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青青 邓宏宝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推动中国制造业彻底摆脱过去“中低端”的标签,实现“中高端”的成功转型,让“中国制造”朝着“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方向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回归。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构建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要求坚持德技并修,培育工匠精神。党和政府对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引发了学术界和理论界的研究热潮。截至2022年6月18日,以“工匠精神”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检索,共计得到29532 篇相关研究文献,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国内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之热与成果之多。
基于“核心期刊”“CSSCI”期刊论文在国内社科领域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代表性,研究主要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获取研究数据。将“工匠精神”这一关键词输入到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截止到2022年6月18日,“核心期刊”“CSSCI”期刊中共收录了991 篇文献。为了确保选择的文献和本次研究主题之间有着比较高的关联度,按照相关度、被引系数及下载次数由高到低排序,将新闻报道、书评、会议记录等题材的信息剔除之后,最终共得到907 篇有效文献进行分析。
本次研究选择了CiteSpace 工具来展开分析,该工具是由美国德雷塞尔(Drexel)大学的陈朝美教授以Java 技术为基础开发的,在分析文献资料增长与分布的过程中普遍应用的一种信息可视化工具,其针对知识领域实施图谱分析,将知识体系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出来,并预测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幅增强了知识结构的可视化水平[1]。因其便捷性、准确性、可靠性等特点,国内外研究者在文献数据计量和分析中,日益重视该工具的应用。基于此,本文在研究中将整理好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 6.1. R2 中,提取了文献的发布时间、作者、机构以及出现的各种关键词,并通过对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文献展开分析,对工匠精神的十年研究历程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揭示其热点问题及其内在联系。
文献的数量、质量是判断学术界、理论界对于研究主题关注度水平的主要依据,本次研究中获取到的研究文献资料属于工匠精神研究高质量成果,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能够准确了解现阶段针对工匠精神的研究状况以及遇到的问题。以关键词在知网数据库中搜索,可以发现,在2013—2015年期间,有关工匠精神的高质量文献共计只有8 篇;而在2016年,快速增长到了149 篇;2017年,更是达到了217 篇,呈现出几何级增长的发展趋势;但在2018年以后,发文数量呈现了递减的趋势,具体分布如图1。由此可以发现,针对工匠精神的大规模研究是从2016年开始的,2017年的发文量达到了峰值,虽然近几年关于工匠精神的高质量文献发表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劳动力素质提升的需求,工匠精神研究必然会朝着更有深度、视角更新的趋势发展。
图1 2013—2022年工匠精神相关研究文献年度产量图
对上述907 条有效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分析,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了解工匠精神领域的研究现状。进入CiteSpace 界面,节点类型选择Institution,阈值默认,运行软件。共计得到218 个节点、43 条链接线、密度为0.0018 的研究机构聚类共现图谱。由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可知,节点分布基本上属于“星状”结构,“网状”结构分布较少,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机构呈现零散分布。整体上反映了工匠精神研究科研合作联系不够紧密、研究机构分散化、独立化的特征,预示着工匠精神研究在加强学术交流、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进步空间,如图2所示。
图2 工匠精神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由作者聚类共现图(图3)可知,在工匠精神研究领域发文数量较多且被引频次较高的有李群、张宏如、庄西真等学者,其相关研究成果的贡献与影响较大。研究者共现图谱的密度值为0.002,低于0.1 的正常水平,合作连线较为短促,节点分布基本上呈现的都是“星状”结构,“网状”结构分布较少,尚有许多作者零散分布,这种离散状态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图3 工匠精神研究作者聚类共现图谱
以工匠精神为关键词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中搜索,虽然得到的文献数量相对不多,但是依旧存在引用次数较多的文献,其中以肖群忠发表于2015年的《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最具代表性,截止到2022年6月23日,该文引用、下载次数分别达到了765 次、20085 次。李宏伟等学者于2015年发表的《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共被引663 次、下载17273 次。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分析,能够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在涵义,见表1。
表1 CSSCI 高被引文献及作者表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节点圆圈越大,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就越高,连接线是不同关键词共现关系的象征,连接线越粗,关系越密切。网络节点(N)数量共计407 个,连接线(E)共计836 条,网络密度(Density)为0.0101。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分析,“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且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性,是工匠精神研究的重点领域,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工匠精神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通过CiteSpace 工具提取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工匠精神的研究成果中,关键词的集中性比较突出。在907 篇文献资料中,“工匠精神”“核心素养”“职业教育”“精益求精”“劳动教育”“高职院校”等关键词的出现次数相对较高。其中,Modularity 代表的是聚类模块值,用Q表示,通常来说,Q值在0.3 以上代表聚类结构具有较强的显著性。Silhouette 代表的是聚类平均轮廓值,用S表示,通常来说,S的值超过0.5,那么就意味着聚类具有较强的合理性;S值超过了0.7,那么就意味着聚类具有较高的可信度[2]。就本聚类而言,Q值、S值分别为0.5027、0.9486,说明聚类分析结果的显著性、可靠性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具体如图5所示。
图5 工匠精神关键词聚类图谱
CiteSpace 的时间线图谱能够清晰地显示不同关键词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信息,外部年轮的大小与关键词的中心性之间为正相关的关系。关键词的密度体现了某一时间范围内的研究成果数量的多少,也代表着这一课题的研究热度。图6为2013—2022年期间工匠精神研究时间线图谱,通过对图6的分析,能够直观地看出这一主题的研究发展趋势,从时间发展看,研究演进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结合时间线图谱和相关研究梳理,大致将我国工匠精神的研究路径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3—2015年,此时的工匠精神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节点较少,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初步被研究者发现,并且可以看出图中部分节点与后续节点存在共现关系,说明这一阶段的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第二阶段为2016—2019年,是工匠精神研究的快速发展期,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数量大幅增多,并开始呈现多维度研究的趋势;第三阶段是2020年至今,该阶段是工匠精神研究的系统深入期,该阶段的发文量出现了一定幅度的降低,但是研究的内容更为系统、聚焦,研究方法、视角和研究领域也越来越丰富,研究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3]。
图6 工匠精神研究时间线图谱
