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域下大学生网络言论行为研究

2022-12-11 05:01:57
西部学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言论大学生

陈 晨

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向和内在追求。之前,我们一谈到自由,认为只是资产阶级内部的自由,且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人们的思想一直被专制的统治阶级束缚,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几乎没有什么自由可言,言论行为也有着种种限制。现今,我们是一个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地规定了公民在政治上拥有广泛的表达自由的权利。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入,中国人民实现了广泛而真实的自由。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人们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防微杜渐,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反对与其核心价值相悖的错误主张。

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内涵

发展是一种螺旋式上升,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马克思最初认为,自我意识是理性自由的表现形式,也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动力。后来,他又转而寻求实际生活中的自由,以科学的方式阐释了自由,从而确立了自由的真实含义。他早期的理想追求是关于人类的研究和社会的共同发展的实现,青年时期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曾提到“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因此就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现实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1],“没有一个人反对自由,如果有的话,最多也是反对别人的自由。可见,各种自由向来就是存在的,不过有时表现为特殊的特权,有时表现为普通的权利而已。”[1]马克思把自由从“人的本质”方面进行了阐释,并通过实践将其与现实社会相关联,阐释了它的真实含义。

自由有多种含义。霍布斯认为:“自由一词就其本意来说,指的是没有阻碍的状况。”[2]162人的自由“就是他在从事自己具有意志、欲望或意向想要做的事情上不受阻碍”[2]163。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自由”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自觉的、能动的状态。自由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和对必然的应用中所体现的自我意识、自我行动、自主的状态,它的特点是自觉性、自为性、自主性。第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对自由的实现有一定的限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在征服自然的前提下不断改造和完善自己的过程中获得自由的,自由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生产关系的属性和内涵构成了人走进社会生活后的中心活动平台。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受客观条件和人类认识水平的制约。第三,自由是社会的、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指出,尽管人类并非天生就有自由,但它也不是人类自身之外的无关的东西,它确实存在于人类社会劳动实践中,表现为一个长期不断追求和探索的过程。因此,自由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具有历史性的,它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产生,而且,它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现今网络言论行为生态环境中的现实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扩大到了多个层面,交流和沟通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网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延伸,它不仅消除了信息交流上存在的维度和时间的限制,同时,也使信息及时传递,避免了地域、行业和阶层之间的信息沟通壁垒。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实时性、免费性、多样性等特点迅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因而,网络上的言论在虚拟世界中的传播,其自由发展的空间要比现实生活中的言论大得多,也更难被约束。同时,网络言论作为一种表达个人观点、传递信息的一种实践方式,它的动力是自由,自由同样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人类交流的基本需求促使这种方式的产生。马克思认为,语言是一种实用而现实的工具,它不仅为他人存在,也为我们自己存在。与意识一样,语言基于与他人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网络言论行为的产生,从而对现实的言语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延伸到相关网络社会的空间,是一种以个体为中心,由个人意志产生的言语行为,是一种主客一体的实践活动。它的具体表现纷杂多样,其依存现实社会的基本条件是自由程度与现实性。

网络表达行为起源于主体自身和现实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也可以改变主体自身,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表达行为的空间,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相应的推动作用。比如微博,其是网络言论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一种通过共享、传播和获取用户关系信息,通过互相关注共享一些内容,特点是文章内容简短,但是信息实时的一款网络平台。微博发布信息速度很快,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很快。它作为“草根媒体”没有任何进入的门槛,大家都可以注册并发表自己的言论。与此同时,微博出现了微博扶贫、微博反腐等正效应。但是也出现了泛娱乐化倾向,容易产生大量谣言,阻碍微博的良性发展,容易使用户丧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

