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意象·共通意趣·共情意境
——《国乐大典第四季》对中华文化综艺节目的创新探索

2022-12-10 10:54刘雨丝刘帅军
视听 2022年12期
关键词:国乐共情中华文化

刘雨丝 刘帅军

近年来,包含戏剧戏曲、古典诗词、民歌民乐、民间技艺形态在内的一系列国潮综艺呈现井喷之势。如何在电视领域延续当代年轻群体为传统文化消费的热情,如何通过融入时代精神、革新制作技术等内在功夫把国潮作为掌握传统文化的密码、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契机,成为新的课题。中国经典音乐竞演节目《国乐大典》经过四季的锻造打磨,对中华文化节目的制作模式创新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古代民间乐歌和士大夫诗作是国乐的重要来源,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声乐学者就认为,作品的意象和意境都蕴涵着诗人内心的情意,这些情意通常融合在具体的事物当中,通过具体的物象呈现出意象,两者相交融,呈现出物象和意象的和谐统一,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①笔者借鉴了古典诗词文学中意象、意境的概念,引申出电视领域的意象是指节目主题下所包含的具体的物象和元素,意趣则是指电视节目中具有艺术创造性的特色和趣味,意境是由电视场景营造出来并且能够使受众带入情感共鸣的氛围。意象主要是讲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是讲审美的深度,意趣是审美意象升华至意境的重要渠道,即通过一系列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把受众的心灵时空从现实带入节目所营造的独特艺术境界中。本文以《国乐大典第四季》的电视艺术创新实践为例,从意象、意趣、意境三个方面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一是节目如何具体呈现出“大典”所蕴含的宏大主题;二是通过哪些创新玩法,让国乐变得十分“酷”,让年轻人接受喜欢;三是节目如何营造出整体格调不断向上的美学氛围。

一、共生意象展现中华文化的大气磅礴、兼收并蓄

《国乐大典》节目聚焦于一个包罗多元和谐文化意象的主题——国乐。确保这个项目能够成功并不断推出续作,最为重要的因素是节目组挖掘到了国乐这个源源不断、博大精深、意象丰富的文化“富矿”。节目涵盖了民间艺人、学院派、新生代、原生态等多个流派,从北方游牧民族的豪放到江南烟雨女子的婉约,从藏戏文化的浓墨重彩到街头文化与二胡的硬核碰撞,从极具赛博空间感的《狼图腾》到展现体育健儿热血激情的《双奥之光》,通过多元风格展现国乐之美。国乐本身就包含了声调、器乐、演奏等元素,再加上中华文化丰富多样的符号,以及摇滚、说唱、电音等流行音乐形式,《国乐大典》舞台成为各种文化元素精美排列组合的“盲盒”,让观众在惊喜中感叹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国乐大典》的观众发表了多种音乐评价与节目讨论,在互联网平台引发了“音乐舆情”。可见,《国乐大典》是难得一见的国乐综艺,激发了大众对民族文化的骄傲和自豪。国乐在技术、审美、传承推广、融合创新各个方面不断发展,但相关的节目制作还需要考虑电子音乐是否存在使用过多而导致喧宾夺主的问题,竞演PK的表演方式是否过于喧闹而破坏了欣赏的美感,藏腔、呼麦、吟唱等人声算不算一种器乐等。正是在“音乐舆情”的赞誉、争议与节目的互动中,节目组、国乐合伙人、乐手、观众一起推动了国乐的发展。节目中设置的“国乐合伙人”不再是以导师身份出现,而是作为音乐伙伴与乐手们相互学习,共同演绎中国民族乐器的音乐语言。国乐合伙人在鼓励乐手创新的同时,审美标准方面也强调新颖的表达手法,需要凸显古典乐器魅力和彰显中华经典文化的主题,避免电音伴奏、背景音乐遮盖掉民乐本身的味道,确保经过筛选留下来的曲目是最好的。乐手们在近乎白热化的竞演压力之下求变、求新,又要保持传统文化本原的特色,更要让观众体会到民乐艺人在寻求创新中坚守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用心。

