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22-12-11 20:22许志威吴敏昊郭开华杨冬成高国全王淑珍
医学教育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我院基础

许志威 吴敏昊 郭开华 杨冬成 高国全 王淑珍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广州 510080)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有着百年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围绕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守正创新,我院已建成本-硕-博衔接博士后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打造“名医摇篮”“学术大师的摇篮”,高质量人才培养也不断助推学院专业和学科实力提升。

近3年临床医学专业和基础医学专业均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教育部最新的学科评估中,我校是同时有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全国6所高校之一。学院还获批教育部基础医学(陈心陶)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主要为配合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整合优质的教育及学科资源转化为教学科研资源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力。中山医学院已发展成为国家健康卫生事业重要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地,为实现世界一流医学院和拔尖人才培养的建设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家及学校旨在通过这些“计划”“项目”“基地”的建设实施,对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进行改革探索,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拔高。强基计划与拔尖基地是路径也是机制,一切要有利于医学院校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卓越基础医学人才,有利于国家大健康战略。

1 基础医学专业“强基计划”

1.1 强基计划实施的总体思路

基础医学是推进医学创新发展、确保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根据国家《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于2020获批成为教育部基础医学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以下简称“强基计划”)单位并启动首届基础医学专业强基计划招生培养工作。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具有强烈的专业兴趣,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高考成绩优异的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名,通过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以“立报国大志,做强国大事”为人生追求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1.2 强基计划实施的主要步骤

中山医学院“强基计划”的招生选拔机制参照学校统一要求进行,并从“选、培、评”3个关键环节深化调整:强基计划实行年度考核及动态进出机制,进入基地后的动态调整方案参考强基专业学生学习绩点及学生志愿综合考虑进行分流。每学年结束后根据学生课程成绩、科研训练表现等方面综合考核进行动态管理,本科阶段分流与考核淘汰的学生转入普通本科专业培养;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且学业成绩优秀的普通录取本科生可选拔补入强基计划。

1.3 强基计划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强基计划”坚持以“四个面向”为人才培养出发点,依托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雄厚的办学条件,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和人民生命健康需求,依托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个“双一流”学科及本科专业的支撑,打造基础医学(陈心陶)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培养未来能参与国际竞争,为服务国家生物安全战略和应对人类重大健康挑战培养创新性拔尖医学人才,引领医学创新发展,提升“中山医”医学教育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夯实基础医学在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石作用[1-2]。

2 以“基础医学(陈心陶)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为载体的综合教学改革

2.1 建立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的课程教学体系

我院基础医学强基计划学生,采用专属人才培养模式。从顶层设计上专门制定基础医学“强基计划”本科、硕士、博士有效衔接的培养方案。在课程上,设计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的课程体系,建设强基计划学生专属课程模块,打通了课程修读的知识体系,开设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前沿课程和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专业课程;坚持疾病导向、医教协同、科教融合,并在课程改革、师资队伍、质量控制等各方面不断优化[3-4],在秉承医科 “三基三严三早”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落实“四新(新理念、新课程、新方法、新途径)”要求,紧扣国家级基础医学专业培养高地的建设目标;要强化兴趣引导,通过“强基计划”提升生源质量,打造“心陶书院”浸熏育人,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和建设水平,培养有情怀的医学科学家。强基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模块由人文自然科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安全及医信交叉等六大类课程群组成。整体看强基计划专业学生教学计划中的学时、门次、课程属性、进程安排相比普通基础专业学时适量增加、门次增多、学习强度加大;课程体系上通过建立三大整合课程模块(人体形态学、人体功能学、病原生物学)强化了基础医学学科课程;在高年级时针对性增加了Python与医学数据分析、生态学与入侵生物学、核医学和辐射防护学、医学信息学、热带病与全球健康等课程,凸显了生物安全方向及目标,加强了生物工程、人工智能、医信学科方面的交叉;强基计划学生在修读完本科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可提前修读部分研究生课程,如动物实验技术、科研文献导读、医学英语写作;此外还通过开设分子医学前沿技术(一)与(二),要求基础专业学生设计综合性大实验,撰写毕业论文并依照学校统一要求及规范进行答辩及论文评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实验技能训练。课程思政建设是“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重要组成部分[5]。学院坚持课程思政全覆盖,十多门基础医学专业核心课程获评省级及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堂及一流课程。以宋尔卫院士和王庭槐教授等国家名师等领衔师资团队,通过“中山医学院心陶书院”的挂牌,贯彻践行学校“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理念,人才培养关键性、标志性、数字化成果不断产出涌现。

2.2 以学科优势促实验教学改革,助学生科研素质提升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学校学院坚持“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院学科群优势、拓展学术领域视野,开展科研性和实践性教学,实现学校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向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转移[6]。在新发展阶段,学院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充分发挥学院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战略,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临床问题为导向,着力提升以基础前沿研究为引领的学术群体落地落实,促进医学和工科、信息学科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行业引领作用。

在教学上试点小班化教学、学分制、书院制、国际化等培养机制。在科研上,设立强基计划本科生创新性开放实验项目及基金,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增大研究型学习项目和实践技能训练项目的比例,实现科研训练100%,强化学生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入学后配备基础拔尖导师,创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对强基班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和学术引领,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学校学院的各类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以及其他科研实验条件向强基计划学生开放;学院与英国卡迪夫大学生物科学学院还开展了“3+2”联合培养计划,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集结全球优质资源,深化与世界顶尖大学和科学中心的战略合作,打造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学生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交流,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动态及国家战略需求,钻研重大科研专项指南及关键技术难题,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提升了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为推动医学进步、“双一流”大学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7]。

