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伟,刘 利
(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十四五”时期作为我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筑牢体育强国根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奋力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开局时期。2021年10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并印发了《“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作为“十四五”期间发展我国体育事业、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围绕着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远景目标,书写了契合现阶段国情的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为“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之路,指明了新方向、开拓了新思路、架构了新理念[1]。本研究基于对《规划》的文本分析,尝试从《规划》主要目标、阶段性任务与相关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学理化阐释,有助于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中我国特色体育强国建设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的时代主题;利于预见未来五年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趋势以及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蕴藏的机遇与面临的挑战。
展望“十四五”时期的体育事业发展,党中央领导集体谋划加快高质量体育强国建设战略的理论基础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后者则肇端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作为构筑中国特色体育强国战略思想体系的理论始源,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发展其思想精髓的同时,嵌入融合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价值精粹,凝练型铸了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根基。其中,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旨归。《规划》基本原则第二条明确论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了中国特色体育事业和体育强国建设实践进程中始终坚持“人民中心”不动摇,直观体现了“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承继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理论精髓和价值宗旨。
纵览新中国成立迄今,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的长程坐标系,“十四五”期间在全面面向现代化体育强国宏伟征程中,《规划》中有关体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的演进脉络清晰呈现。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明确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倡导“健康第一,学习第二”[2]的宗旨,奠定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理论根基。1992年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坚定围绕着“人民中心”准则不动摇[3]。江泽民、胡锦涛分别提出“三个代表”重要论述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体育事业承载国民健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深刻意涵和时代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传承创新历任领导集体和广大人民智慧,不断推进中国特色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持续加快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有序达成。
体育强国建设作为新时代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伟大事业的战略安排和重大部署之一,在民族复兴大业的全方位统领下开启了新篇章。展望“十四五”,为加快把体育建设成民族复兴的标志性事业,《规划》详细部署了“十四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征程的8 大目标、12 项主要任务,以及28项专栏保障措施(即28项重大工程)。通过对《规划》文本的详细分析,审视“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新使命,考量体育事业发展新目标,可以发现加快推进高质量体育强国建设步伐成为“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导向。因而,本研究基于《规划》的文本分析,聚焦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主题,秉持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围绕着《规划》中的8大目标,12项主要任务以及28项专栏保障措施,试图从以下几个维度对“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多维路径进行学理化阐释(图1)。
图1 “十四五”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多维协同示意图Figure 1 Diagram of speeding-up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in multi-dimensions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4]。体育本质指涉的对象始终以个体的人为中心,以人和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不懈追求。在谋划治国理政善治目标,部署体育领域未来发展愿景时,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置于中枢位置,并赋予新的价值意涵。党中央领导集体全方位覆盖的“人民中心”发展观在《规划》中有着深刻而具体的体现。例如,《规划》基本原则之二明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顶层政策的精准布局始终是实现人民健康、国民体质提升、健康中国战略、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稳步实现的制度保障。进入新时代,从2014年颁布的《46号文》到2015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5],从2016年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再到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颁布[6],一以贯之地将全民健身定位为国家战略来统筹部署。