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长明,郑 义,袁 橙,刘剑华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动物医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职业院校动物医学、动物防疫与检疫等专业是培养基层动物防疫队伍的主阵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工作能力。调研发现,随着畜禽养殖集约化水平和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暴露出现阶段兽医人才培养规格与新时期畜牧业稳产保供任务及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2021年1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要求“将动物疫病防控作为防范畜牧业产业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从源头前端阻断人畜共患病传播路径,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强调“加强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基本建设及人员队伍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能力”。因此,职业院校畜牧业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如何适应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的新需要,依托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学工研融合”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成为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动物寄生虫病”是高职动物医学、动物防疫与检疫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以该课程的教学为实践载体,探索集成“学工研融合”教学模式,既有利于提高基层兽医培养质量,亦可为农业类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是由让·莱夫和爱丁纳·温格于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情境学习将学习与学习发生的社会情境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1]。基于情境的学习者绝不是被动的观察者,而是实践共同体中的合法参与者,同时其活动必须在实践共同体工作的情境中进行。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包括学习者在相关情境中亲自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内化、建构与传递知识,在真实、复杂的工作、生活等情境中完成从新手到熟手的转变。该理论较为关注工作环境、实践共同体和隐性知识学习等。
(2)行动导向教学。即通过行动产品引导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与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这里的“行动”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或劳动,而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教师通过设计合适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使用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并逐步建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全面培养。一般认为,完整的行动导向教学包括资讯(导入)、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展示)这六个步骤[2]。与行动导向教学相对应的行动导向学习,应满足行动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和行动要素的全面性。
2022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4月20日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
“动物寄生虫病”课程教学整体设计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理念。依据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动物疫病防治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按照不同的职业领域,即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场所分为家禽养殖场、养猪场、养牛(羊)场、水产养殖场、宠物医院等,设置核心的“家禽寄生虫病防治”“猪寄生虫病防治”“牛羊寄生虫病防治”“宠物寄生虫病防治”“人兽共患寄生虫病防治”五个学习项目,计64学时。既使教学内容源于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养殖平台大数据等信息化资源学习疾病防治,积累动物疾病防制工作经验,又保证教学内容的选取科学严谨,与新业态相适应。
“工”与“学”的结合是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本质属性。但是本文中的“学工研融合”与“工学结合”有所不同,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工”的界定。一般认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是一种将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里的“工”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3]。学生在校期间边学习边工作,既是受教育者又是职业人。而“学工研融合”中的“工”是指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工作任务,达到“学会工作”的目标。因此,“学工研融合”教学模式的核心和实施载体是一个个“工作与学习任务”。这种任务是反映某一职业最重要的专业能力的、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而不是脱离具体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的点状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4]。
教学和科研都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断调整、更新。职业院校要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就必须把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等,引导学生提升科学素养。“学工研融合”中的“研”应当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造开展应用研究的环境和条件,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和职业竞争力的提升。
“学工研融合”教学模式(见图1)是在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指导下,应用情境学习理论和行动导向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工作过程、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兽医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兽医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目标,依托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和动物寄生虫病诊断智慧实训平台,开展以“线上自学-线下工作-研究拓展”为主要教学过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图1 “学工研融合”教学模式构成要素
