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协同视野下劳动教育的校本实践

2022-12-11 09:09:46亓培育肖如艳赵月婷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20期
关键词:劳动

亓培育 肖如艳 赵月婷

[摘要] 目前,劳动教育存在认识窄化、实践主体单一化、形式零散且各自为战等问题,迫切需要用整体协同视角优化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模式,树立整体育人的劳动教育观念;聚焦劳动素养提升,各学段劳动教育目标一体化;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家长、学校和社会多方协同,以劳动学科为中心,跨学科融合的新教育实践模式。

[关键词] 整体协同;劳动教育模式;整体育人;劳动+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指导性文件的颁布,劳动教育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课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为更好地落实劳动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地各校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作为一门新学科,劳动教育的课程实践也存在诸多问题[1]。一是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窄化、片面化。部分学校将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一般体力劳动,落实过程中重技能习得、轻观念养成,在劳动实践中并未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劳动素养、劳动品格的熏陶与培养。二是劳动教育实施形式化、浅表化,少见整体协同性的课程体系。课堂开展是零散的,学生更多以“打卡”的方式参与其中,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零碎的劳动实践,必然导致学生对劳动课程的认知碎片化。三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单一。目前,学校仍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而家庭和社会并未发挥其在劳动育人过程中应有的协同作用。

一、整体协同视角与中小学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整体性等特点,劳动实践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要解决当前困境,促进劳动教育更好落实育人目标,其有效路径在于以系统性思维和整体协同的视角设计劳动课程体系,提升劳动教育在内容、主题、实施上的联通性、层次性,帮助学生涵养健康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

整体协同性理论[2]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运用到教育领域。它摆脱了狭隘的单一本位视角和各自为政的无序状态,强调各参与主体对总体目标达成清晰的共识,即在各学段都要落实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积极的劳动精神的育人目标,在此共识之下,以整体协同的视野,强化劳动课程建設和各学段内容衔接,并做好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同时,在推进过程中保持开放沟通,不断调整策略,达到最优效力。具体来说,要以联结、转化的思维审视劳动课程,重新评估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多重主体在劳动教育场域中的角色与关系,发掘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学习、跨学科学习的可能,梳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之间多元交互的关系,在协商与互动中寻求突破,克服“各顾各”、彼此衔接不足、混同重复等问题。

二、树立整体育人的劳动教育观念

目前,劳动教育被单纯地认为是学校这单一主体或者是学校的某单一学科的任务。根据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发展生态学理论[3],人是处于系统之中的,个体生活的环境是一个更广阔的空间,由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环境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既有中心,又向四处扩散的网络,这个系统中既有学校,也有家庭和社会。各个成分相互影响共同起作用,单纯某一个主体发生变化是难以影响全局的。校园内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劳动,家庭中生动的劳动情景,社会上广阔的实践平台等诸多教育资源庞杂交错,迫切需要树立整体育人的教育理念,对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多个主体需要利用各种可能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统筹、整合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家庭劳动活动和社会劳动实践等资源。整体育人的劳动教育理念也应从时间维度进行规划,劳动意识的形成、劳动能力的培养、劳动价值观的养成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整个劳动教育生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应有机衔接且为整体服务。

三、各学段劳动教育目标的一体化

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基础和心理特点都在快速变化,同时劳动教育课程具有独有的学科属性,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教育的整体目标为通过劳动教育活动,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品格,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应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以最近发展区为理论依托,将学生劳动教育学习生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同学段为整体服务,学段之间应相互协调,层层递进,设置各学段劳动教育目标,具体如下表所示。

四、以学生为中心多元主体的协同

劳动教育仅依靠学校这一主体,将劳动教育活动单纯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远不足以发挥劳动育人的最大实效。劳动教育与生活关联度极强,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最后也是回归于生活实践与运用,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和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均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在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应成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三者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整体协同育人的观念,寻求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学校、家长与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有机协同、各司其职的模式(如下图)。在此过程中,学校应积极作为,推动劳动教育的落地与实施,密切家校联系,充分调动、协调一切有利于开展劳动教育的社会资源,共同营造全方位育人的社会氛围。

(一)学校在劳动教育中承担主导作用

学校应当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且不少于每周一课时,学校要仔细研读劳动教育的课程标准,把握正确方向,因地制宜设计校本内容。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学校应整体规划劳动目标,为每一位学生设立劳动任务群档案,分阶段给学生发布适当的任务清单,结合成果展示和家长评价,定期更新学生的劳动任务群档案。

