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强,黄浩智,黄高华,谌祖安,胡 斌
(1.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江西 南昌,330009;2.江西省建洪水利咨询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330038)
江西省境内水系分布复杂,河网密集,近年来,通过对大江大河、重点圩堤进行整治,已经取得良好的防洪效益,江河总体安澜。但是因为资金投入以及历史遗留原因,对于具有洪水威胁的村镇从未进行系统治理。这些村镇因为区域性、连续性暴雨,经常造成房屋被冲、农田被淹等灾害。基于这种背景,当时分管全省水利工作的罗小云副省长提出了全面解决江西省类似村镇的洪涝灾害问题,并首次提出“洪患村镇”概念,此后江西省水利厅研究制定了《江西省水利工程补短板主要任务分工方案》,组织编制了《江西省水利项目建设提速年实施方案》,以文件形式正式提出“洪患村镇”。
洪患村镇通常是指因区域性洪水,每隔3~5年就可能被淹而造成洪涝灾害的村镇。基于对全省多年洪涝灾害数据统计分析,《江西省洪患村镇河流综合整治规划报告》中将其定义为“是指农村地区因洪水威胁而常年遭受洪涝灾害的乡镇政府所在地或村庄”。洪患村镇概念的提出,有助于科学认识江西省农村区域洪涝灾害的现状及成因,提出治理思路并进行系统化治理。
江西省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流域面积10km2以上河流有3 771条,湖泊面积2km2以上的有77个[1],这些河流湖泊在农业灌溉、城镇供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区域降雨过大时,也会给沿线村镇带来很大的洪水隐患。据初步调查统计,江西省洪患村镇多达2021个,洪患村镇受洪水威胁村民近400多万人,仅2019年洪涝就导致195.3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人,累计紧急转移16.54万人,解救被洪水围困群众1.0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9.9亿元[2]。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被损坏因数量过多,难以统计[3]。江西省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平均年洪涝灾害受害面积达到64.40万hm2,致使村庄及耕地经常受淹[4],给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造成极大不便[5],洪涝情形严重时,造成粮食绝产,人员伤亡,对经济以及社会造成巨大损害。
江西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鄱阳湖流域,处于冷暖空气交会地带,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大[6],每年的4月初至7月中旬是江西省的主要汛期,气象活动频繁,这3个半月降水总量约占全年的59%,其间常有强度和范围各不相同的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如2010年6月19日06时~20日06时江西出现99站次短历时强降水,有21站次小时雨强超40mm,其中8站次小时雨强超50mm,最大小时雨强达61.5mm[7]。近年来江西省大部分地区都出现过 70mm·h-1以上的短历时强降水[8],这种连续性、集中性、区域性强降雨正是造成全省洪患村镇产生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最直接原因。
江西省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丘陵、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7.18%,低海拔平原及台地占21.26%,湖泊面积占1.56%[9]。全省洪患村镇大多都依山傍水而建,往往是“山中有村,村中有水,山丘水系与村镇合抱”的村镇分布格局,一遇到强降雨,山丘区村镇附近极易形成较大地表径流。山丘区河道洪水又具有陡涨陡落、洪水流速大、水位涨落幅度大、洪水汇流时间短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一旦遭遇强降雨,洪水就会迅速漫入村镇、淹没房屋等。同时,强降雨又会造成严重的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泥石流、山洪等灾难,这些次生灾害又会导致洪水带来的淤泥、碎石、树枝等阻塞河道,加重洪患险情,给洪患村镇及村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由于水利工程治理思路及资金投入等原因,虽然江西省对大部分中小河流进行过系统治理,但对全省涉及到洪患村镇的水利工程治理还未开展。一是洪患村镇附近的河湖普遍长时间缺乏治理,现有河道湖塘淤塞,局部河道崩岸严重,河道断面萎缩,河道行洪能力锐减。二是洪患村镇的水利工程现状防洪能力偏低,远达不到设防要求,且大都险情隐患多,常出现崩岸、冲刷、漫堤等险情,汛期容易出现洪泛事件。三是洪患村镇规划建设未注意与当地水利工程有效发挥作用的协同和衔接,直接削弱区域防洪治涝工程体系功能。据初步统计,在全省2021个洪患村镇中,穿越村镇且集雨面积较大的河道存在卡口段的长度达到643.97km,河道淤积段的长度达到2 383.22km,河道中建有阻水性的桥梁、拦河闸、水陂等各类建筑物的数量达到7 276处,这些建筑物直接导致河道行洪断面减少、行洪能力下降。
同时,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现象突出、基层管理能力薄弱、缺乏管护经费和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低和手段单一等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洪患村镇也普遍存在,而且相对于省内其他地方,可能问题还更突出。洪患村镇水利工程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有效的维护,容易导致洪患累积加重。