《国乐大典》以“引领国风,当潮不让”为目标,以音乐为媒介,系统性地表现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鉴关系与发展脉络。从第一季起,《国乐大典》便开始对国乐现代化、年轻化的呈现方式进行摸索改进,《国乐大典第四季》更是实现了多元文化符号和音乐元素达成一派和谐共生的艺术境界,展现了文化的对话,证明了中国古典音乐是走向世界的民乐。

二、共通意趣推动国乐潮流化、大众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②以中华美学精神为根基和动力,呈现符合当代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特色和趣味,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综艺节目突破小众瓶颈进而实现潮流化、大众化的可能性。有学者指出,只有在传播主体能够对他者“感同身受”和“换位思考”,用同理之心从他者角度来认识和理解问题时,才会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③传达传统文化的共通意趣,即把传播者要想呈现的和接受者所需要的结合起来,最大化地发掘出中华文化的特色和趣味,是突破“次元壁”成功“出圈”乃至走向世界的主要手段。通过研究《国乐大典第四季》的传播规律,归纳出以下三个呈现共通意趣的逻辑。

(一)引领国风

国潮文化赋予了中华文化是一种时尚潮流的新意义价值,为传统文化符号增添了新颖性和高档感。《国乐大典第四季》通过坚持原创、富有综艺感的科普、采用新视觉技术等手段,争取给观众新奇、立体、有趣的审美体验,让国乐真正走进年轻人的文化生活。国乐合伙人、选手和嘉宾通过捧逗搭档等形式现场讲解中西乐器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发展,演示了古典乐器的更多花式玩法,于嬉笑互怼中化解了国乐的曲高和寡,让更多人关注、认识、喜欢国乐,提升观众的中国音乐素养。《国乐大典第四季》的视觉团队结合AR虚拟技术,通过高科技打造对垒舞台“国乐之城”,实现契合每期主题、每首曲目风格的宏大虚拟场景,让音画充分体现现场感,给予观众360度沉浸式的视听体验。

(二)还原底色

《国乐大典》的真实性特色体现在了求真的制作理念、善用怀旧感、打造亚文化圈子、实景还原乐手创作现场等。节目并非一味迎合年轻观众,第四季的镜头相比前三季更加聚焦在国乐的表演和讨论上,通过发掘国乐本原的味道来构建节目的艺术趣味。正如二胡演奏家马晓辉在《国乐大典第四季》总决赛的盛典现场表示:“其实不是我们的年轻人不懂得国乐,也许是因为他们没有渠道,等他们接近了,他们就有选择的权利。也不要低估年轻人的审美,他们的审美观是非常棒的。”节目有很多身着汉服的现场观众,可以感受到他们是真心享受传统音乐文化的。这些重度“国乐迷”也赋予了场外观众更多的参与感。

(三)跨界融合

中华民族向来善于吸收融合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在相互碰撞中形成了多元又统一的中华文化,而今放眼全球,国乐的目标应该是走向世界,将世界融入国乐,打造出更多像HAYA乐团这样坚持做世界音乐的乐人(乐队)。国乐需要通过总结自身发展规律,在融合中不断创新。《国乐大典第四季》是新时代语境下打造世界级国乐的积极探索,例如以“古筝+口技”方式呈现的《克罗地亚狂想曲》、融入街头说唱文化的二胡表演《杂烧》、添加爵士风味的陕北民歌《兰花花》等节目,让观众看到了国乐的更多可能。《国乐大典第四季》中的很多作品展现了当代一种新的配器法。怎样去理解中国民族乐器的声音、这个音色怎么样去组合它、怎么样组合这些声音能真正地表现出国乐的传统和新声,正是这种融合的新思路,重新从我们的传统里找到一种新的创作源泉和创作力量。④

