结;孙曼丽教授将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成果横向比较得出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其次,在知网显示的数据总库中,与“艺术类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为59 条;万方检索数据库中有48 条与“艺术类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关的结果;维普网中检索到与“艺术类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有37 篇,可见我国高校对于艺术专业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不够深入,相关理论的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性的总结分析。最后,现阶段我国各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行线上学习的媒介主要有雨课堂、腾讯会议、慕课、中国大学MOOC 等,这些平台的操作流程简单不复杂,非疫情期间课堂利用率较高,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在疫情来临时师生能基本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化。艺术专业学生需要超前的审美意识、多样的艺术表达形式,需要具备洞察变化的敏感性,设计的作品应该具有温度并符合新时代的发展。线上课堂形式帮助老师将优秀案例以独特的方式展示,对学生产生多方面启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诉求。
自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出之后,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高校素质教育的效果显著提升,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高等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高校对混合育人模式的认知偏差以及资源利用等原因,使其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教师线上教学媒介使用情况良莠不齐。现代技术的发展促进网络学习媒介的快速进化,线上与线下模式相结合的形式给老师提出新的挑战。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师来说,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偏弱,不能及时融入线上教学的模式,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抵触心理,不利于教学的发展。而年轻的老师更容易接纳新的事物,对图像处理软件的应用充分,能快速进入线上课堂的行列,但年轻老师缺乏教学经验,不能很好的管控教学秩序。老师对教学软件的熟练程度直接决定课程推进和教学计划的实施,因此可以通过组织老师集体学习的方法加强教师对教学媒介的应用。第二,线上教学部分教化功能缺失。面对面的授课更加亲切熟悉,不仅达到传授知识点的目的,而且通过课堂交流实现言传身教、教化育人的作用,满足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品质、提升艺术修养。而线上教学只能通过生硬的电脑屏幕来传达知识,课下交流老师更专注于专业知识的解答,长此以往德育教化功能缺失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线上教学课堂氛围不足。传统课堂老师可以跟学生实时进行积极的交流探讨,而线上教学不确定的因素太多:网络延迟、网速慢、网络卡顿、网络不稳定等,师生难以达到同步状态,因此不能完全实现课堂互动。据了解大部分老师线上课堂教学仍沿用传统课堂方式,老师讲学生听将知识点罗列式讲解,学生长时间面对屏幕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不能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面对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除此之外学校设施设备不全、教学理念方法陈旧呆板等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素质教育与混合式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时代发展的轨道脱节,单纯课堂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适应社会发展、国家进步。艺术类专业院校应该统筹规划制定合适的教学大纲,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
第一,综合素质的提升。科技的不断进步革新使得创新成为检验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均离不开创新。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学科交叉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同等重要,学生应在不断推陈出新中进步。第二,专业精英的培养。在国家人才紧缺的前提下高校肩负着重要责任,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学术精准化的细致程度。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全面化前提下不断深入挖掘,理论基础扎实下不断开阔视野。提高实践项目在课堂中的比重,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3]。第三,超前的国际视角。高校学生的思维不能固步自封要保证信息的时效性,主动了解国际前沿知识、技能,为进一步创新造就学术成果开辟道路。站在知识和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探索前进,实现国际前沿顶尖人才的梦想。第四,社会责任的属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当下我们唯有努力学习才能实现祖国赋予我们的重任。将理论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切实以社会发展、国家繁荣为目标,不断创新突破提高自身能力以解决存实际问题。
艺术作品没有创意相当于建筑没有骨架,因此艺术类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存在明显差别,课上的内容应以激发学生灵感和创意为目的,以案例分析、优秀作品解读等方法为主,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内容。
艺术类专业素质教育与混合式教学改革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线上课程课前准备阶段,艺术类专业课程周期大多为四周,教师在短暂的周期内既要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价值,带学生领略艺术专业的前沿动态,因此混合式教育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前老师要做出充分准备,将书本的知识点做成框架图,方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浏览并且保存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框架图结束之后,老师根据自身情况制作课上PPT、word 文档、PDF 文档或者视频文件等,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总之课前老师要做出充分的准备,避免突发情况的出现。第二部分为课中教学实施阶段,老师可以通过赛教联合的形式开展课题,以案例分析的方法与同学共同探讨优秀设计的价值,激发设计灵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小组方案阶段性汇报,共同探讨指导学生完成最终作业;也可以借助实践平台,将实践任务与课程作业相结合,学生体验乙方的角色来完成甲方提出的要求,整个课程周期相当于简单的实习过程,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前体验社会性角色。第三部分为课后教学升华阶段,将学生的课程作业以个人形式制作展示演示,大家共同探讨提出优缺点,发现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从作品中发掘灵感并且在整个课程阶段真正有所收获。
