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菲 王志臣 李 慧
哈尔滨剑桥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69
计算机为人们提供了资源,对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多影响。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引领各行各业发生了深度的变化,计算机类课程在产教融合中的混合式教学开放产教融合实训平台,而实训基地也随着地方性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悄然发生了变化。集合产教融合的各类社会性资源,建设具有智能性的职业教育工作室在技术服务中心不断升级的同时,以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打造实训平台。
在大学中,计算机类课程为热门课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类教学更是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下积极推进高校产教融合的发展,通过产教融合的发展改变计算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但是,当前产教融合下计算机类课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下面主要分析当前产教融合下高校计算机类教学现状。
所谓产教融合,就必然需要将生产和教育密切融合在一起,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提倡实训机制的建设,但是生产和教育之间的融合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作为基础,由于学校方面能够把握住生产行业的最前沿知识,因此,可以展开对于计算机的一系列项目开发和技术开发尝试,以及关于一些软件的支持。但是现有的大部分教育经费中,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作为产教融合的发展科研的基本经费,而很多被淘汰的旧的软件程序及电脑组件仍然被沿用,导致学生无法在计算机类教学中进行创新。
产教融合的发展理念是深化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是校企合作的重中之重,在精细化的专业教育和实训基地相结合的进程中,企业发现了实训基地教学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同时也发现实训基地能够为计算机类院校学生成长所带来的好处,产教融合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应该依靠校园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创设更贴合学校和当地经济发展的设计孵化园区,在生产实训基地的基础之上,达成企业和社会双方的优势互补,并完成资源的互通。利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学生认知到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学会如何与社会发展态势和谐相处。目前,大部分实训基地已经做到了依托于企业产品与计算机类院校融合趋势,学校方面将不断优化课程标准,并设置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以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为监督标准,实现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有效对接,从而能够从岗位零距离的角度优化人才培养平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发展现状,就计算机类教学而言,既需要在生产实训的过程中注重设计层面的实训工作,同时又要进行软件程序的开发及优化,在合格的精细化作品的基础之上,使得实训的过程更加真实化且有效化。实训基地应该具有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学校和企业双方有可能共同筹资,而在产教融合的生产实训基地开发的进程中,绝对不能仅仅拥有一项功能。对于计算机类开发产品而言,其所涵盖的系列性产品内容是比较丰富的,这给计算机类院校实训基地带来了很多新的契机,而在实训基地与产教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互联网和快速的信息共享机制也应该发挥实际作用。而就目前的实训基地发展状况来看,很多具体的实训项目是零散的、不连贯的,品牌化效应不强,这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实在有限,有很多学生虽然已经成为创新创业基地内的一员,但是实训基地的孵化效应并不明显,企业与学校之间互合互利的纽带关系并不紧密。这种松散发散的合作关系对于企业实训效果来说,推进意义不够明显,而学生在实训时所学到的知识也非常有限。
很多企业在产教融合与结合特色的课程开发模式中,以双师任教的实践制度为引领,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就业渠道,企业依托于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了集合生产和教学实践相一致的平台,这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有一定的意义。而唯一不足的是企业参与基地实训的程度不高,很多企业所委派的教师其实并不了解目前国家对于企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与此同时,这些教师在为企业培养人才时,虽然看似利用产教融合的教学不断补充优秀人才,但是事实上,这种订单培养和生产实习并不一定能够真正得到顶尖的人才,虽然企业希望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所派出的教师没有相对应的利益驱动,教师的积极性不高,而国家政策与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协调性关系并不紧密,学生在来到企业实习之后,可能只是从事一些非常简单的基本性工作,而没有办法深入企业的重要层面,导致人才的成长速度非常慢。
院校的师资力量正在不断加强,但是仍然有大部分教师是从高校毕业之后来到学校教书育人,在实践及实习方面的经验不足,甚至干脆没有企业生产方面的经验,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很难精准地把握企业所需实践人才的现实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动态和生产技术与院校课程体系及教师人才结构方面出现了不协调的问题,产教融合型的混合式教学如果不能够对生产和企业需求实时掌握,那么其存在的意义将不够明显,很多对接的层面都会出现不协调的发展态势。学校的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开设培训活动,利用知识讲座或网络文章推送等形式进行培训,并且为其提供更多外出学习以及培训的机会。
以产教融合促进生产实训基地具备实效性的对策,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在这一服务化、高端化的总体目标基础之上,彰显双元培养的办学特色,实现产教融合的办学特点。响应政府这一号召,利用闲散社会资源,加速金融融资进程,以精细化的生产技术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产教融合的生产实训基地,应当本着基地与教师队伍互惠互利、提升教师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产教兼容的宗旨,努力营造企业情境教育的真实氛围,在具有职业情境的技能训练场所之内,选择具有典型化的家居软装实验项目,完成教学目标。