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塬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中那位穿戴盔甲的军官崔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与角色契合,温陈华专门为崔器制作了一身黑漆顺水鱼鳞甲,与普通军士穿的札甲区分开。
温陈华平头、皮肤黝黑、身量中等,不开口时紧皱眉头,像个临阵士兵,和崔器颇为神似。他在铸甲圈内有个名号——“中国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甲胄实际是指两件东西:甲指铠甲,胄指头盔。目前,全国能高度还原、制作古代甲胄的人少之又少,温陈华是其中之一。因为技艺高超,业内有人称他为“温神”。
2016年,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的造型指导宋韬找到温陈华,想定制一组全金属材质的实战甲胄。以往影视剧中的甲胄大多为非金属材质,成本低廉,与真正的铠甲相去甚远,宋韬希望还原真正的唐代铠甲,呈现当时特有的形制与属性。“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更是一次绝佳的机遇。”温陈华说。
《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发生在盛唐,处于我国古代铠甲制作工艺的鼎盛时期。《唐六典》中记载的“唐十三铠”或明或暗、或繁或简,处处不同、件件讲究。困难的是,没有现成的文物可参考,温陈华最后跑到山西平遥镇国寺。“寺里有两个护法天王,穿的就是典型的唐式铠甲,我们进行了复刻,之后剧组又按敦煌壁画的彩绘纹饰,对它进行了装饰。”
“减重”是横在温陈华眼前的另一道坎。史料记载的甲胄重量有70斤左右,温陈华起初真的做成70斤重,但演员们受不了,因此甲片材质要重新选择。后来军官铠甲的甲片采用了薄钢板。温陈华和团队耗时1年多,为剧组一共制作了40多套唐代甲胄,作为剧中旅贲军、龙武军的军官服装。每制作完一套,他和团队都会人工试穿,并进行格斗测试。“这既保证人体与甲胄的完美契合,还能保证它的实战功能。”温陈华认为防护功能是甲胄的灵魂,刀枪不入的实战感是对历史的尊重。
1974年出生的温陈华,一说起铠甲就滔滔不绝,平时严肃的脸笑起来,像个淘气的男孩子。
他坦言,传统铠甲制作属于小众文化,爱好者主要是年轻人,但他们的忠诚度很高。其中一些热爱国风、国潮的“Z世代”群体,对冷门爱好的接受度非常高,不少人身体力行,将“炼铠”作为自己的职业。
或许是因为在四川内燃机厂家属院长大,温陈华从小就有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梦。和许多男孩子一样,他爱看《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传》的连环画;上课时间开小差,给教科书上的人物顶盔冠甲;回到家把扑克牌、纸板打孔穿线,做成简易甲胄,和小伙伴玩得不亦乐乎……中专毕业后,温陈华在内燃机厂当了一名锅炉安装工,学习打铁、钣金等技术。这可以说为他日后制作铠甲打下了基础。
“凡是跟金属加工有关的技术,我都会留意。”温陈华说,“我也喜欢收集整理历史资料,觉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凭着一腔热爱,他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寺庙。每到一处,看到有甲胄造型的雕像就拍照留存,不能拍照的就将雕像上的铠甲一笔一画地临摹下来。日积月累,温陈华对相关史实、史籍文献如数家珍。
到了2008年,他觉得各方面准备得差不多了,“真的是按捺不住,特别想试一试,复原一套接近真實历史的铠甲”。当时的他在重庆开着一家电脑店,于是一边做生意一边制作铠甲。一次,他正埋头在店里摆弄材料,一位“顾客”上门,他头也不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连那人顺走了桌子上的手提包都毫无察觉。
“那几年的业余时间,我全部投入铠甲制作中了。”温陈华回忆起当时的艰难,“做铠甲是很烧钱的,一张钢板剪完后,做坏了就是废铁。”鳞形的甲片至关重要,从选材、剪裁再到锤揲、锻造、冷锻、热锻,温陈华前后经历过两三百次失败,一共剪了3000多片甲片,手经常磨出水泡。
家人不理解,觉得温陈华疯魔了,说他玩物丧志。温陈华却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这样坚持到2010年,一件兽面吞头亮银鱼鳞铠终于在他手上“复活”了。
温陈华制作的鱼鳞铠一问世,瞬间刺激了“甲圈”爱好者的神经,成为小圈子里的大新闻,有人随即豪掷8万元,将它收入囊中。这次成功的尝试,让他家里人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而温陈华也收获了实现梦想的成就感以及被肯定后的自信心。
与所有传统手工艺一样,制甲也讲究慢工出细活:设计打样、量体裁衣、皮革裁剪缝制、甲片切割锻造……不仅要历经多道工序,还涉及绘画、雕刻、漆器等多种技能。一套纯手工复原的甲胄,因为工期漫长、工艺繁杂,成本也相当高。
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温陈华开始探索铠甲量产之路。用商业化手段推广铠甲文化,是他认为正确的方向。“通过量产把成本降下来,让更多人接触到铠甲文化,是对它最有力的推广。参与的人越多,它就越难失传。”同时,他也积极在抖音、微博上解密铠甲工艺,吸引更多普通人“入圈”。温陈华也希望能在更多方面有进一步突破,比如,为甲胄找到新的使用场景,尝试与现代服饰、各种护具相结合,努力挖掘更多类型的受众,让铠甲文化进入大众视野。
在古代,铠甲制作工艺和一国之国运、国力息息相关,更和沙场上每一个保家卫国的“小人物”休戚与共。在温陈华看来,虽然铠甲在今天的功能变了,不再是战争中防御的工具,但仍然象征着英雄精神。“今天的我们,依然需要用它来表达立场、抒发情绪,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精神寄托。”
“炼铠”十几年,温陈华的内心变得自信而强大,他希望把这份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让甲胄文化跟随时代脉搏,承载更多意义。
(唐华中摘自《环球人物》2022年第4期,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