(二)坚持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

家庭在学生的劳动教育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对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巩固、劳动技能的实践及劳动情怀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是学校落实劳动教育的可靠力量。学校要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寻求家校合作的最大合力。比如,开展家长大讲堂、劳动节、劳动周、劳动展示周等活动,让家长们见证孩子们在劳动课程学习中的变化;举办亲子互动活动,吸引家长共同参与,通过劳动模范家庭的评选与表彰,引导家长重视劳动教育,从而改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具体而言,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学校发挥引导作用,以设置任务清单为抓手,家长应尽可能创造劳动情景并监督学生完成,如小学低段需要提升学生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学校的任务清单内容可以设置为查阅课程表、独立整理书包。家长不能揠苗助长或者溺爱,应把空间交还给孩子,在旁边作为监督者或是配合者,孩子需要帮助时指点一二即可。同时,每一名家长都是孩子身边的劳动者,家长也可以成为劳动教育资源的一部分,这是最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庞大的家长资源,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到校开展职业大讲堂,让学生近距离真实地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提高学生的生涯决断力。此外,也可以让学生近距离体验父母的劳动,如开展“陪同爸妈上一天班”“家人职业大采访”等活动。

(三)坚持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

社会资源分为三大类,一是学校周边工厂、企业、医院、农场等劳动实践场所,二是劳动模范、技能优秀的人群,三是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群。社会是学校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活动之外的有力补充,是劳动教育落地的有力支持。可以通过校企联动的方式成立多个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对话社会、感受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提供平台;邀请劳动模范到校讲课,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给福利院的老人及社会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丰富的社会劳动实践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五、以劳动学科为主,各学科、活动等要素融合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并指明构建劳动教育学科协同系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以劳动课程为主,其他学科、活动等方面进行协同的“劳动+”模式应运而生。

(一)劳动+“学科”

劳动教育不完全是某一个学科的内容,每一个学科均有劳动教育的素材,应积极推动劳动教育渗透式培养体系的形成。在具体推动前期,可以采取以研促教的形式,了解学科融合的最新动态,实地走访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动员各科组的力量,创造多学科的劳动教育主题研讨平台,孕育一批可操作的劳动教育学科渗透校级课题,在课题的开题、落实到结题的过程中培养一批渗透式劳动教育的骨干力量,由骨干教师辐射到全校师生,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最终做到全校全学科渗透式劳动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全校师生能够不断深化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学生能够减少孤立、片段式的劳动技能的学习,体会劳动的快乐,感受劳动的魅力。

(二)劳动+“活动”

中小学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类型的学校活动背后均有劳动的影子,比如春游、秋游,组织学生到基地(工厂、农业基地、养殖基地等)进行参观学习,这些都是潜在而重要的劳动教育契机。外出参观是学生跟社会近距离接触、体验社会各行各业的重要机会;去生产基地参观可以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的生产过程,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进一步充分利用该劳动教育资源,也可以在出发前一天进行相关主题的讨论活动,如学生可以充分想象农作物丰收的场景,激发兴趣,第二天再实地感受。前后对比的情感冲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劳动价值观。而校内活动更是具有较大劳动教育的空间,如可以组织劳动教育专题讲座,邀请劳动模范到班级内分享劳动故事,通过实例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学校也可以结合学生劳动教育学段目标,举办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创设闯关打卡的游戏情境,在活动、游戏中学生能够学习劳动技能,教师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完成对学生的动态评价。

(三)劳动+“日常值日”

校園里的日常值日劳动也是绝佳的劳动教育契机,其背后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如打扫教室卫生,教师可以先花一节课的时间,帮助小学低段的孩子认识到打扫卫生的意义,对打扫卫生的要领进行指导,通过活动的形式(劳动小能手的评比等)让值日活动变得生动,学生能够在实际劳动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与艰辛,引导其形成人人都要劳动的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内容的范围可以逐步扩大,如初中年级学生不仅承担班级内部卫生,还可以进一步分担部分公共环境卫生等。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性课题“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调查”(项目编号:2021-03-040-BZPK0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史晓繁,韦天琪,易铃铃.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展望:基于2011—2021年CNKI核心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6):5.

[2]李振兴,高春娣.协同理论下院级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协同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5.

[3]高秀苹.生态系统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J].大众心理学,2005(5):46.

猜你喜欢
劳动
酸酸甜甜的劳动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4:48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亲近自然,在劳动中收获成长
学生天地(2020年34期)2020-06-09 05:50:44
劳动的乐趣
学生天地(2020年24期)2020-06-09 03:08:52
赴一场异彩纷呈的劳动之旅
学生天地(2020年25期)2020-06-01 02:16:32
不劳动 无收获
学生天地(2020年21期)2020-06-01 02:12:46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