目前,很多学校都尝试与企业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构建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为了能够让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实现独立操作,实现完整流程的生产实习,或在即将毕业时顶岗实习,需要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并且连贯性地完成学校内部和企业内部的实习衔接,提升人才适应社会生产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类学院如果想要更加适应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就需要动态地了解计算机类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发展趋势,校方应委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及时了解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动向。精准把握产业升级的需求,了解企业对于人才发展最新的需求,才能够构建更加具有特色的校园课程体系结构。双师制的教育模式原本就是为了以更加贴合的形式打造合理的课程内容,这一课程体系之内,既要有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践性内容,同时又要有创新的特色计算机混合教育理论。这对于计算机类的课程改革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但只要认真务实、踏踏实实地开发新的课程教学内容,就可以在实现知识点与技能完美融合的基础之上,将计算机类的教学过程与工作任务要求联系在一起。构建双师制的教育模式,使其教育规范性更强,促使教育进程更加适合当下计算机类专业领域发展,迎合产教融合的发展诉求,就能够保证学校和企业之间产教融合生产实训基地可以长效良好运转。不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为与企业合作的学院带来人才培养与培训的有力保证。产教兼容的师资力量建设,师资力量永远是保证产教融合的关键因素,而在生产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师资力量建设需要打造具有专业化技术并同时懂得教育的教师队伍。每一组教师队伍都是一个人才梯队,在落实双师工程的过程中,需要有突出专长的专业带头人作为队伍的领头羊,为了能够使教师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又能很好地化解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矛盾,需要教师及时掌握行业的发展前沿,在了解前沿资讯的基础之上,才能加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教师资源配置的基础之上,应努力实现整体优化的发展态势,以整体师资水平的提升带动企业的发展,以企业实训平台的打造为计算机类教育贡献力量。
计算机类课程专业领域实践教学,包括“教”与“学”双重质量。一是设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反设计对实践项目及师资团队的评价指标,从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反映授课工程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师德师风、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反映授课工程师团队在教学改革和管理中的改革建设与贡献、发展规划、组织与管理、过程与监控、考核与运用等方面的情况;反映实践教学中项目案例的内容质量、难易程度、可延展性等方面的情况。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学管理部门、授课工程师、学生、教学督导、教指委专家、行业内用人企业等,均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授课工程师主要从教学内容计划性、教学方法多样性、教学考核规范性等方面评价;教指委和企业专家主要从实践教学效果、师资队伍、实践项目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主要从师德师风、教学组织、课堂吸引力等,评价结果应用性。根据评价结果,将优质实践项目放在学院官方教学平台上,供学生及企业工程师学习和参考。通过奖励优秀工程师及团队,沉淀教学资源的同时,树立典型案例,调动企业工程师积极性,加快优秀企业工程师队伍建设,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组建由高层次人才引领、中青年教师支撑参与的教师团队。课程贯彻教育部要求,邀请高层次人才参与课程建设,团队教师应该在国际顶级期刊会议发表过算法相关学术论文,具有扎实的算法功底和对学科前沿动态的精准把握,目标明确。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负责MOOC课程、课件和课后习题设计,从而对课程质量进行整体把握;由青年教师负责讲授课程,组建规范化助教团队,助力课程建设与完善。助教团队覆盖本硕博学生群体,共有9名同学。处于不同年级和学习阶段的助教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经验,并随着学业的深入和对科研项目的参与,对课程有各自独特的理解和视角。特别是本科生助教同学,均是课程学习中最优秀的一批,他们熟悉课程内容,有强烈的学习体会和感想,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改进中,为课程添加新的活力。通过参与课程、课件和课后习题设计的讨论,助教团队从学习者的视角为课程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课程更容易被同学们所接受。课程上线前和上线以来,在课程教师带领下,助教团队每日固定时间开会,每周开会总时长不少于10个小时,沟通学生学习过程中反馈的问题,保证课程上线后依然能够及时快速迭代,不断提升质量。为保证课程整体质量,及时有效地开展与同学间的互动必不可少。针对错误率较高的课题习题,课程团队还专门编写了习题解析供同学们参考,尽最大努力保证同学们线上和线下获得相同的课程体验。
为完善学习流程,强化教学质量,课程团队精心设计了课后习题和课程实验。在课后习题方面,遵循由易到难、全面考察、注重实践的原则,在每段知识模块都设置了10道题目,全面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基础题为主,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和掌握,同时设置拔高题,给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在课程实验方面,为增强实践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课程团队将产业界实际问题和科研项目进行分解,设置了与课程知识配套的编程练习题,同学们可选择自己熟悉的编程语言编写程序,解决算法问题,自主选择练习量和练习难度,学生自主参与完成。此外,课程设置了综合评估体系,探索科学评价方法,让学生忙起来。鼓励学生基于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课程改革应该秉持产教融合、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汇聚高层次人才参与课程建设,创新授课体系、强化课程实践,完善评价方式,形成一套线上线下混合联动的新工科课程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并保障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下一步将总结现有经验和不足,认真改进,进一步完善混合式教学的研究。通过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进行教学,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用于学习之中,像是背古诗、交作业、线上教学的网站也是层出不穷,信息化的时代为学习提供便利,学校应该建立属于学校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拓展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计算类学习。
针对学校建设目标,继续探索建设产教融合下计算机类课程混合式教学,不断完善基于产业前沿技术的计算机类课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等,培养满足计算机类课程产业链产品设计、生产运营、技术服务所需的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服务全国计算机类课程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