人具有普遍的共性和个人特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作为主体存在。人的本性是所有社会关系的集合,因此人的言语行为会带有社会属性。与此同时,人也是个体,具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每一个受到不同因素影响的个人,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行为具有其个人的特征。互联网上的言论行为是现实表达行为的一种延伸,它在信息交流上的障碍较少,即时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辐射范围大,因而在网上言论表达行为的自由程度也日益提升。然而,网络空间也出现了一些对自由的滥用,导致了网络言论失范行为的出现。这种行为,通常超出了自由的界限。随着自由被滥用,网络言论行为空间失去其原本的价值,甚至对现实社会的正常运行起到极大的负面作用,引发一种非自由。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3]人与社会必须要有坚定的价值观,不然大众传播容易让人变得越来越荒谬。网络言论行为是影响人类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我国实现高度民主化、法治化、信息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所提出的实现真正的自由的积极作用,让自由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大学生网络言论行为失范的现状与原因

大学生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渠道较为广泛,学生网站、微博等都是他们自由表达和传播观点的重要渠道。

(一)网络言论自由中主体行为失范

网络言论自由的主体是指那些享有和能够利用互联网表达自己意见的群体。而大学生是其中较为活跃的群体。使用互联网的个人素质良莠不齐,且在互联网的虚拟和隐蔽性的掩盖下,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为了表达自己的不忿情绪,从而导致网络言论行为的异化。这时,学生可能会一味地寻求情感上的共鸣,超出了对真实的追寻,从而对“真相”进行了重新界定。一是当事人的主体行为不规范。在某一具体的新闻事件中,通常具有较大的话语权的是当事人,他们言论的发表将会促进新闻和舆论的发展,甚至是推翻已有的认知。于是,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由于个人的表现欲望或者为了谋取私利,主体的行为便容易被扭曲,从而影响到人们对事情的真实面貌的理解。二是网民的情绪宣泄。为了迎合特殊群体,一些媒体和网络舆论的引领者,以消费事件为主题,把无限丰富的个人生活抽象化为一种符号,为人们的情感宣泄提供了途径。一个理性的社会,话语言论的交流对抗应该时常存在,然而,本该是交流与对话,却被一股不理智的情绪所淹没,随之而来的是群体内部间的抱团取暖和相互偏袒。三是大学生价值判断易失误。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相关媒体、网络意见领导者,还包括事件的当事人都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最先的内容生产者如果言论失范,少数大学生由于思想活跃但性情不稳且易被煽动,则他们传播参与的内容生产也容易建立在错误的认知上。作为传播参与中的一个节点,大学生因个人不同的价值理念、价值辨别能力会导致传播过程中增加不可控因素。

(二)后真相时代下的传播环境

“后真相”一词可以理解为情感及信念上的共鸣,比事情的真相更能够影响到社会大众。在后真相时代,欺骗他人被人们当作是一种趣味,一种自我。在“后真相”媒体环境的作用下,引起大众情绪的共鸣要远远大于对事实的发掘,人们对事实的看法是相对的,这也是一系列的反转新闻的社会动因。“后真相”实际上不是事实和真相的消失,人们把真相进行歪曲和争斗,有些媒体将客观的事实与公众的自我肯定造成偏差,从而造成了主观与现实真相的分离,来引起受众的关注。著名心理学家勒庞曾指出:“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4]在后真相境况下的传播环境中,不同公众在事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事件表达不同的观点,能渐进推动事实的不断呈现,甚至将其颠覆,这样,在一种动态的变化中就会产生真相,而公众对事实真相了解也会逐渐增加。

