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城北初级中学 梁 园
初中生对写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不像小学生对写作的感觉是不清不楚,写不清楚事件的原委。初中生基本可以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像流水账,这是为什么呢?文章看起来字数很多,但读后感觉不充实,其原因在于素材积累不足,肚子里没墨水。可见,想要写好记叙文一定要积累素材。
写记叙文时,人物描写可以为文章注入活力,这就像画画,如果只是看到了某处风景,仅画出此处风景的花草树木,好像少了点什么;如果添加一些人物,比如一家四口,这幅画就有了内容,不再是一幅单调的写景之作。写文章也是如此,如果只单纯地写人,平面化地写人,就像风景画一样单调。要写出立体的人物,一定要积累人物素材,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人物,并从中提炼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记叙文的描写方法比较多,要从追求人物立体化的写作方法着手,掌握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写作能力。例如,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作,可以加入一些关于老师神情、动作或者语言的内容,而并非简单地介绍老师的特点。比如,“我的老师姓李,经常扎一条马尾,忽然有一天她把头发散了下来,大家都说真好看。”“一天,有位学生犯了错误,李老师将该生叫到办公室,一脸严肃地训斥他:‘这是第几次叫你了,还都是因为同样的问题!’”加入这些人物立体化的描写立刻让文章更加有生气,情节也变得生动起来。所以说,描写方法的积累和运用可以更好地提高作文质量。
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比如表情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中考时数十万人同写一个题目,考查的就是素材积累情况。比如题目是“我的老师”,有人写“我的老师长发飘飘”,有人写“我的老师严肃认真”,还有人写“我的老师幽默风趣”……不同学生的脑子里储存的内容不同,写出的文章也不同,因此,要注意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习完某篇课文,可以背一些精彩的写人片段;读作文书时,发现某个细节描写很精彩,可以记下来,闲暇时拿出来翻一翻,写作时也许能用得到。经过长期积累,写作素材就丰富了,肚子里的墨水就充足了。
写关于人物的记叙文,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写这个人长什么样,而且这样的文章会显得单调且没有内涵,写有关人物的文章,多是为了赞扬或者歌颂某人的品质,所以,不同人因为性格和生活环境存在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精神品质,这也是人物与众不同的原因。例如,前文的“我的老师”,可以写:“李老师平时很严肃,所以同学们都不怎么喜欢她,甚至在背后议论她。可能是习惯了,她从来都不搭理这些人。她对我们的作业要求严格,我们班在全年级的优秀作业展评一等奖人选中占了5个;她对课堂纪律要求严格,在全市评课比赛中,成功斩获了二等奖,李老师和我们班也因此成为全校名师名班……”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李老师敬业精神的赞扬和称颂,也可以感受到李老师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和人格魅力。但如果只写李老师的外貌、性格特点或者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平平无奇,长篇大论,我们反而会觉得是在凑字数。如果中考作文占30分,那么看在文章篇幅的情面上,最多能给15分,显然,这个分数不尽如人意。因此,写人时要渗透一些有关人物品质的内容,提高作文水平。
写记叙文离不开抒情,以“我的老师”为例,如果只是空泛地写一些老师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那么大多数读者会不感兴趣,因为读者是以读故事的心态阅读,读故事只是图个新鲜感,一个故事读一遍觉得挺有意思,前提是这个故事得有意思,有什么意思呢?就是关于老师的事例要有趣或足够吸引人,换言之,没有深度或者没有内容的文章基本没有吸引力。以“我的老师”为例,如果单纯地通篇写一件事,就不能全面体现人物的特点;如果能添加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内容,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所以,想要写出吸引人阅读的记叙文,先要明确写作目的是什么,是赞扬、敬佩,还是讽刺?带有感情色彩的记叙文会让人手不释卷,读一遍有读一遍的味道,读一遍有读一遍的韵味。
要写出世间万物的灵性,要在生活、学习中去积累素材,这样写作时才能有话可说。比如一篇文章要求写600字,如果只写一件事,将事情的原委说一遍,只有300字,那么剩下的300字怎么办呢?为了完成任务,想尽办法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够字数了,作文交上去,老师批阅:“流水账,重写!”拿回文章后头都大了,又开始犯愁怎么写,如果用原来的开头老师再让重写怎么办?绞尽脑汁,耗费了好几个小时,才写了100多字的开头。这样做平时可以,考试的时候恐怕不行。所以,平时注意积累素材,写作的时候就有话可说了。
记叙文不难写,难的是要掌握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素材充足,要养成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不断充实素材库,这样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文章也会更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