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丙森锌与除草剂混施技术及应用效果分析

2022-12-13 15:51孙环宇孙永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药害分蘖除草剂

孙环宇 黄 鹏 孙永军

(1淮安三千禾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江苏淮安 223000;2淮安市植保植检站,江苏淮安 223000)

1 应用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栽稻田除草、提苗及分蘖肥施用一直延续先除草后施肥“两步走”的传统习惯,局限性日益显现。一是容易产生药害。移栽稻田除草剂使用技术要求高,稍有不慎,极易发生除草剂药害,不仅除草效果得不到保证,而且会伤及秧苗,造成黄苗、扭曲、坐蔸、僵苗、死苗,甚至全田稻株枯萎而死。二是消除药害要二次投入。一旦药害产生,就要及时采取可行措施尽快消除或缓解药害的蔓延。通常采用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交替多次喷雾的方法,以尽快缓解秧苗药害,使其逐渐恢复生长[1]。三是安全连锁隐患。对除草剂产生的药害,若补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药害将得不到及时缓解和消除,严重的还会出现毁灭性伤害。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补栽(苗)或补种(重新播种)就是唯一的应对措施。若苗源得不到保障,补栽还会面临无适龄苗可用的局面,补种出苗期将大幅推迟,导致生育期不一致,直接影响水稻全季生长。四是延迟提苗,费工费钱。提苗的过程就是促进秧苗立根、缓苗、壮苗,防止僵苗,多生根、长白根,促进早期低节位分蘖[2]。传统措施一般采用撒施尿素提苗的方法,秧苗移栽后7~10 d撒施分蘖肥。“两步走”的传统农事操作,不仅推迟10 d左右的提苗时间,还需投入2次人工(先除草,后施肥)。如果产生药害还要投入第3次人工去消除药害,不仅浪费了生育期黄金时间和多次操作时间,而且增加了多次投入的资金成本。

2 丙森锌的特性

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是一种广谱速效型保护性低毒杀菌剂,功能期长,在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密度0.28 g/cm3,pH值5.2,悬浮稳定性>75%,湿润时间<120 s,含水量<2.5%,常温贮存稳定性2年以上。其杀菌原理主要是抑制病原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抑制孢子的侵染和萌发,同时能抑制菌丝体的生长,导致其变形、死亡。除草剂混施丙森锌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稻田除草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均属于弱酸性,两者完全可以混合使用,不会产生酸碱中和反应,不会产生拮抗作用,互不影响各自药效的发挥[3]。

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有机锌含量为15.8%,比代森锰锌类杀菌剂含锌量高8倍,其提供的有机锌极易通过水稻叶面吸收和利用,锌元素渗入植株的效率比无机锌(如硫酸锌等)高10倍,高效补锌,促根壮苗,植株根系发达、分蘖快、叶片厚绿。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的超微细度,使其湿润迅速、悬浮率高、黏着性强、耐雨水冲刷,药效持久稳定、安全无害,可有效控制和缓解除草剂药害及不良环境因素带来的危害[4]。

3 混施的重要性

3.1 保护秧苗受损的根系

秧苗从苗床起苗到大田移栽过程中根系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特别是非育苗盘育苗的旱育秧或水育秧苗床的秧苗。大量根系折断会造成可供病原菌侵染的大量伤口,需要及时愈合。大田土壤中存在数以万计的病原体随时侵染秧苗根系伤口,若根系伤口不及时愈合,对移栽后的秧苗立根、返青、长新根将产生不利影响,普遍表现就是移栽后的秧苗坐蔸、黄苗、死苗、僵苗不发。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抑制真菌类病原体菌丝体生长,保障根系伤口不受各种病原体的侵害而及时愈合,并尽快立根、发棵、返青、分蘖,充分发挥其保护性杀菌剂的作用。