(三)新闻公众的情感与理性

在互联网社会的主体化过程中,新闻大众会被客观规律、准则左右并支配。学者开薪悦以“情感共鸣致使真相淹没”“情绪宣泄导致刻板成见”“合理怀疑倒逼事实浮现”“主动参与促成事件转向”四个过程表示公众情感和理性在反转新闻中的作用,并且提出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复杂性且人们对真相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使得新闻已经不单单是若干篇普通报道,而且是一个更复杂的公共话题,在多重话语的互动中不断被重新建构和衍生,核心事实可以不断被更新甚至颠覆,并且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5]。在情感与理性发生冲突时,社会利益、现实矛盾等矛盾会有所加剧,从而人们现实的情绪会以极端的言辞、恶意的对峙等方式表现出来。大学生作为网络言论自由发表的重要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异化”现象。无论是表现出理性思维被减弱,还是价值观歪曲,都是由于大学生丧失了主体意识。由于信息的随机性,匿名性、碎片性,将对现实社会中的主流价值观产生负面作用并导致个体价值的丧失。个体更注重感官层面的情绪宣泄,而情绪上的共鸣会使事情的真相被掩盖,所以很难辨别出事情的真相。当然,除了多种情绪的宣泄外,在信息多元化影响下,随着大众传媒素质的提高和人们逐渐找回的理性认知,新的信息不断被人们挖掘,真正的事实就会慢慢浮现。某种意义上来说,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大学生们意识水平也会有所提高。他们将不断发现世界的变化发展和个体的先入为主、固步自封之间的矛盾是网络失范行为发生的根源。大学生作为网络话题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自身会不断促进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持续对话与沟通,并不断推动相对合理的事实真相的出现。

四、防范大学生网络言论行为失范的策略

网络空间中既要提倡自由,也必须遵守秩序。社会共同体正常运转需要秩序。涂尔干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他生活在社会之中。”[6]当今社会,信息满天飞,网络评论也是气象万千,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里,我们在接受着网络的言论和思想的同时,也面对着网络言论的失范危机。一些言论自由的失范并非只有一个原因,它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所以,要从失范走向理性,更好地提升网络舆论的媒体素养,就必须有一套综合性的解决办法,来避免大学生网络言论失范行为出现。

(一)主流意识形态建构

从一定意义上说,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与主流思想价值的构建具有内在的逻辑。因此,建构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主流思想价值体系的建构,反过来又会对其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正在替代传统的媒介,任何人只要拥有媒介技术,就能在互联网上发表意见。因此,网络治理对于国家治理来说至关重要。政府需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与管理,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守住官方媒体的底线,以权威的声音为网民的网上评论提供真实的事实根据。学校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帮助他们在思想和个性上得到升华。针对不同的学生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

(二)网络思政教育引导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年轻群体,他们对新的东西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对网上的内容比较依赖。新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信息化社会,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对其进行网络思政教育引导,能够有效地引导大学生。高校校园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想要实现对网络言论自由的正确引导,离不开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性。同时指出,要加强对青年人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建立良好的价值观。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使其得到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全面的认知,从而使他们可以根据客观事实和结合主观形式合理地判断网络事件,能够充分认识到智能媒介对于人类的工具意义,能够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作出合理的理性判断,从而使网络技术在人类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得到真正发挥。

(三)健全网络人格的构建

在极度虚拟的网络空间与匿名的个人信息的遮蔽下,在各种杂乱的信息冲击下,在网上发表言论的大学生需要坚守住自己的个人道德底线,防止出现主体的行为失范。一方面,从对网络事件的评判和评价来看,大学生的网络人格是否健全;另一方面,网络人格的健全也是对主体行为合理反馈的表现。键盘并非“武器”,学生也不该是“键盘侠”,言论自由也应该受伦理和价值观的约束。面对互联网舆论,要合理运用科技成果,以事实为依据,对事情进行恰当的逻辑分析和价值判断,较为全面地理解信息,客观地厘清原因和后果,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观察和剖析真相,脱离舆论的旋涡,去评判事件的真相价值,而不是随波逐流,亦不是煽风点火。在价值理想思辨的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要保持自我,实现个人网络言论的理性表达,逐步认识到网络事件的异化、非法目的、消费主义等问题,防止在网络社会中的失范现象重演。

猜你喜欢
言论大学生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他们的言论
智族GQ(2019年12期)2019-01-07 09:08:57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