(1)功能目标。教育部2022年9月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简介》明确,高职院校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动物解剖生理、动物病理、动物流行病、动物性食品安全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具备动物防疫、动物检疫、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动物流行病调查、动物疫病防控、动物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动物卫生监督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工研融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食品安全、绿色食品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刻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扎实的兽医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帮助学生具备初步的动物疾病预防诊治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防控规模化养殖方式下重大动物疫情”的功能目标,可有力支撑动物医学和动物防疫与检疫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2)程序步骤。“学工研融合”教学模式的步骤为“线上自学-线下工作-研究拓展”三段。每一阶段的步骤又依据不同教学模块的内容特点,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如“动物寄生虫病”“动物传染病”等重在帮助学生掌握动物疾病诊疗技能、积累疾病诊断和防制工作经验的教学中,可依据工作过程导向将“线下工作”环节步骤设计为“疑点解决-任务导入-小组分工-分组防治-汇报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协商学习计划,共同解决何时开展学习、如何开展学习的问题,学生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的全过程。
(3)支持条件。包括环境、设施、媒体、教学手段、教学的时空组合等。在“学工研融合”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工作过程导向,开发活页式学生工作页教材[5],便于教学中根据学情调整教材展开的顺序;师生依托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和校企共建的动物寄生虫病诊断智慧实训平台,共同创设一个适应未来基层兽医人才培养需要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实现自主的意义建构;教师建设多种信息化资源,采用多种辅助手段,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便于学生积累技术技能的可能形式,有效支持学习活动。
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技术技能积累,强调知行合一;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元素与职业兽医工作过程相融合,培养学生“精细诊断、精准施治、精当预防、护佑生命”的工作态度;充分合理使用中国大学慕课在线学习平台、线上标本馆、动物寄生虫病诊断智慧实训室和动物解剖标本馆等虚拟和实体教学资源,形成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实施过程(图2)[6]。
图2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施过程
学生首先在慕课学习平台领取《线上学习任务单》,针对学习平台和线上标本馆中的在线学习资源,制定个性化的《课外学习计划表》。学生按自己的节奏自学,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反馈,灵活指导。学生按照计划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后,参加学习平台在线职业能力测试,考核学习效果。学生考核达标后方可进入线下工作环节;个别学生如不能及时通过测评,则接受教师和同伴的强化指导。
首先,师生共同解决线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难点和疑点。接着,按照基层兽医工作流程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第一个环节是分配工作和学习任务。教师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动物寄生虫病案例库分配病例防制任务,引导学生分析任务、依据轮岗原则明确小组分工。第二个环节是小组分析病例。教师组织小组探究、组间讨论、角色扮演、诊疗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分析病例;师生互评诊断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优化方案。学生参照国家新标准和行业新标准,学习运用显微镜检、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新技术完成实验室诊断,教师及时纠正漏检或误诊行为。学生总结诊断过程,撰写病历。第三个环节是撰写治疗处方。学生完成电子处方书写,分组讨论、汇报并修改完善;根据处方实施治疗,教师及时纠正操作错误或不规范的行为。第四个环节是制订综合防制方案。学生根据病例具体情况制订针对性预防方案,企业导师点评,师生共同讨论方案是否符合规范和标准。
学生在混合式学习与工作环境中逐步熟悉现代化、智慧化养殖新模式,在同伴或教师的协助下加深对疾病发生过程的理解,熟练掌握疾病诊疗新技术,逐步积累基层兽医临床工作经验,学会遵守规范、诚实劳动提升基层兽医综合职业能力。
研究拓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旨在分层分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校企双师教学团队将企业生产问题和需求,以及教师承担的科技服务项目和技术研发项目的相关内容,自然融入研究拓展任务;分批安排学生参观各级各类实验室,营造课内外科研氛围,让学生浸润励志攻坚、积极向上、友爱和谐的实验室文化和团队精神;通过“学生探究—师生研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确定研究微课题选题和研究形式,组成研究团队,协作完成微课题。
因此,全体学生在完成线下工作后,不仅仅要自觉回顾《线上学习任务单》《课外学习计划表》和《评价考核评分表》,及时查漏补缺,更重要的任务是依托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和学院科技服务项目,分阶段、选择性完成临床病例诊治、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或技术推广应用等形式的研究拓展微课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精神、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均能得到培养。另外,双导师注重吸收或推荐学有余力的学生申报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参与教师横向和纵向课题、企业或兽医站调研工作等,将学生的分层分类培养与整体拓展提升相结合。
教师构建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行动能力四个维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过程性、增值性评价。诊断、治疗和预防实施环节引入企业导师评价,对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全过程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以评促学,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教师对各环节考核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学生。教师反思阶段性教学过程,并据此调整后续教学策略。
“动物寄生虫病”课程改革实践遵循职业能力发展逻辑,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在课程层面实施产教融合。运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线上标本馆、动物寄生虫病诊断智慧实训平台、《动物寄生虫病防治学生工作页》等教学资源,线上线下协同、自学工作和研究协同、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协同,系统集成特色鲜明的“学工研融合”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大背景下,探索建立新的学习范式。帮助学生适应畜牧兽医行业从经验人工向人工智能转变发展的新业态,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滚动发展与螺旋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