3.2 满足水稻生长对锌的需求

锌参与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能促进吲哚乙酸(即生长素)的合成;可激活植物体的碳酸酐酶的活性,有助于叶绿体内的碳酸加速转化,加快光合作用;能加强信息核糖核酸的分子稳定,从而影响蛋白质合成。长江流域水稻产区的水稻缺锌危害日渐加重。水稻属于对缺锌敏感的大田作物,缺锌症状表现为生长素减少,造成小叶病和簇叶病;叶绿素合成受阻,导致叶片发黄。水稻缺锌引起的症状称为红苗病、火烧苗,植株下部叶片上沿主脉出现失绿条纹,萎缩不发棵,叶片上出现棕色锈状斑点,呈圆形或卵圆形,严重时叶中脉变白色,新抽出的叶片基部失绿、褪色,继而全部失绿;稻株顶端受抑制,中部叶片出现棕色斑点,逐渐形成棕色条纹,叶尖向下变褐焦枯。丙森锌中的锌元素能有效满足当季水稻对锌的需求,消除缺锌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的不利影响;同时促进水稻植株健康生长,预防早衰,提高产量,促进光合作用,促进愈伤组织形成,提高抗旱、抗病能力,使丙森锌保护性杀菌剂的效果大大提高。

3.3 促分蘖、促早蘖

提高水稻产量,不仅要在“促蘖”上下功夫,关键要在促进水稻“早蘖”上下功夫。因此,分蘖肥必须适当早追,确保早发快长。追肥时间应在秧苗根系恢复生长、植株返青后(移栽后7~10 d)进行,只有适时早施才利于水稻早分蘖、多分蘖,降低分蘖节位,为争穗长、争粒重创造条件。蘖肥细分为返青肥和分蘖肥,其中分蘖肥常用尿素,但尿素作为分蘖肥使用有明显缺陷:水稻插秧之后,根系不够发达,基肥还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尿素作为分蘖肥受肥料本身性质和气温影响较大,7 d左右才能发生作用,由于生育前期气温、水温、土温都较低,养分释放慢。而丙森锌能快速补锌促分蘖、促早蘖,此时用丙森锌与除草剂混施不仅能填补秧苗移栽初期基肥不能及时发挥作用的缺口,还能克服尿素因前期温度低养分释放慢的不足,补锌增效,还可适当减少尿素的追施量。另外,水稻移栽后及时除草能有效防止田间杂草与秧苗争夺养分,对促进水稻前期分蘖十分重要。

3.4 防止除草剂药害

随着水稻栽培模式和管理措施的调整,稻农科学用药意识仍然薄弱,大量不合理使用稻田除草剂,直接导致水稻恶性杂草抗性逐年增加,除草剂药害频发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使周边生态环境遭到不可逆的破坏。此外,目前稻田除草剂市场品种繁杂,使用技术要求高,药害现象发生普遍。将丙森锌与除草剂混施,可有效控制和缓解除草剂药害。

4 淮安市水稻布局及混施技术应用现状

淮安市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水稻产区,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分充足,非常利于水稻种植。全市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2.34万hm2左右,其中杂交稻面积12.27万hm2,粳稻面积20.07万hm2。粳稻主体品种为南粳9108、南粳5718、南粳2728、淮稻5号、苏秀867、金粳818、徐稻9号、华粳5号等,杂交稻主要品种为Y两优系列、徽两优系列。种植方式上,直播稻占比40%左右,播种时间集中在6月10—15日;机插秧和人工移栽稻占比在60%左右,约19.33万hm2,栽插期集中在6月10—30日。

丙森锌与除草剂混施技术应用面积从2011年的多点小面积0.67 hm2左右的试验示范,增加到2021年的年推广应用2万hm2左右,其中种田大户、农场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使用积极性很高。近年来,各县区使用面积及市场份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为种植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从使用效果看,混施后苗情长势、促进早发早蘖、规避除草剂药害、后期产量、稻米品质及最终经济效益都能达到一次操作,“除草、控害、提苗、增产、提质、增效”多效合一的目标,在未来的水稻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 混施技术方案