随着2021年10月《规划》的印发,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进“健康中国”,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具体路线、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通过系统梳理《规划》文本,文本中多次出现围绕着“人民”展开的重要表述(多达14次),直观体现了“十四五”时期国家治理实践向度聚焦人、人民、民生的体育“人本”需求为逻辑起点和引领风向,切实推进民生理念、国本思想的价值互涉,实践推动中国特色体育事业人本、邦本哲学取向的辩证统一,为中国特色体育强国建设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和坚定理论支撑。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7]国民健康水平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维度,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根柢。群众体育高效发展则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体育强国建成与否的关键指标。据《规划》文本显示,“十四五”时期有关全民健身将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体育各领域将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全民健身水平将达到新高度。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将从2020年的2.2平方米上升至2.6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从1.86名增加至2.16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从37.2%增长至38.5%。
随着《规划》的颁布与顶层治理的统筹部署,围绕着聚焦破解群众身边健身场地(专栏2: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工程、专栏3:社会足球场地建设工程)、社会组织(专栏5:运动项目推广普及工程)、草根赛事不足(专栏1:全国社区运动会品牌赛事活动打造工程)等难题,加快推动群众体育运动水平等级制度构建(专栏4: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评定工程),大力推进构建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宗旨的便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持续扩大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有效覆盖范围,切实保障国民体质水平的稳步提高成为“十四五”时期落实全民健身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抓手。
展望“十四五”时期,健康中国建设业已成为各级体育治理机构(由上至下)的普遍共识,追寻主动健康渐而内化为国民美好生活(从下到上)的常规诉求。科学构建以“人民健康”为核心的便民公共体育服务网络体系能够有效驱动大众健身文化场域的自发生成,推进国民自主锻炼公共空间场域的有效建构,切实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由粗放式、简单化的线性实践模式步入高效协同、全民参与的内涵式、立体化发展路径。
以身体活动为典型特征的体育运动作为人类文明演化迄今的社会现象实存和文化符码表征,具备跨文化、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殊功能。在现代文明社会,体育运动“拟战争”特征使精英运动员作为“身体国家化”的表征和“国家征用”的理性工具,在国际体育话语权利体系网格内被自觉抑或是不自觉地塑造成表征国家形象的代理人。随着新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深入,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成为国际社会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竞技体育作为全球普遍交往的民族象征和国家隐喻,在国内国际双重认同语境下具备凝聚民族自信、传扬民族精神、深化国家认同、彰显国际形象的特殊意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特色举国体制战略的统筹主导下,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屡创佳绩(图2)。生动呈现了中华运动健儿不断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精神风貌,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勇攀高峰、不断超越的竞技体育精神,巩固了全体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国家认同情感,稳固了竞技体育强国的全球地位。进入“十四五”时期,《规划》明确要求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持续扩展中国特色举国体制战略的核心价值内涵,在竞技体育领域实施强基固本工程(专栏6)、集体球类项目提升工程(专栏7)、“三大球”振兴工程(专栏8)以及职业体育发展工程(专栏9)。办好北京2022冬奥会(专栏18:冰雪运动补短板工程、19:冰雪运动跃升工程)、冬残奥会以及杭州亚运会。
图2 1984-2020年我国获得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统计Figure 2 Statistics of China’s world champions and Olympic champions from 1984 to 2020
“十四五”时期,中国特色体育事业应当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在全面开启强国建设新征程的伟大进程中科学调配有限资源,构建竞技体育发展新格局,持续巩固竞技优势。对内高效发挥了汇聚国民自信、固基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功用;对外在全球体育竞技交往的国际舞台上,全面呈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科技层面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治的道路自信和制度优势。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8]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大计,青少年体育优秀人才培养则是推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2020年8月31日《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印发(下文简称《意见》),明确了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健全人格的发展。为了进一步贯彻《意见》精神,充分发挥青年少体育工作部联席会议机制作用,《规划》明确设立重点建设工程(专栏10:体教融合建设工程以及专栏11: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