2.3 教学评价综合改革

我院强基计划传承发扬了中大特色的实践教学“成长”体系(AGE):即基本专业能力、基本科研能力的双基积累(accumulating);层次化的教学设计、导师制的专业引导(guiding);搭建实践平台、实现创新飞跃的拔尖创新(establishing)。我院医科在“三基三严三早”传统[8]上形成了“三早四新五融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识拓展并早引入医学专业课程,开设新医科交叉课程、前沿课程,实施基础课程整合改革,强调知识逻辑性和前后贯通性,优化了课程时间,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以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实行了分流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通过早进实验室、早入团队受训,实现了在本科阶段就参与导师课题组并发表高质量的SCI论文,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可以硕博序贯培养。学院还鼓励并联合大湾区香港著名高校或国外著名高校进行双博士培养,学生毕业获中山大学和境(国)外双博士学位。改革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杜绝“拔苗助长”, 必须“深化教学供给侧改革,提高教学供给质量”[9]。我院将坚持长周期、过程性、科学性评价,完善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导师、学校、社会、行业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合理准确的评价指标;建立学生成长数据库,持续改进人才培养全流程,定期上报人才培养进展报告,开展全方位毕业生追踪,以评促建推动学科专业内涵式发展[10-11]。

3 人才培育成效

3.1 医学生参加重大比赛成绩突出

我院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在全国性大赛如全国大学生智能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大赛上成绩突出,学生先进典型不断涌现。 “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 旨在推进高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对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全面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和实验设计能力展示交流的一次盛会。中山医学院学生参加第一届至第七届 “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及首届中俄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设计大赛获奖”以来,一共获得49项国家级奖项,每一届都取得较好的成绩。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智能技术应用创新高峰论坛”大赛,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更好地推动智能技术发展,激发院校、企业参与人工智能发展和推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主观能动性。我院在最新的一届赛事中共有14支队伍参加,最终荣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被授予优秀组织奖。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加快培养和选拔基础医学及医信交叉领域高素质技能人才。

3.2 基础医学专业毕业生深造率高、社会评价反响良好

我院基础医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深受国内外高校好评。如2020届基础医学专业毕业生(2015级)共有24人,其中4人被国外著名高校录取,如耶鲁大学、麻省大学医学院、埃默里大学等国外名校;2021届基础专业毕业生(2016级)总共21人,19人读研,全班当年毕业深造率为91%,所读研机均为国内外顶尖医科院校,如哈佛医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我院2016级基础医学优秀本科生李星雨同学在毕业读研时被哈佛、耶鲁、牛津、剑桥、哥大等国外顶尖高校投来offer的光荣事迹被媒体报道转载。通过长期观测表明我院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深造率接近100%,除本校推免,大多被国内顶尖高校和机构录取,毕业生在接受单位读研读博受欢迎程度非常高,导师反馈评价学生基础好,科研训练扎实,动手能力强。清华大学医学院希望与我校未来建立长期合作,每年组织本专业学生暑期短期课程。

4 配套政策与创新机制

4.1 过硬的教学科研队伍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有一支过硬的教学科研队伍。近年来学院还通过引育并举,汇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学院人才队伍、教学科研团队由量变到质变的聚合效应初步显现。目前,学院形成了以宋尔卫院士为领军人物,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拔尖人才为学科带头人的新一代优秀团队和骨干队伍。同时,学院在病原生物学与热带病防治、干细胞生物学与组织再生、神经疾病基础与神经生物学、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基础、代谢性疾病病理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基础与免疫治疗以及肿瘤免疫等研究领域汇聚高端人才,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学术活力、学术实力与学术影响力的创新科研团队和医学教育团队。对标“三大建设”要求,争取在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大项目、成果奖励等方面取得新成果,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培育立于全球医学科技前沿、可承担国家使命的创新战略力量[12]。学院涌现出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研究成果,大幅提升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

4.2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建立保障机制是确保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基石

学院以“四项主要原则”和“四个明确”为指导,精心制定“十四五”规划,乘势而上建设和完善高水平拔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配套运行保障机制,确保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组织保障方面,学院成立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聘请王庭槐教授等国家名师担任顾问,由本科教学办协助落实基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考核评估等全过程;同时学校设立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专项经费用于资助如课程建设、专属讲座、专属交流活动、学生科研项目、会议费、基地建设以及拔尖培养学生专属讲座等各活动的开展,改善校园环境、条件、设施,进一步培育完善书院制内涵建设[13],设立基地班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相关实验室并配置相关仪器;此外,学校应对基地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尤其是涉及未来培养过程中动态调整出现的强基班和普通班的学籍转换、奖助金评定、转专业等问题需整体规划。

5 结 语

在新医科建设和国家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间学院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聚焦医科“双万计划”、基础医学 “强基计划”和一流拔尖基地建设等举措面临的主要问题,凝聚共识、开拓创新、群策群力,寻找进一步创新改革的思路和措施。我院基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始终要立德树人,以人才培养的有效开展及其质量的稳步提高为前提,不断调整优化学科及专业,并融合优质条件资源,更好地引导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实现追求真理、服务于国家人民大健康的社会责任,培养科学知识、才智出众的基础医学及相关交叉领域的专业人员,示范引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为社会现代化发展提供高深拔尖的知识及学术资源。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许志威:提出论点思路,细化研究内容及方案,进行实践,分析数据,撰写论文; 吴敏昊、郭开华:设计工作思路方案;杨冬成:收集数据;高国全、王淑珍:总体把关,修订及审订论文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我院基础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网络考试系统在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中应用探究
全国脚斗士精英赛在我院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