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混合育人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模式,各高校根据自身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理念进行积极的探索尝试,取得了战略性成果,为更多高校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化的育人模式提供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第一,教学与竞赛结合。每年我国高校均会承办各种比赛,对于竞赛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专业和能力,选择含金量高与学生匹配度高的竞赛,既能挑战自身能力又不至于打击学生自尊心。除让学生参加国内举办的各大比赛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国外的竞赛活动,与国内同学横向比较感知自身差距,与国外同学纵向比较清晰当前我国艺术专业所处的位置,通过两方面的比较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为后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第二,课堂与实践结合。早在1845 年马克思就提出了关于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2019 下半年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入选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时代的发展不需要“书呆子”,需要的是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HR 在面试的时候相比起初入职场的“小白”更倾向于接纳有实践经历的学生,因为他们有实践项目经验,工作适应期短,能快速的为公司带来效益,因此高校应更多的为艺术类特别是设计类学生寻找实践的机会,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给学生带来更多就业的机会。第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融入教学大纲,使学生既有知识摄取后的优异成绩又有科研得到的创新成果,实现教学育人与科学研究的动态平衡。
育质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第一关注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挖掘学生内在闪光点是教育的首要目的,全人素质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内在的价值体系,学生要成为“完整”的人——善良、正义、宽容、诚信、有爱心、善待他人、团结合作等。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领域,促进学生健康稳定的持续发展;第二将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学生。每位艺术专业的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第三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刚需使得高校偏向于对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而人格完整性、道德观念、审美意识、文学知识的教育被忽略,导致艺术类学生出现人文素养整体偏低的现状,此外高校学生因感情等问题跳楼自杀事件被媒体频繁报道、学生抑郁症现象层出不绝,全人教育肯定科学技术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同时也呼吁高校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和人格方面的培养;第四注重学科交叉与整合。高校艺术专业普遍以专业学科知识结构为导向,跨学科领域内容较少,将学生思维固化在特定结构。艺术院校应革新教学模式避免知识单一化现象,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能力的人才;第五促进教育者角色的转换。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师生共同组成教学的共同体,共同促进教学全过程有效实施;第六给予学生自由的选择空间。学生是有人格的独立个体,相对自由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正向发展。混合育人模式的目的与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一样,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成人成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线下教育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课上交流、解疑答惑的场所,线上教学利用软件App 为学生提供搜索前沿知识、掌握国际学术动态的平台,通过线上与线下课堂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的方法推动教学模式的完善。
第一明确混合育人的教学要点,把握各环节的有效衔接。首先课前梳理清晰的任务清单,与单纯线下课堂相比,线上课堂模式的加入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应结合艺术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制定清晰的指导纲要,阻止影响教学进度和任务现象的出现。其次完善线上教学资源的整合设计,制定详细计划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内容,围绕学生感兴趣、易理解、深层次的需求,设计趣味性、有吸引力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环境的最优化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最后突出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课堂主体性意识,进行课堂讨论与测评,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第二构建学习共同体,注重线上线下课堂教学的融合。首先充分利用线上软件功能,对学生课堂任务实时检测和评价、建立课堂信息交流群、创立课堂讨论发言的情景,以发信息、留言、发帖等措施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调控。其次线下教育环节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引入项目案例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全过程,帮助学生将设计想法落实成真实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问题的能力。第三健全高校信息化教学机制,创设过硬的混合式教学环境,网络学习不再是“洪水猛兽”[4],高校应搭建完善的信息平台鼓励教师加入信息化教学的行列大胆尝试,充分利用新型教学媒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倡导人才发展的全面性。“五育”并举针对各个不同的方面,智育、美育、德育对焦人的心灵发展,属于精神层面的丰富和陶冶;体育对焦人的身体健康发展,属于身心层面的和谐和保障;劳育对焦人的生存发展,属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层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分别有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不可替代、不可改变[5]。
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是互相联动并符合一定规律的机制,五者缺一不可。第一形成完善的选修通识课程。艺术类专业“五育”发展失衡,美育位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其他教育的发展部分缺失。高校可以通过开设道德教化、爱国情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课程[6],允许学生任意选取两门选修课程作为提高表达交流、价值判断等综合能力的途径。第二构建课堂系统的完整性。首先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应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实践项目引进的同时,通过教师课上的所作所为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实现知识技能传授、思想价值引领和审美教育的统一;其次是竞赛活动、讲座活动为主导的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的自由参与侧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对艺术与审美的理解、感受和鉴赏能力;最后是校企合作等实践项目为主的第三课堂,三个课堂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互相补充互相协调,最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第三实行课程育人将立德树人纳入各类课程。艺术学科要充分发挥学科教育功能,将科技史融入课程展示中国的古代成就,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纪律。
综上所述,通过混合育人目标、混合育人方法、混合育人内容三者的有效结合实现艺术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高效培养。第一综合全人素质教育的混合育人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精神,实现学生全面价值体系的培养和提升;第二理论联系实践线上线下的混合育人方法,新型教学模式的衍生,助推我国教育方针的特色化形式;第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混合育人内容,“五育”并举模式体现人才培养的全面性。艺术类专业有其发展的特殊性,在遵循规律的同时需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新型混合育人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