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曹津源
爱的小橘子
鲁小莫
他去边区支教,为期一年。一年后,他的消息渐淡,偶尔通电话,说起归期,总是支支吾吾。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乡间小路上,经别人指点,远远看见那所破旧的教室,她的心,猛地跳动起来。
在教室外的空地上,一群孩子大声笑闹。一个扎两个角辫的女孩子手里举着小橘子,尖着嗓子喊:“谁还想闻?”一群孩子,争先恐后地叫:“给俺闻,给俺闻!”女孩将小橘子凑到大家的鼻前,每个人都认真地抽抽鼻子。女孩得意地说:“这是俺姑姑捎来的,谁也甭想吃。”
当她走近时,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下来。他们瞪着懵懂的眼睛,仿佛她是天外来客。她将头扭向教室,一瞬间,眼睛湿润了。他出现在教室的门口,黑瘦,头发乱蓬蓬,披一件黄旧的军大衣。他也怔住了,不相信似地看着她,眼里有惊喜掠过。
两人的谈话是艰涩的。门外的北风呼呼狂叫,门缝不时吹进细细的黄沙。那天晚上没电,一支蜡烛隔在中间,烛光飘忽不定。他的谈话断断续续:“是说好了一年……这里的一切刚刚就绪……刚收了十多个学生……”她的心里一阵苦涩,她舔干渴的嘴唇,忽然觉得连眼泪都没了。
“笃笃”,轻轻的敲门声。他起身开门,是白天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女孩将手从背后伸出来,递到他面前,说:“老师,给你。”是一只黄澄澄的小橘子。他笑了,推回女孩的手,说:“老师不要,你自己留着吃。”女孩不容分说,将橘子放在他手里,转身就走。
他看看手里的橘子,无声地叹口气。他将橘子放在她面前,说:“你吃吧,解解渴。”她说:“学生送给你的,你吃吧。”他又将橘子推回来,她推过去。一只小小的橘子,在两个人面前推来推去。她发现,橘子上有一个白色的斑点,那是腐烂的痕迹。他拿起橘子,剥开,取出一瓣放在嘴里,其余的给她。他的动作极快,但她还是看得清楚,他将腐烂的一瓣放在嘴里。
她的眼睛渐渐湿润。一个小小的橘子,告诉了她,为什么他无法离弃这里的孩子,为什么自己无法离开他。
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是使人物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重要途径。
文中的“他”是一位诚实憨厚、不怕艰苦、热爱农村儿童、献身边区教育的青年,文章没有将“他”概念化,脸谱化,而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让主人公“他”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1.景物描写。“破旧的教室”“门外的北风呼呼狂叫……烛光飘忽不定。”狂叫的风,肆虐的沙,飘忽的光……面对如此艰苦的办学环境,“他”却选择了坚守和担当,这里的景物描写具有“以物衬人”的反衬作用。
2.外貌描写。文章通过“她”的所见描写“他”的外貌——“黑瘦,头发乱蓬蓬,披一件黄旧的军大衣”,只用十几个字,就将人物艰苦朴素、事业为上的精神表现了出来。
3.细节描写。作者用较多文字描写“小橘子”,架构起“举橘”“闻橘”“送橘”“让橘”“吃橘”“议橘”这一形象化的线索。一只小橘子勾连传达着丰富的信息:边区农村儿童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富有,当代青年价值观、爱情观的多元化和合理选择,艰苦的办学条件和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小橘子这个“道具”所承载的感情,完全超出了亲情恋情的范围,被赋予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引起了读者对破解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深沉思考。小橘子这个细节,成为全文构思链条中最活跃的元素,成为动人心弦、照人前行的亮点,显示出作者把脉时代的热诚和善用细节的匠心。
4.动作描写。当读到“他”“动作极快”地将腐烂的一瓣橘子“放在嘴里”而不是弃之一旁时,我们都会和“她”一样“眼睛渐渐湿润”。这一 “吃”,“吃”出了“他”与边区农家学子深厚真挚的感情,也“吃” 出了“他”对“她”略显“笨拙”的无声之爱,“吃”出了“她”淳朴爱情观的回归和坚定的托付终身的决心。