利于CiteSpace 软件的突现性检测(Burst Detection)功能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工匠精神研究趋势变化,突现词指其运用频次在某一节点内突然上升或下降,通过分析突现词可反映特定时间段内的研究前沿及其随时间发展的历史演变情况,从而了解学者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本研究中,利用突现性检测对整理好的907 篇文献进行分析,将突现词的最小持续时间单位设置为0.5,筛选出了15 个突现关键词。
从时间维度观察,工匠精神研究紧跟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国制造”和“精益求精”作为最先出现的突现词,Strength 强度分别为1.98 和1.42。“中国制造”与当时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有关,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上明确指出,在未来发展阶段,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将发展质量摆在第一位,而不再单纯地“以GDP 论英雄”。邵安菊指出,重塑中国制造形象,使“中国制造”向“优质制造”升级,应重塑“工匠精神”,打造完美的企业文化[4]。至2016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后,“工匠精神”成为各行各业的热词,新闻出版行业也不例外。2018年,党中央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编辑要以工匠精神来要求自己,正确看待自身的工作,将打造精品作为自身的核心任务,将出版精品作为自身的职业目标。在2017—2018年期间,针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如何培育出契合时代发展的“大国工匠”这一课题上,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李克强总理在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强调要培育工匠精神;二是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攀升。通过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2017年末,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产教融合进入了2.0 时代,进而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5]。在2018—2019年期间,工匠精神研究中“新时代”成为该研究领域的突发词,这与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6]密切相关。
“劳动教育”“量表开发”“产业工人”“劳动观”“思政教育”这五个关键词自2020年开始突现,一直持续到2022年。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小中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构成中,劳动教育是重要的组成内容,需要以此为基础构建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劳动教育体系。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要依托于产业工人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培养真正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目标,推动我国朝着制造强国的方向前进。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该文件的出台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图7可以看出,“思政教育”从2020年突现至今,突现强度为1.66,这表明此段时间内探讨关于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增强工匠精神培育成效的研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图7 2013—2022年文献中关键词突现信息图谱(前15 位)
利用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准确找到该主题的研究重点。通过对工匠精神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核心素养”等关键词都处于聚类中心,向心性较强。利用CiteSpace 软件的系统运算,得出九个主要聚类,分别是“工匠精神”“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新时代”“核心素养”“精益求精”“劳动教育”“德国”“大学生”,分别用#0~#8 表示。
通过对聚类结果的梳理与分析,将不同聚类的序号、名称、节点数以及紧密程度整理出来。在九个聚类中,“工匠精神”的节点数量远超其他聚类,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相较于其他聚类也有着一定的领先,说明该领域研究集中体现着“工匠精神”的研究方向。另外,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可以看出,这些聚类又集中体现了围绕“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新时代”“核心素养”等关键词的理论内涵研究;围绕“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劳动教育”为关键词的路径培育实践研究;以及围绕“德国”“大学生”等关键词的领域对象研究三个方面,如表2所示。
表2 工匠精神关键词聚类一览表
工匠精神深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当前学者在充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工匠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客观实情,认为工匠精神是对劳动精神的延伸与发展[7]。主要运用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求实创新、敬业奉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以及对产品精雕细琢的追求等来描述工匠精神。其中,刘建军在其研究中指出,工匠精神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一种高度认同、敬业乐业的精神,专注专一、全情投入的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8]。张旭刚从外在表征和内在特质两方面剖析工匠精神的内涵,就外在表征而言,指的是工匠对于自身的技能、技艺、工作过程及产品品质的认可程度;就内在特质而言,指的是体工匠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待人生、对待社会等方面的态度与看法[9]。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来阐释工匠精神的内涵,如朱永跃等从传统性、现代性视角阐释工匠精神包括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持续专注的传统特征,以及勇于创新、团队协作的现代特征[10]。从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在灵魂,但在研究工匠精神内涵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精益求精”这一方面。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工匠精神的内涵发表了重要讲话,将其概括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11]。这是我国官方首次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概括。
随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目标的转变,对培育工匠精神的需求愈加紧迫,学者们对这一方面的研究热情也不断攀升,诸多学者开始从多主体协同培育、政策环境正向引导和以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等维度作为重要载体来研究工匠精神的培育。梅洪从高职教育出发,提出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要将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和教育教学制度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要积极打造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四个途径[12]。宋晶从适应“中国质造”强国战略、彰显职业院校的办学魅力并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出发,将工匠精神的价值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育过程中,构建出摒弃功利化和工具化倾向、引入现代学徒制、建构亲密师生关系三条培育路径[13]。李纯斌认为新时代高职教育必须把工匠精神作为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核要义,以劳动教育铸就工匠精神,由此提出了四条以劳动教育铸就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思想引领、整合资源、多措并举、突出重点[14]。曾青生等以江西省高职院校为例,探讨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机融合[15]。崔楠等依托两个百年目标,践行“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探讨了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并认为二者融合路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16]。