丙森锌与除草剂混施技术适用于大苗人工移栽田,以及机插秧田或抛秧田采取二次封杀、零天化除或连封带杀技术的田块,具体技术措施如下。

5.1 大苗人工移栽田应用

水稻移栽后5~7 d(秧苗活棵后),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 1 200~1 500 g/hm2、14%乙·苄可湿性粉剂600~900 g/hm2或14%异丙·苄可湿性粉剂450~600 g/hm2,拌潮细土撒施,施药后田间保水5~7 d。

5.2 机插秧田、抛秧田应用

采取二次封杀技术,即第1次在上水耙平田块后趁泥水浑浊时,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hm2、50%丙草胺1 500 g/hm2喷施或甩施,施药时田间要有3~5 cm水层,施药后待土壤沉实后再移栽;第2次在秧苗移栽5~7 d活棵后,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 1 200~1 500 g/hm2、53%苯噻·苄可湿性粉剂 750~900 g/hm2、50%苄·丁·异丙 1 200 g/hm2、10%吡嘧磺隆150~225 g/hm2,拌细土或肥料均匀撒施,施药时田间要有水层,并保持浅水层5 d以上,切忌水淹秧苗心叶。

采取零天化除技术,即在水稻机插时,使用专用施药机械边机插边施药,用19%氟酮磺草胺(垦收)180mL/hm2+35%丙恶·丁草胺(秋之宝)1 200mL/hm2、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hm2,在水稻机插时滴施,施药后要保持浅水层7 d左右,只灌不排,但要避免水层淹没稻苗心叶。

采取连封带杀技术,即机插秧、抛秧大田栽插时未能及时进行封闭除草的,在抛栽后5~7 d,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hm2、丙草胺+氰氟草酯+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混合喷施,施药时排干田水,施药24 h后复水。

5.3 注意及时查治补治

对个别2次用药后草量仍然较高的田块,要及时采取挑治方法,茎叶喷药补除。对千金子发生严重的地段,放干田水后用氰氟草酯配方,对草喷雾防除。对稗草发生严重的地段,放干田水后用五氟磺草胺或噁唑酰草胺+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hm2对草喷雾防除。对极个别野荸荠、野慈姑等阔叶杂草发生严重的地段,放干田水后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hm2结合48%灭草松水剂2 250mL/hm2或46%二甲·苯达松可溶液剂2 250mL/hm2,兑水450 kg/hm2对杂草进行均匀喷雾防除。

6 混施结果分析

6.1 增产效果分析

采用除草剂和丙森锌一次性混施,达到有药害解药害,没药害促壮苗、促早蘖的目标,实现除草、补锌、提苗、防病、控制药害产生的多重效果,良性循环,基本实现规避除草剂药害事故的发生。同时,提苗、返青、分蘖时间比传统“两步走”分步操作提前10 d左右,确保水稻生育期黄金时段,平均产量可达10 125 kg/hm2以上,平均增产幅度为10%~15%,节省了时间与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6.2 农艺性状分析

应用混施技术处理10 d后田间考查,秧苗株高、根长、单株总根数、单株白根数、茎基宽、叶龄、单株分蘖数分别比“两步走”分步操作同指标平均增加了3.11 cm(幅度 2.62~4.60 cm)、2.52 cm(幅度 3.30~3.44 cm)、11.1 条(幅度 8.9~12.0 条)、9.13 条(幅度8.80~9.56 条)、0.33mm(幅度 0.29~0.44mm)、0.42 片(幅度 0.38~0.45 片)和 0.94 个(幅度 0.87~1.12 个)。

猜你喜欢
药害分蘖除草剂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玉米除草剂药害的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
玉米分蘖产生的因素及去留对产量的影响
作物药害如何急救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
玉米田除草剂的那些事
生物除草剂,馅饼还是陷阱?
浅谈除草剂的混和使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