具体措施包括:(1)靶向体教融合:架构青少年体育优秀人才、体校改革、培育社会组织、赛事体系建设、骨干队伍建设的四梁八柱;(2)扩展融合空间:实现学校、体校以及社会的协同育人;(3)贯通融合通道:打通校园活动与竞技运动的融合通道,加快校园体育活动与竞技体育的有机融合;(4)推进深化改革,加强体教部门间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十四五”时期,通过体教深度融合,推动青少年体质全面提升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日趋完善。立足于“十三五”发展成果,厚植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体系构建和青少年竞技人才基础工程建设,对标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全面铺展“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战略,谋划布局“十五五”阶段发展目标,扎实稳健地推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有序建设。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9]体育产业的高速高效发展是国民美好生活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建成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特征。具备推动经济与体育领域结构性改革、释放消费市场潜力、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强化消费市场韧性的积极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图3),据《规划》以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产业总规模近29483亿元,增加值达11248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0.9%和11.6%;国民生产总值的占比从2006年的0.46%(928.89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1%(11248亿元)[10]。进入“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驱动。《规划》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协同发力,通过全方位打造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专栏12:竞赛表演产业升级工程)、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专栏13:户外运动产业培育工程)、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深挖体育消费潜力、不断加强市场监管(专栏14:体育项目标准化建设工程),持续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多元化健康生活新需求,助力“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图3 2006-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增长趋势图Figure 3 Growth trend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from 2006 to 2019
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四个自信”的核心构成之一,既是对全球文化再生产进程中的重吸纳和新反思,又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再传承和新提炼,更是对民族伟大振兴的中国自信和国际声明。体育文化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根和魂,也是引领体育事业发展的内生原动力和精神源动能,其特有的共情力、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使其成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时期围绕着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核心理念的“一带一路”战略成为全球最具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广受赞誉的全球公共产品。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65个“一带一路”国家中53个国家建立137个孔子学院和130个孔子课堂(截至2018年9月)[11]。进入“十四五”时期,《规划》明确指出,依托“一带一路”“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全球体育事务交流合作机制平台,持续扩大中华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途径(专栏16:体育文化创作精品工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专栏17: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工程),充分展现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亲和力、包容性和开拓性,增进国际体育文化的交流互鉴的同时利于消解文明冲突和弥合文化差异,为和谐世界、繁荣人类社会交往交流交融贡献中国方案和智慧。
“体育是联结世界的纽带和桥梁。”[12]作为国际社会民族国家交流、文化民心交融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特殊功用,日益成为新全球化视域下增强国家交往、增进国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搁置坚冰的“乒乓外交”到全面立体的“奥运外交”,体育外交作为我国与国际社会人文交往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补充,在不断发展演变的对外交流动态历程中迈入了新格局。
进入“十四五”时期,积极提升体育对外交流层次和水平,不断扩大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成为我国体育领域对外交往的新要求。《规划》的具体要求理应在“十四五”时期的对外体育交往过程中有机转化为:(1)亲仁善邻、守望相助的外交理念;(2)亲诚惠容、成己达人的外交风范;(3)义利相兼、弘义融利的外交立场;(4)友好共进、互鉴共建、相通共赢的外交愿景[13]。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合作组织(专栏16、专栏17)以及2022北京冬奥会(专栏18、专栏19)、2022杭州亚运会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平台深化体育对外交流。通过务实高效的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外交实践,在国际外交舞台持续扩大中国体育事业的国际朋友圈,不断增强当代中国体育事业的全球影响力,充分展示了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坚实足迹和伟大成就。书写生成了新时代中国气度、中国精彩的体育外交实践的全球话语体系[14]。加快构建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彻底使我国体育外交实践由国际话语体系被动化、边缘化的境遇逐步向主体化、中心化转变。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15]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离不开科技力量的强大支撑。体育学自1996年7月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来,涌现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所取得突破性成绩激励鞭策了一代代体育领域研究者不断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入21世纪,体育科技研发的投入屡创新高(表1)。“十三五”时期,体育学领域研究成果为我国体育事业提供了教育科研与决策咨询的宏观导向,成为了新时代体育领域改革发展和重大决策的高端智库[16]。
表1 “九五”至“十三五”时期体育学国家社科立项数量统计Table 1 Statistics of sports Social science project funded by China’s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from the 9th Five-Year Plan to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s
