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报道》记者 邱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拉尼娜事件所带来的后果开始呈现不确定性。
9月6日,江西九江,航拍位于都昌县鄱阳湖水域的明代古桥“千眼桥”,游客行走在横亘干涸湖床的石桥上。受高温少雨天气等因素影响,本是汛期的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鄱阳湖丰水期浸泡在水中的明代古石桥“千眼桥”提前显露真容,现身湖底。
拉尼娜事件影响仍有可能延续。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的数据显示,已经持续较长时间的拉尼娜事件很可能会延续到今年年底或更久。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三重”拉尼娜事件。
所谓“三重”拉尼娜事件是指北半球连续出现3个拉尼娜冬季。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在采访中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就我国冬季而言,拉尼娜事件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因子之一,仅从这一因子来看,今年冬季偏冷的可能性较大。
在冬季,拉尼娜事件往往是对气候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气候问题领域,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气象学家也称之为反厄尔尼诺。
与拉尼娜事件相反的厄尔尼诺事件会让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从而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
一般而言,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每2—7年会发生一次,中间有中性年。如果厄尔尼诺事件很强,就可能导致后续拉尼娜事件持续2年甚至3年。然而,多项预测表明今冬将出现的“三重”拉尼娜事件并非发生在强厄尔尼诺事件之后。
许小峰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北半球出现两个拉尼娜冬季算是常见现象,但连续3个属于“罕见”。1950年至今,“三重”拉尼娜事件仅发生过两次。
今年8月,世界气象组织依据全球长期预报产品中心预测,当前的拉尼娜事件可能会在未来6个月内持续,持续到2022年9月至11月的概率为70%,持续到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的概率将逐渐下降至55%。
许小峰表示,寒潮在冬季不算新鲜事,但由于受到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其强度可能会有所增强。
对于拉尼娜事件带来的寒潮影响,国家气候中心曾做过统计,1950年代至1980年代,拉尼娜事件秋冬季(9月至次年2月)全国共发生139次冷空气过程,其中34次达到寒潮级别。1990年代至2022年2月,拉尼娜事件秋冬季共发生141次冷空气过程,其中27次达到寒潮级别。2000年、2001年秋冬季和2012年、2013年秋冬季的冷空气最多,有23次。
对于拉尼娜事件带来的潜在危机,新华社在援引英国《自然》杂志6月的发文中指出,更多拉尼娜事件将带来多方面影响,如增加东南亚发生洪水的概率,增加美国西南部发生干旱和山火的风险,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形成多种飓风、气旋和季风模式,以及引发其他区域的天气变化。
长期从事气候问题研究的环保组织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向《中国报道》记者坦言,尽管拉尼娜事件往往伴随着寒潮的出现,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拉尼娜事件所带来的后果开始呈现不确定性。在今夏持续出现的、较强盛的副热带高压致使多地出现了极端高温天气,我国长江一带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旱情。
“伴随着拉尼娜事件的冬季往往干旱少雨,‘三重’拉尼娜事件对于经历了今夏极端高温的干旱地区仍存在着不小的风险,旱情有可能会继续发展。”马军说。
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指明,当前拉尼娜事件始于2020年9月,随着2022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信风增强,热带太平洋的拉尼娜事件条件有所加强,影响了温度和降水模式,加剧了世界不同地区的干旱和洪水。
具体来看,全球范围内,拉尼娜事件发生时,多数地区会出现极端天气,如非洲中部多频次的干旱、澳大利亚东部增多的降水等。
今年9月底,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在中国气象局例行发布会上指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来暖冬出现的频率增加。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有气温偏低的年份出现,冬季气温异常的主要特征为: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华北北部、东北地区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
但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有年代际差异,这意味着并不是每个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冬季都会偏冷。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1951年至今发生了15次拉尼娜事件,1986年以前拉尼娜事件的当年我国冬季均为冷冬,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后拉尼娜事件当年出现暖冬的频率增加。
此前有观点认为,在近几年全球变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带来低温变化的拉尼娜事件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
许小峰对此持“审慎乐观”的态度,他向记者直言,尽管从表面上来说,拉尼娜事件或许短暂地对全球持续升高的平均温度有减缓作用,但从时间周期来看,两到三年的拉尼娜事件不足以对长周期的气候变暖产生抑制作用。
当地时间11月11日,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名男子骑车经过一座倒塌在海滩上的房屋,这座房屋是由飓风妮科尔造成的风暴潮和侵蚀造成的。
马军也向记者表示,尽管从气候变化的角度而言,拉尼娜事件对于全球气温的升高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这样的抑制作用与全球变暖的趋势相比,微乎其微。“在此背景下,减排始终是具有紧迫性的全球合作任务。”他说。
记者梳理发现,从今夏开始,南方多地区就陷入了极端高温的危机,局部地区最高温度突破了40℃的历史极值,这样的“宛如盛夏”的情况在南方多个地区一直持续至国庆后。
而与此同时,针对北方,中央气象台于10月2日发布了今年首个寒潮蓝色预警,这是自2010年中央气象台正式启用预警发布机制以来,下半年最早发布的寒潮预警,同时也是史上首次出现高温、寒潮两个预警同时发布的情况。
尽管对于这场从秋季就开始的寒潮是否与拉尼娜事件有关尚无准确定论,但在多数气象专家看来,从首场寒潮发生的时间,叠加上拉尼娜事件的考量因素,今年冬季偏冷的概率会更大。
国家气候中心曾指出,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秋冬季气候的下垫面强迫因子之一,冬季气候受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也起到重要作用。
山东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商林在接受闪电新闻采访时指出,从统计上来看,最近几年寒潮每年的发生频次在2—4次,预计今年也会出现阶段性低温过程。他补充道,出现拉尼娜事件后,冬季偏冷的概率会是偏暖概率的两倍。
采访中马军也向记者坦言,由于历史上“三重”拉尼娜事件可参照的案例较少,目前对于今年冬天的气候也只能持续监测观察。从去年发生的“双峰”拉尼娜事件,叠加今年秋季的干旱少雨来看,今年大概率是偏冷的冬天。“不排除出现极端寒冷的天气。我们要为此做好预案。”他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