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田野
带着工作实践中的“真课题”,瞄准国家与军队发展中的“真需求”,可以锻炼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真本事”。
10年前,我还是一名军校本科学员,坐在国防科技大学三号院305教学楼,聆听着党的十八大报告;10年后,我以一名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坐在清华园舜德楼,聆听着党的二十大报告。
这10年,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作为90后青年一代,我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能够见证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无疑是幸福的;作为一个普通个体,我从“军中清华”国防科技大学到清华大学,得到同时在两座高等学府深造求知的机会,圆梦两个“清华”,无疑是幸运的。
10年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并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同时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在国家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也经历了军校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加钢淬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让我拥有坚毅、不屈的品格;毕业后在不同的岗位锻炼,不仅让我有机会将所学付诸行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同时也丰富了我的见识和阅历,领略到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然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不断应用,给日常工作带来很多现实挑战,我越发觉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差距,于是我来到清华园,再次踏上一段探求新知的旅程。
工作若干年后选择重返校园,开启人生的“第二曲线”,起初我的内心无比纠结:工作以后,自己的思维方式已经完成了从“学”到“用”的蜕变,并且在本职领域有了一定的积累,开始进入职业发展的“快车道”,逐渐向更高的台阶跃升;一旦回到学校,自己此前在工作中的所有积累将成为“沉没成本”,并且攻读博士学位将面对4年左右的“机会成本”和巨大不确定性。但带着从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回到象牙塔,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会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可以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站在这个十字路口,到底该何去何从,我曾一度陷入彷徨。在一次交谈中,母亲的一席话启发了我:“你们90后是幸福的一代,物质条件很丰富,而且你们的平均预期寿命能达到100岁,原来‘上学—工作—退休’的三段式人生即将消逝,‘上学—工作—上学—工作……’的多段式人生将成为常态,你们应该为此做好心理准备。”
没错,将人生拉长到100岁,现在我连人生的30%都没有走完,如果这时就抱着“守成”的思想故步自封,对自己的成长是没有益处的,这样“一眼到头”的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我沉思许久。我们比起父母一代人,无疑是幸运的。父母一代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还不丰富,大学毕业后就匆匆就业,担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即便有继续求学深造的想法,也受环境所迫,不得不将其掩埋。而我们这一代人,得益于国家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老一辈为我们积累的丰富物质基础,可以让我们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将自己的理想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再规划”。
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已经走到世界前列,AI已经进入各行各业,在这些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与人相关的“交互”难题,当机器“智能化”水平逐渐提升,人与机器如何协同发展,机器如何更好为人类所用,是国家和军队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临近而立之年,还有机会再次重返校园,同时还带着岗位实践锻炼后的具体问题,求学深造,既然有这样的机会,为何不争取一下呢?
8月26日,“领航强军向复兴——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前来参观。
重返校园待几年,会将自己置于“煎熬”和“阵痛”中,但带着工作实践中的“真课题”,瞄准国家与军队发展中的“真需求”,可以锻炼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真本事”。国之所需,即为己任,自己眼前的几年“煎熬”又算什么!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毅然选择重返校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在临近而立之年,能够重返校园潜心求学求知,像一块“海绵”奔走于各个教室,汲取知识的养分,用实际行动践行“多段式人生”,生于这个时代何其有幸。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只有置身于一个更宏大的叙事背景中,才能不畏艰难、乘风破浪。不负时代、不负使命,我期待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