面向“十四五”时期,体育领域的科研投入和创新步伐成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动力。为显著提高全民体育科学素养,高效精准地向决策部门提供体育决策咨询服务,加快实现体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围绕着加强体育科教、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精准施策:(1)探索全民体育科普新模式,启动国家体育科普基地建设(专栏20:体育科普工程);(2)加快推进体育高端智库建设步伐(专栏21:体育高端智库建设工程);(3)赋能数字体育,构建体育大数据框架体系,推动智能体育、智慧体育的快速发展(专栏22:数字体育建设工程)。为“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和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步伐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17]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完善的治理体系是全球范围国家机器良性运行的前提保障。在深化改革持续深入背景下,我国体育事业领域的生态秩序旧貌换新颜,虽然体育领域的改革仍有不足。概而言之,现阶段我国体育治理体系的“越位”“缺位”现象振衰起敝,行业不正之风得以扭转。随着《体育法》的不断完善和《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加之《规划》的印发,体育领域的深化改革进入了快车道。全面进入改革深水区的体育治理贯彻了攻坚克难的新时代治理思想和改革理念,确保了现阶段体育事业的良性运行和体育强国建设战略的稳步推进。
在全面进入“十四五”时期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党中央领导集体改革思想外化为《规划》中涉及体育领域深化改革的具体方案措施:(1)通过重点建设工程专栏23:《体育法》普法工程和专栏24:体育执法队伍建设工程,谋划了“十四五”时期体育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当代体育事业改革的指向性和必然性;(2)为推进“十四五”时期体育领域的深度改革、转型治理、创新治理提供了目标导向(专栏25:体育领域规范化建设工程);(3)开启了体育领域治理科学化、常态化的新氛围,开创了体育事业深化改革“于危机中育新机”的治理新格局(专栏26:体育领域安全监管工程),进一步优化了加快营建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善治良治基础和社会生态环境。
除却上述《规划》中明确的围绕着“人民中心”徐徐展开的8大目标之外,《规划》文本中5次提及“十四五”期间体育事业领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与战略(表2),进一步规范升格“十四五”时期体育领域内的育人要求。强调通过体育实践过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的融入与引导,有效实现体育领域“立德树人”目标,进一步提升体育的“教化功能”,进而通过正向引导养正“家国情怀”。
表2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Table 2 Key elements on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in the text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sports development
首先,《规划》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1)强调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体育文化内涵,推动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2)大力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助力构建共有的精神家园;(3)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增强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4)坚持依法治体,推进反兴奋剂斗争,加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积极传播体育正能量(专栏15:体育网络正能量建设工程)。
其次,通过《规划》重点工程建设,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体育领域着力于巩固欠发达地区体育扶贫成果,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专栏27)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专栏28);(2)推动体育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加强西部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3)一如既往地支持特殊类型地区的体育发展,加快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特殊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大对口支援西藏、新疆体育工作的力度。
透过《规划》文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包括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层面的准则、取向和目标在《规划》中均有体现,在澄明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十四五”期间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具体实践树立了明确的价值导向。
展望“十四五”时期,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作为12个强国建设战略部署指标体系不可或缺的子目标之一,在中国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全方位统领下开启了新篇章。本研究通过分析《规划》政策文本内容,认为:(1)身处全面开启“十四五”的全新发展期,在《规划》全面引领下,全体中国体育人应当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和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砥砺前行的步伐,秉承“人本”思想理念内核,围绕着聚焦群众体育(社会维度)、保持竞技优势(认同维度)、推进体教融合(融合维度)、繁荣体育产业(经济维度)、传播体育文化(文化维度)、凸显体育外交(政治维度)、加强体育科研(科技维度)、深化体育改革(治理维度)以及养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维度)等维度渐次有序展开“十四五”时期体育强国建设的具体实践。(2)在《规划》的统筹部署下,“十四五”期间积极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有机转化为国家层面的国民健康力、经济生产力、社会凝聚力、制度吸引力、治理创新力、政治影响力、科教支撑力、文化传播力和价值引领力;为切实实现2035年建成现代化体育强国,进一步推动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厚植“十四五”的阶段基础。(3)通过贯彻落实《规划》精神,充分发挥“十四五”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在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国梦想新征途的伟大事业进程中的重大作用,为有力有序推进“十四五”时期的民生幸福、社会繁荣、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全方位协调发展提供体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