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咬尾症发病原因与防治

2022-12-12 14:14周飞曹小丽
畜牧兽医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圈舍饮水尾巴

周飞,曹小丽

(陕西省澄城县畜牧发展中心,陕西 渭南 715299)

0 引言

引起猪发生咬尾症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饲料营养缺乏或不平衡,环境条件较差、分群不合理等。猪发病后可将尾巴咬伤或咬掉,有的还可咬伤耳朵和腹部,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或采取防治措施,不仅会加重病情,且被咬伤的伤口会发生感染,引起局部发炎或坏死,必须查找发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治。

1 临床症状

咬尾症前期会表现,有的猪用嘴吸吮或咀嚼另一只猪的尾巴,被咬猪能忍受这种危害。随着病情加重,进入咬尾症的后期,被咬猪的尾巴发生损伤、出血现象,被咬猪开始逃跑和反抗。引起轻度创伤或重度创伤2种情况,分别是尾巴末端发生伤口和尾巴被咬掉一半或全部咬掉。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或治疗,病猪尾巴发生细菌感染,病菌会随着静脉开始全身感染,有的发生组织脓肿、脊髓发炎、淋巴结肿大,严重时还可以造成肺部感染,最终导致死亡现象[1]。

2 发生原因

2.1 饲料营养缺乏或不平衡

如果饲料中的营养相比标准饲料较低时,无法满足猪生长发育的需要,猪容易发生咬尾症。尤其是饲料中蛋白质或氨基酸含量不足,或者粗纤维含量较低,猪采食后容易消化,没有饱腹感,容易继续寻找食物而发生咬尾症。同时蛋白质含量较低时,机体新陈代谢紊乱,猪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会发生争执和咬伤现象。

饲料中的微量元素或维生素含量不平衡,尤其是B族维生素缺乏或不协调时,会影响机体皮肤和黏膜发育,皮肤粗糙、发痒也容易引起咬尾症。因为B族维生素能参与机体代谢酶和辅酶的合成,当其含量不足时,不仅抑制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促使机体新陈代谢紊乱和味觉失常,进一步引起猪内分泌失调,引起采食异常和烦躁情绪,最终增强猪攻击性和发生咬尾症[1]。

2.2 环境条件不适宜

猪生活的环境条件突然发生变化时,如圈舍温度差异较大、湿度过高、空气污浊等情况下,猪容易发生应激反应,长期下来致使体质和免疫力降低,机体新陈代谢紊乱,极易引起咬尾症的发生。同时猪饲养密度较大时,相互之间会争抢饲料和饮水,就会增加猪的攻击性而发生相互咬伤情况,继而诱发咬尾症。圈舍光照强度过大时,猪不能很好地休息,长期处于烦躁不安和兴奋状态,也容易引起咬尾症。

如果工人在饲喂、清理等操作中,发出异常的噪音,或者外界声音嘈杂、或者圈舍老鼠骚扰等,都会刺激猪受到惊吓,长期处于兴奋状态,诱发猪发生咬尾症。

2.3 分群不当

饲养不同品种的猪产生咬尾症的情况有所差异,如果饲喂长白猪品种就容易产生咬尾症。将不同品种的猪饲养在同一个圈舍,由于它们之间的特性、体重、生活习惯不同,也容易相互之间发生撕咬现象。将来自不同窝的仔猪混合在一起饲养,也相互争抢生活区域而发生撕咬现象。将不同体重的猪混合在一起饲料,体重较大的猪就会欺负体重较小的猪,也会发生咬伤头部和尾巴的现象。

2.4 感染疾病

猪感染疾病后,不仅机体对营养吸收能力下降,引起营养缺乏而发生咬尾症。尤其是感染胃肠炎类疾病后,机体逐渐消瘦、发生贫血和脱水症状,机体长期营养不良,就会诱发咬尾症的发生。同时猪感染体外寄生虫病时,皮肤瘙痒会到墙壁或料槽上面蹭痒,致使皮肤损伤发生破溃,也会促使其它猪进行啃食而发生咬尾症[2]。

3 防治措施

3.1 供给营养全价的饲料

根据猪生长发育的需要,配置营养全价的饲料,保证猪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要。首先保证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比例正常,这样即使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较低,猪可通过提高采食量来获取足够的蛋白质。避免能量较高和蛋白质较低的现象发生,减少机体代谢失衡风险。保证饲料中粗纤维含量适当,来增加机体饱腹感,减少猪不停觅食的机会。

根据饲料原料水平,在饲料中添加适当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保证这些微量成分相互之间含量平衡。微量元素含量不足,就会直接引起猪发生异食癖。最重要的是保证B组维生素的含量充足,促使机体合成充足的代谢酶和辅酶,满足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需求,避免发生新陈代谢紊乱和味觉失常现象,降低猪的攻击性和咬尾症的发生。

3.2 保证环境舒适

供给猪良好的生活环境,圈舍温度相对稳定,根据外界气候,随时关闭门窗或风口,避免猪受到冷风刺激。加强饮水管理和垫草管理,定期更换潮湿垫草,保证圈舍干燥,卫生状况良好。实施通风管理,保持圈舍空气良好。这样猪处于舒适环境中,能够更好地休息,减少相互扎堆取暖引起的咬尾症现象。保证圈舍光照强度适宜,这样既可以满足猪采食和生活需要,也能够避免光照过强引起的咬尾症。

根据猪生长发育实施分群管理,保证饲养密度合理,并提供足够的料位和水位,减少猪之间相互争抢饲料和饮水的机会。及时训练猪定点采食、饮水、休息和排便,保持圈舍卫生状况良好。制定合理的饲喂程序,定时、定点饲喂猪,这样不仅能让猪养成良好的采食习惯,有利于提高饲料转化率和生长速度,还可以减少饲喂应激,避免产生各种噪音而引起的咬尾症[3]。

3.3 合理分群饲养

选择不容易发生咬尾症的本地猪进行饲养。如果猪场有2个以上的品种,希望将同一个品种的猪饲养在一个圈舍内,避免不同品种之间发生咬尾症。在仔猪断奶后,尽量将同窝仔猪放在一起饲养,并且将不同体重的猪分群饲养,同一个圈舍内的猪,保持体重、品种和窝次尽量相同,这样对减少咬尾症的发生非常有利。

3.4 减少疾病发生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生活环境适宜和饲料营养充足,增加猪体质和抗病力。可在饲料中定期添加益生素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消化能力。还可在饮水中添加消毒剂,抑制饮水中致病性细菌的繁殖,减少猪感染病菌的风险,降低猪发病率。一旦猪感染疾病后,需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帮助猪尽快恢复健康状况,防止诱发咬尾症。

3.5 治疗方法

一旦猪发生咬尾症,需要将发生咬尾的猪和被咬猪隔离饲养。对于症状较轻的猪,可在饲料中添加0.1%食盐或适量的氨基酸,对被咬伤口用酒精消毒,涂抹汽油,避免再次被咬伤。对于症状较重的可用高锰酸钾、碘酒消毒,注射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4]。

4 结束语

猪咬尾症是猪受到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非特异性应激反应。营养、饲养环境、饲养方式等因素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在防治咬尾症时,需根据发病原因和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以减轻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圈舍饮水尾巴
简易饮水鸟
养羊饮水技巧多
一种畜牧养殖圈舍的设计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冬季种猪蹄裂的防治方法
谁的尾巴最奇妙
比尾巴
饮水
瞧,它的尾巴会表达!
生产母羊圈舍标准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