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聪
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在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必须依据时期发展特点,精确剖析教学发展总体目标,依据教育改革的关键和高职院校信息管理系统发展水准,逐步完善自主创新教育模式,整合自主创新能力基本建设水准,融合高职院校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平台,搭建符合学员专业能力的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并加强社会发展实践能力塑造,针对创新创业和就业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随时进行处理。受经济发展的影响,高职院校必须变化思路,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和就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努力塑造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可以说完全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时代中,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原来的社会发展结构推动了现代化企业的发展。简单地说,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中国带入了世界发展的快轨上。然而,推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源头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最终还是归结于教育方面。就当前社会的发展来看,信息化技术必然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一环,因而提高人才综合能力,引导人才正确的就业导向就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各个院校应该积极加强改革研究,不断推进人才综合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为未来信息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就业保障。所以,对于当前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当前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是基于对于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以就业导向为基础。要知道,在当前的院校教学中,对于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还不够,学生的就业导向也不明确,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院校教学能力都会产生严重影响。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把控自己未来的就业能力评估和选择就业的方向。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掌握对于人、事物、时间以及空间的管理能力,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综合评估,从而明确自己的就业发展方向。通过这种改革,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导向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和提高了当前院校综合教学能力。
当前,对于一些高职院校以及其他的院校来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注重于完成当前教学基本任务,并没有以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以及专业发展的就业导向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学会了一些知识,对于自己的能力培养以及专业未来发展趋势都不够了解,从而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出现了综合能力不足、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等问题。在新工科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主要是基于对于学生个人能力和就业导向进行深化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人能力综合培养,并且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专业未来发展趋势,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向和引导。因此,可以看出在这样的教学改革之下,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能够将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高质量的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尽管到现在为止,几乎每所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或类似于这方面的就业机构,可是整体的实力依然很弱,对就业问题的解决起不到根本性作用,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就业指导中心内部实力的建设,不仅要有专业的人员、专门的设施,还要有专门的机构。并且在设立机构后,还要促使其内部机构和谐运转,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将就业指导中心和其他部门联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
对于就业问题,院校、专业、班级和学生都不一样,我们应该找到其共性,也应该注重其个性。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就业问题,我们应该为其制订合适的方案,这样才能够相互补充。如果我们没有根据调查进行合理的规划,没有科学的参考证据,那么就不可能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指导和帮助,缺少了针对性和时效性。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因为就业指导人员少,所以安排的工作少,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也少,可能到最后毕业也不过只是一次见面指导会,还是会有很多学生对就业方面有疑问。
就业指导中心能够为学校带来大量有关就业的资讯,这也就要求有关学科的教师及时地在课堂上传授学生一些有关专业知识,但由于就业指导中心与各个部门之间并不能建立必要的联系,也缺乏团队协作的精神,这就使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从而要求教师必须与其开展协作。例如,学生就业中心可以举办研讨会和演讲会等活动,由教师直接下达给学生,让学生准备,或直接传递给学校市场信息,由学员自己制定演讲稿。
市场需求大,就业形势就会得到缓解,所以说,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具有市场意识,及时关注市场变化和市场信息,做好市场和高效连接的纽带。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职院校都被人们称之为“象牙塔”,这就代表着将高职院校与社会进行了隔离,高职院校自身缺少了市场意识,就更不要说学校里的就业指导中心了。
1.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以及内在动力驱动
在高职院校与相关合作企业展开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深入化推进中,其教学稳步推动发展的核心便是当前政府所制定的相应制度保障政策,这一核心内容是国内高职教育办学过程中,运用校企合作来进行有效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动力所在。但是,由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与相关合作企业展开相应的校企合作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因此现行的校企合作制度并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发展,而是停留在浅层次之上,发展质量以及水平相对较低。虽然当前国家以及地方政府为更好地推动职业院校的发展,进行了相应条款的制定以及完善,并在这一基础上推出了对应的政策以及制度,但是由于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教育组织机构之间缺乏统一的校企合作监督以及协调机构,双方也没有具体的指导标准以及实施策略。与此同时,校企合作展开方、监督方以及协调方之间缺乏实际有效的奖惩制度以及考核制度,整体来看,地方政府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活动的保障措施以及起到的作用相对有限。
