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冰玥
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一篇深度好文、一个绝妙视频,或是某项科普攻略时,你是否只是囫囵看完,习惯性地放入收藏夹,暗想“等我有空再好好看”,随即滑向下一个热点。
收藏等于健身了,收藏等于学会英语了,收藏等于会做这道菜了……这一届网友都是资深“收藏家”,一键收藏后,“意念学习”模式开启,似乎只要链接在手,就拥有“下次仔细看”的无限可能。但结局往往是,这些昔日视为宝藏的内容如同发黄的旧书堆,难有再次翻看的机会,只能躺在收藏夹里被迫“吃灰”。
面对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信息带来的知识焦虑,收藏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奖励,一键收藏“干货”产生的瞬时满足感,比阅读和学习内容迅速得多,给人带来“已吸收”的心理安慰。当奖励“堆叠”太多,人们便下意识选择忽视,收藏夹成为无限扩张的“信息黑洞”,吞噬了立即开始学习的热情。
而给收藏夹“ 吹灰”, 是一场与知识焦虑和虚幻安全感的对抗。将昔日的“宝藏链接”一一摊开,“必须掌握的100 个office 技巧”“十个方法教你如何制作知识图谱”……一些看似实用的“干货”,细细读完才发现十有八九早已掌握,剩下几条根本用不着。不点开收藏夹,我们可能不会发觉,并非所有的收藏都有价值,它们只不过给人一种积极向上、通往理想之路的错觉。
有人说:“整理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其实有选择的权利,而不是成为被人灌输的工具。”害怕错过,可能会造成收藏夹内的信息洪灾;单纯输入、储存,而不是思考、沉淀,信息也不会自动转化成知识。收藏夹“不吃灰”的关键,在于不断更新与践行。面对囤积的庞大资源库,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将重要知识整理成笔记合理消化。
例如,可以运用“四象限法则”,将收藏夹内容按照“重要”“紧急”等维度进行分类:有价值且需立即投入类、意义重大但需坚持类、可删除类、碎片化学习类……
此外,将自己吸收后认为最有价值的链接分享出来,也是一场火花四射的知识碰撞。掩埋在你收藏夹灰尘下的内容,或许正是其他人苦苦寻觅的良方。随着时间流逝而冷却的学习热情,说不定也能在分享的过程中再度激活。
有网友深夜给收藏夹吹灰意外发现,曾经收藏的时评,恰好是近期才关注作者的历史作品,这种偶遇和巧合让人大呼奇妙,又不免遗憾:“原来我很早就注意到宝藏作者了,却因‘吃灰而错过。”
當然,比起要用时在全网搜遍关键词也找不到的无助,收藏起来让人安心。收藏夹“不吃灰”,不是需要一股脑清空所有内容,也未必是“完全不收藏”,而是学会将囤积于表面的知识内化,筛选出真正值得收藏的宝藏,再付诸实践。
或许,定期给收藏夹“吹吹灰”,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拥有一座宝藏山,而最好的开采时机,正是当下。
(摘自2021 年12 月7 日《中国青年报》,魏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