5.语言描写。“是说好了一年……这里的一切刚刚就绪……刚收了十多个学生……”断断续续的一句话,正是“他”执着坚守扎根边区的朴素表达。
6.心理描写。“她”开始带着疑虑和不安而来,先是“忽然觉得连眼泪都没了”,后来一瓣橘子使“她”“眼睛渐渐湿润”,终于明白“为什么他无法离弃这里的孩子,为什么自己无法离开他”,这些心理描写凸显“他”高尚精神的感化力。
7.侧面描写。文章描写了“一群孩子”争相闻橘子、“一个扎两个角辫的女孩子”发出“谁也甭想吃”的“狠话”后“送橘”的动人场面。这些侧面描写具有“以人衬人”的作用,从中我们读出了“他”对农村儿童的深情付出,读出了“他”与学生的亲密无间……
上述描写手法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交融互补的,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构成了个性化的感人场面。例如结尾两段,语言描写(“你吃吧,解解渴”)、动作描写(四个“推”)、细节描写(橘子上白色斑点)和神态与心理描写(“她的眼睛渐渐湿润”)结合着写,让“他”这位支援边区教育的热血青年形象深深地感动着读者。
遨游“字海”夺冠记
卞思琪
“耶!我们赢啦!”“哈哈哈!太好啦!”我们在举行猜字谜比赛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方块汉字玲珑奥妙,有着独特的魅力。这不,一场妙趣横生的比赛正在进行。
比赛前,我们组的队员个个摩拳擦掌,兴奋不已,恨不得长出一双透视眼,能透视桌上那张倒扣着的纸——纸上有题目呢!哪怕早10秒思考也好啊!我将头靠近桌子,希望能偷看到一点题目,可那纸紧紧挨着桌子,啥也看不见。
“3,2,1开始!”陈老师话音刚落。我们迅速将纸翻了个仰面朝天,认认真真读题。“哈,原来是这种题目啊!”小梅拍了拍胸脯,信心满满地说。前四题,赛前看过的书上都有,我们早就研究过了,简直是送分题!作为队长的我“刷刷刷”写完了答案。嗯,检查一遍——无误!
继续攻克下一题……咦?“要一半,扔一半”是啥啊?我咬着笔头,皱紧眉头,眯着眼睛,冥思苦想。“会不会用的是拆字法?”小晶瞪大眼睛问我。对!“一半”的意思一定是把“要”和“扔”各取一部分!小晶这么一点拨,我们茅塞顿开,迅速得出谜底——“奶”。可一波才平一波又起:“一边是红,一边是绿,一边喜风,一边喜雨。”看见这么长的题目,我们一下子慌了神。“镇定,要镇定!”我缓过一口气,托着下巴,紧盯题目。可是想了老半天,脑袋里好像刚刚被“大扫除”似的,什么都没有。“快!快到时间了,做不出赶紧跳到下一题吧!”小秋不耐烦了,急忙说道。
陈老师居然还放“暗招”!她让电脑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这“嘀嗒”声好像怪兽一般一步一步逼近我,似乎下一秒就要将我吞掉;又好像定时炸弹,下一秒就会爆炸……我赶紧从慌乱中回过神来,这时小秋茅塞顿开,虽然故作镇静,但声音里充满惊喜:“这不就是我吗——绿色是禾苗的颜色,红色是火的颜色——”小晶也激动地压低声音,接过话题:“是啊,禾苗生长需要雨水,火焰燃烧需借助风力——”小秋揭开谜底:“禾与火结合,不就是我名字中的‘秋’字嘛!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是‘秋’,小秋有功!肯定对!”我兴奋地握住双拳,一脸自信。
我长呼一口气,瞟了瞟其他组成员:他们有的紧闭双眼,有的仰面朝天,有的咬着嘴唇,有的抓耳挠腮……
“嘀嗒”声骤停,陈老师现场收卷、批卷。答卷一张一张批下去,到了我们组,只见1个勾,2个勾,3个,4个……90分!我们组遥遥领先,引来一阵欢呼:“夺冠啦——”
中国汉字似大海般广阔深邃,一撇一捺都是故事。比赛结束了,我等少年会更努力地在“字海”中遨游,探寻更多汉字的秘密。
点 评
仿作综合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方法,记叙了一场猜谜比赛,凸显“我们组队员”活泼机灵、善于动脑、合作自信的可爱形象;四个以“有的”领起的排比句描写对手的神态,构成生动的侧面描写,使读者读后仿佛身临其境,能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