2.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层次相对较低
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各类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相应的解决,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目前所展开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往往只停留在初级教学层面,学生所能够接受到的知识以及进行的技能培训往往也只停在表面,缺乏更加深入的知识以及技能学习。许多企业与高职院校在展开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只是一次性合作,在当届毕业生完成学业进入相关企业就业之后便会终止与院校的合作,并不具备有完善的持续合作性以及专业技能教学稳定性。这一方面一般具体表现在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地位不对等,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往往处于主动以及支配的地位,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一般处在被动的地位,因此使得企业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缺乏相应的参与积极性。许多校企合作方案往往是由高职院校进行制定以及推进的,相对而言,企业相关工作人员难以融入整体的教学过程中,由此使得当前校企合作层次相对较低,进而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
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摆脱“被人遗忘的角落”的称号,各级领导也应该重视这件事,并且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支持。除了各级部门,教师也应该关注就业工作,在课堂上及时向学生发布就业信息,只有教师先重视了就业,学生才会重视就业。不仅如此,必须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体地位,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综合待遇,给予制度化的保障。并且,要改善教育指导工作的外部环境,不能只挂名,要有投入,部门要积极独立,将工作细分下去,设置对应的部门,按时开展对学生公开的报告,设置咨询窗口,保障学生有需求就有回应。还可以将就业加入课程中,开创职业教育课,利用专业人士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就业分析和职业培训。在不同的年级中,应该有不同的关注点,低年级的应该注重于树立职业意识,了解就业的基本情况,自己先主动规划大学生涯,高年级的应该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和自身素质发展的相结合。据调查结果显示,政府就业指导力度不足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管理方法与方式不对。毕业生们主要是利用职业院校所提供的就业信息,进而找到就职单位,这样就是把就业区域大大缩小,同时还有不少学校还没有就业信息,还有一半在校生并不关注学校的就业网,有不少职业院校所提供的就业信息并不符合自己条件。
分层分类设计创新就业人才培养是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架构,高职院校要从制度、操作、考核层面创新设计,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一是人才培养制度层面要强化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与服务的承诺。保障教育教学运行管理与质量提升,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凭借所学课程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上谋生、立业和发展。高职人才培养是以实践为主的技能教育,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意识与能力,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贯穿以实践为主的创新创业和就业教育理念。二是人才培养应贯彻因材施教理念,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满足人才培养成长的普遍规律,更要符合人才成长的个性规律,在创新创业和就业教育中,教师要把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个人的兴趣爱好、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融合,凸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链条效应。三是人才培养考核层面要凸显实践比重。创新创业和就业人才由谁培养、怎么培养、培养的怎么样,核心是加强考核。结果考核解决创新就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过程性考核解决怎么培养的问题,是达成结果考核的关键环节。在过程性考核中,教师应加大创新创业和就业实践考核所占的比重,关注创新就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保障创业和就业型人才的高质量发展。
1.服务精神
在当今时代,学生在创业和就业的过程中应该具备服务精神,也就是能够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一些服务需要,并积极探索如何满足这些服务需要,通过为企业和用户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来获得经济效益。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相关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列举美团解决了人们就餐需要等创业和就业案例,强化学生对于服务意识的关注。
2.创新能力
创新可以说是就业以及职业发展的灵魂,学生要获得信息和资讯非常便利,但是也难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各行业中的用户需求、岗位需求和行业需求予以分析,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良好的创业和就业环境是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和就业活动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可在本校内部设置固定的场所,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办公环境,同时要争得本地政府部门对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各方面的支持。对社会资源做到最大程度的整合,建立常规化的孵化筛选体制,挑选出优秀的创新创业和就业项目,同时为其提供充分的创新资金,进而助力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活动的有效开展。职业院校可依托与企业、农村等协同共建的实习、实训、创业和就业就业、社会实践等基地平台,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和就业实践中实现有效育人,提升职业创新教育的可持续性。职业院校各支部也应充分利用专业特长,通过创新促学、创新促教、创新促学、创新促用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未来创业和就业方向,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的就业问题十分重要,需要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我们应该根据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制订合理方案,提高教育指导工作的地位,改善环境,扩宽渠道,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