普遍存在的防洪治涝等水利工程防洪能力不足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省域内洪患村镇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切实加强农村地区防洪治理,江西省水利厅部署开展《江西省洪患村镇河流综合整治规划》,明确到2035年建成河道行洪通畅、洪涝蓄泄兼筹、管理现代高效,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村镇防洪减灾体系,筑牢农村地区防洪安全屏障。洪患村镇的洪患治理必须坚持问题为导向,针对水系不同特点,分析产生洪患的原因并结合实际,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系统治理。
洪患村镇治理应当以疏、导、固、排、避为主,重点开展岸坡护岸加固、卡口拓宽整治,主要措施包括:岸坡整治工程、河道清障扩卡工程、河道撇洪工程、防洪堤(墙)整治工程、涉河建筑物整治工程、临时避险工程等。
岸坡整治工程:重点对村镇河段已冲毁的岸坡、影响河势及防洪排涝安全的河道岸坡进行整治,整治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与沿线水景观协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治理方案。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岸坡整治结构型式尽量自然生态,不宜大面积采用隔断河岸与河道水体沟通的渠化、硬化材料,如混凝土、浆砌石等,优先选用多孔、透水性材料,如干砌石、生态混凝土、空心预制块等材料。
河道清障扩卡工程:洪患村镇洪水涨落快,河道清障扩卡可恢复扩大行洪断面,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减少村镇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重点对行洪排涝及水质有影响的淤泥、砂石、垃圾等进行清理,对河道内影响防洪排涝的障碍物提出处理方案,结合河道治导线确定疏挖范围,疏挖后应使河槽与河岸保持稳定,满足边坡稳定的要求,特别注意保留河床应有的深潭浅滩、天然的河石、水草、江心洲等原生状态,避免河流生态环境破坏,对河道及两岸违章阻水搭建物进行彻底清除。
河道撇洪工程:洪患村镇现有防洪设施无法解决防洪问题的,需采取如新开河道、新建闸坝等撇洪工程措施可有效解决防洪短板的洪患村镇河道,新建河道撇洪工程需经充分论证,并详细分析工程对上下游衔接河道的影响,利用闸、坝等工程进行水系连通的,应合理确定闸、坝高程及其调度原则。
防洪堤(墙)整治工程:现状已有的河段,可对现有堤防进行加固整治,堤线应尽可能顺沿原有堤线,局部弯段可适当顺直,对堤身断面不达标的堤段进行加高加宽整治,断面标准根据相关文件或规范,按堤防所处的位置确定。
涉河建筑物整治工程:对于穿堤或岸边的泵站、水闸、涵管等临河建筑物,根据存在问题采取拆除、重建、更新设备等相应整治措施;对于有堤防保护的洪患村镇,现有排涝沟渠不满足要求或者排涝设施布局不合理的,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可进行排涝沟渠的疏通,或结合排涝需求,新建泵站、水闸、涵管等建筑物。
临时避险工程:洪患村镇附近不具备临时避险场所时,可设置适当的临时避险安全台或转移道路,安全台建设标准可为1m2/人,台顶高程可为设计洪水位+超高1m。
非工程措施主要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管理、现代化技术等手段。主要措施包括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建立或完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立或完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与工程措施一样,依据洪患村镇不同情况,非工程措施也应当综合运用。
加强防洪减灾宣传:运用法律及行政手段,对洪患村镇村民进行《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条例的宣传及教育,引导村民不建违法建筑,不侵占河道,不乱堆垃圾等。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增加水利工程管理的投入,加强基层管理能力,从洪患村镇村民中就近培训出一批扎实技能的管理人员,及时维护、科学运行水利工程基础设施,扭转“重建轻管”现象。
建立或完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利用现有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洪患村镇的河流上游水位及降雨量,充分利用上游水库的调蓄和错峰功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洪泛村镇的洪水灾害。
建立或完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利用全省山洪灾害系统中的雨情信息、水位信息等,预报预警洪患村镇处的山洪灾害,以减轻山洪危害和满足遭遇山洪避险要求。
建立洪涝灾害的监测、预测、警报、通讯服务系统:可利用现有的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对降雨量及水位进行测量,并进行系统自动预判,再借助洪涝灾害预警系统,对洪患村镇提前播报预警信息,并同步将信息传递给防汛指挥部、水利、应急、医疗等政府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