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弘焱 刘超 赵颂 田鹤
高等院校既是教学中心,也是科研中心,教学和科研是高等院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向。教学与科研也是高校教师的两大核心任务。科研是高等院校活力的源泉,是促进学科水平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地提升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1]。通过将科研活动融入医学教育的课堂中,利用科研优势来反哺教学,形成学科教育与科研能力的同步发展,从而提升医学教育质量[2]。这是当前社会以及行业发展的需求,更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可以充分满足当代医学生素质提升和能力培养的实际需求。
钱伟长教授曾经说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3]。”做科研不仅是实验操作的过程,更包括实验前期的准备,包括课题方向的确定、文献资料的获取、申报书的撰写、项目的申报,实验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及结果的分析,实验后期的结题报告与论文的撰写以及项目的结题,都需要不断获取本学科、本专业最新的研究方向、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以及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前沿知识的把握可以说是准确而且深入的,教师的创新理念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此科研实例融入教学内容中来,可有效拓宽医学生的学术视野,也能够使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可以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被介绍,从而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多元性,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学科的发展及其重要的地位。
培养国家建设和发展亟需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二合一的人才是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更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课题[5]。这不仅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理念,也顺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那么这个重任就落到高校教师的肩上。在本科生尤其是医学生的培养教育中,如果学分制要求的课程是医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从事创新科学研究的教师,将在科研工作过程中获取到的本学科前沿知识、成果融入教学中来,有效地弥补教材非时效性的缺陷,也可将成果编入更新教材中用以补充学科知识。在教学方式中可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可以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医学生自主查阅文献,参与相关科学研究,增加教与学的互动,这样的创新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更是对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良性培养,在讲授新知识点的时候培养医学生自学意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等[4,6]。
近年来本校也在积极组织和开办“卓越计划班”学生科技项目,以培养卓越医师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学校鼓励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吸收学生骨干,为其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在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医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学习能力,从而使其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家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等学校积极地鼓励大学生申报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加省市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项目,此类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促进高等院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人才培养的助力,更重要的是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深刻体会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全方位立体化地利用理论知识以及查阅到的文献资料,通过分析、归纳、整理以及总结等过程来确定项目研究核心内容,如何利用本学科相近学科的研究思维和手段进行科研设计以及实验来解决问题[7-8]。此外,教师在个人求知以及传授学问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严谨治学的态度,对待科研和学术问题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尽个人所能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这不仅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需要传递给医学生的求知态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也是医学生今后学习工作中都要始终坚持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医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因此,科研对于促进教学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添砖加瓦。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源在于创新,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引领社会发展[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培养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这就对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对于医学院校而言,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既要有高素质,又要具有科研思维的临床创新型人才。本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申报的同时,也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教师的科研实践,以实现科研促进教学,不断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加大医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数量,提高其质量,提升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一直以来受传统办学模式的束缚和影响,部分教师对教学和科研存在理念偏差,错误地认为医学院校的中心任务就是教学,科研对教学没有意义,甚至认为科研会影响教学以及医学生的学习状态。这种传统的认识导致医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没有兴趣,只是机械性记忆,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早在1809 年,德国教育家、思想家洪堡在柏林大学提出通过科学研究进行教学的思想和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原则,就明确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与提高,两者互相促进,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方法中受益。因此,充分利用科研资源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从根本上改变有偏差的思想观念和偏重理论教学的理念,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临床科研复合型创新人才是高校教学的目标[10]。
高等医学院校以及高校教师都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抛弃纯理论教学的陈旧观念,重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将科研有机地融入教学中去,包括科研思维、科研成果,强化案例教学,将科研工作中获取的学科前沿知识以及最新研究进展作为教学内容传递给医学生,不仅能够与时俱进,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增强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还可以开阔医学生的视野,不断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前沿知识的储备也能为医学生今后临床研究奠定基础[11]。这样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并将其加以模式化的固化,既丰富课堂,又提高教学质量,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能够让医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充分理解课程的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抓住学习知识点精华。课堂讲授中,将项目准备或实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或根据相关成果或研究进展的内容,通过问题的提出培养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让医学生自己发挥,给予其足够的空间自己查阅文献,明确想法的可行性,既能够让医学生充分掌握本节课内容,又能够接触前沿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促进理解,在提升医学生科研素养的同时,教师也能从中获取不同的思考角度,做到教学相长。教师通过亲身的科研经验,把知识讲活,避免“灌输”“充电”等传统教学模式面面俱到、照本宣科的弊端,利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激发医学生的无限潜能和创新学习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2]。医学生对这种授课模式的接受程度较高,对科研的理解与参与度明显提升。
本科生导师制的设立是让医学生尽早参与科研的较好方式,医学生大一入学后通过学校的整体安排分配教师作为医学生大学四年的指导教师,新生在入学后就可以根据意愿进入教师的课题组中参与科研工作[13]。在这个过程中,医学生能亲身体验到课堂以外的新世界,唤起其求知欲,激发其探索欲,明白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相辅相成,增加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鼓励医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省和学校的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和开放课题,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科研讲座,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科研项目的实施中可发现医学生存在的问题,了解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医学生如何学习,提升其创新性的想象力、判断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14]。除了以教师已有项目为基础,还可根据医学生的反馈,鼓励有兴趣的医学生自由选题,对于撰写项目申请书的医学生,初稿完成后,指导教师根据出现的问题,指导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完善项目申请书,从而参加大创项目的申报。通过课题选题、申请书的书写等申报环节训练,提高医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应用,培养了其创新能力[15]。
在医学院校的发展过程中,教学与科研是不分伯仲的,犹如天平的两端,缺一不可,两者既相互支撑,又相互促进。教学是医学院校科研的奠基石,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积累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而科研工作又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促进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完善单一的教学方法,是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良好途径。作为地方医学院校,应加强陈旧教学观念的转变,适应国家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大扶持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力度和政策的倾斜,深入推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按照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创建高素质创新型医药卫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