通过课程思政来加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这不仅是提高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也是研究工匠精神的重要课程思政领域,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表2可以看出,除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之外,还涉及另外两个领域对象。一是国外工匠精神的发展历程对于我国的借鉴作用,特别是针对德国及日本工匠精神的借鉴研究。基于过往学术界有关工匠精神的研究成果,在国外工匠精神研究领域中,大部分学者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工匠精神的发端、传承以及当代价值、培养及其对于我国的启示。如周菲菲探讨了日本的工匠精神传承及其当代价值[17]。张宇等在其研究中针对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历程、内在意蕴以及培育研究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我国可借鉴的相关理念与举措,以此来推动我国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培育[18]。二是大学生领域,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大学生培养相结合,对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时代劳动者、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高远等指出高校应在大学生专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融入新时代工匠精神,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19]。
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发展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社会文化日益多元,社会矛盾愈加凸显,社会整体也随之发生了观念转变、利益转换、机制调整等变化,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行为习惯,亦或是价值取向,都出现了变化,基于此大背景之下,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方法等方面也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20]。因此,在传承弘扬工匠精神、注重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我国工匠精神研究也要从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进行相应的创新,契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构筑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范式和研究体系。
在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被寄予厚望,职业院校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主体,但不是唯一主体,培育工匠精神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不同研究主体之间要打破隔阂,提高合作力度,利用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弥补各自的劣势,构建一个覆盖面较广、立体性较强的研究领域的学术共同体。特别是企业,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企业是衡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把“尺子”,可以通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使得职业院校明晰自身的不足,并促使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来推动工匠精神培育;另一方面,企业在组织员工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学界已经出现了一些针对工匠精神研究的联盟和研究院等学术共同体。2016年,工匠联盟在北京饭店正式宣告成立,有近二十家社会团体和志同道合之士共同加盟。2018年3月,齐鲁工匠研究院成立,通过整合山东管理学院和国内外优势学科与研究资源,致力于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研究与弘扬。2019年,大汉国际工匠院倡议并联合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发起的“一带一路”工匠联盟正式在北京成立。2021年,上海市总工会、江苏省总工会、浙江省总工会、安徽省总工会共同宣告成立长三角工匠联盟。这些研究共同体始终将工匠精神的弘扬放在第一位,对提高工匠精神研究水平以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等各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同时也赋予了工匠精神新的内涵。因此,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首先要立足于时代的发展与区域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实情,进一步丰富工匠精神的研究内容,结合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最新兴热点开展工匠精神的研究。其次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有机衔接,实现工匠精神研究重心转向“发展实践”和“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出,实践既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来源,也是评估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在培育工匠精神过程中的积极探索,不仅有利于推动理论创新,还可以通过归纳与整理能够形成大规模推广的经验,对于其他领域、行业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此外,针对工匠精神研究不能只局限于他国理论的借鉴,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融合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深入全面对工匠精神进行学理阐释,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理论范式与话语体系,从而找到合适的培养路径。最后,要进一步提高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一体化培育机制的研究力度,大部分学者认为,培育工匠精神和培育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三者之间的关联密不可分,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对劳动精神的延伸升华[21]。在具体实践中,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是当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精神引领,劳动教育是三者一体化培育的重要载体,从当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将三者一体化培育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有必要加强三种精神一体化培育的研究。
研究方法是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方式,不同的研究方法各有利弊。在检索的有效文献中,约70%的文献都围绕着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培育困境等理论问题进行思辨研究,而工匠精神的培育既是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种实践问题,需要研究者们对思辨研究产生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中应用的实际效果进行检验,以此避免理论成果过于抽象化的弊端[22]。因此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人员既要合理使用思辨研究、实证分析等分析方法,还可以借助田野调查等质性研究分析来弥补量化分析的不足,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才能保证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边界愈发模糊,多领域跨学科研究将会是工匠精神研究的主流之一,工匠精神是一个涉及众多学科和领域的研究体系,研究者理应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跨界意识,融合各个学科,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开展系统性的研究[23]。此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新一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匠精神的未来研究将会出现更多跨学科、跨领域的结合,也会有更多的前沿技术方法交叉应用于工匠精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