三、共情意境带动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有学者基于传播心理学提出“共情传播”的概念,认为“万物皆可共情、人类普遍共情,共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⑤共生、共通和共情有着紧密的关系,同一中华文化脉络的共生意象存在着内在的和谐统一,同时具备普遍意义上的审美价值。而站在接受者的视角来认识、理解事物时形成的“共通的意义空间”,提供了跨越年龄、圈层、国界等文化隔阂进行传播交流的渠道,为进一步缔造意义和价值、带动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创造了条件。《国乐大典》证明了国乐并不缺乏雄浑宽广的气质与豪迈,并着意发掘出国乐欢快、轻松的成分,把节目的气场做成上扬、积极的,能够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引发情感共鸣。跨界成风的当下,《国乐大典第四季》在曲风更加多样的前提下,保持音乐整体风格的统一、连贯、和谐,试图把燃爆的“闹”与优雅的“静”调整到合理的比例,原汁原味地呈现出国乐的味道,多层次地表现出国乐的意境,把观众的心理时空带到国乐营造的场景中,激活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艺术想象,进而从理解创作者的情感共鸣升华到对当今时代的价值共鸣。

民间生活中经典的物象、意象和普遍的情感追求是超越时空界限的。根植于民间是文艺引发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保证,也是文化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动力。西方流行音乐与近现代古典音乐渊源深厚,例如西方古典音乐大师巴赫、肖邦分别对摇滚乐、爵士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西方流行音乐的发展始终与民间生活密不可分。新国乐的发展同样需要广大青年乐手创作抒发生活感悟的原创音乐,需要收集民间歌谣曲艺,创造出新的风格,通过推广传统乐器来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国乐大典第四季》延续了第三季聚焦乐手个体成长的制作理念,刻画了当今青年乐手的群像,塑造了一众为了音乐梦想而迎接挑战的人物形象,注重通过乐手每次细微的进步来传递复杂的情感。节目坚持用中国民间音乐语汇、语境表达音乐,通过民间审美意蕴的生动化、生活化、故事化来引导受众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影响观众接受和传播国乐,积极构建融媒时代国乐文化传播的产业链。

乐团曲目在微观上的探索创新需多样多变,同时编曲、歌词在整体上的审美感觉要统一。例如《国乐大典第四季》的冠军闻道者乐团将中国诗词的意境之美表现得非常到位,其演绎的《乐者礼记》带我们领略音乐中的诗书人文。《闻道者》致敬了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天问》和《星宿海》,揭示了黄河源头的神秘与浪漫。第四季“巅峰之夜”上,闻道者乐团表演的《鸿音》复活了敦煌壁画,吹拉弹打唱跳六种元素迸发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唱响了盛世之音,全方位展示出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又如萨顶顶组的“金声玉振战队”演绎的《误红妆》突破了女子思念出征丈夫的小家情怀,达到了“身已许国再难许卿”的高度。节目制作团队为《误红妆》原创了双琵琶配合对奏的编曲,生动再现了诗词“对写”手法的张力。其歌词是上战场的丈夫的视角,表演却是在家守候女子的视角,借助歌者与乐手的互动,同时把两个人的情感调动出来。表演的中间段,歌者若隐若现的鼓点使音乐意境显得更加悲壮,创造出“莫道红颜女儿娇”这一富有时代色彩的艺术境界。

节目组的日常运营和对节目节奏的把控同样是营造艺术氛围的重要因素。见证前三季节目的跨界音乐家吴彤担纲国乐召集人。总体上来说,《国乐大典第四季》国乐合伙人的视野更加国际化,背景更加年轻化,包括凭借民族风情的大气表演跻身世界乐坛的音乐制作人萨顶顶、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首席打击乐演奏家王佳男、世界音乐领军乐团HAYA乐团、专注于赛博朋克美学的电音达人朱婧汐。正是国乐合伙人通过对节目节奏的把控,合理调整竞技与炫技的比例,平衡了玩音乐的趣味性、国乐欣赏的艺术性与激烈比拼的竞技性之间的关系。节目组用精心制作和用心推广的诚意打动观众,线上在各大网络平台推广节目、参与互动,线下及时根据观众的吐槽和反馈进行细节上的改进微调,与观众形成了更多维度的信息交流。节目微博超话、豆瓣评分等为观众提供了编织音乐兴趣的社交网络,成功带动了“国乐迷”的核心圈层对《国乐大典》的推介。

四、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声乐理论对中华音乐文化节目的研究和实践具备指导意义。本文关照了意象、意境两者的关系,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审美意趣是保证意象升华到意境的重要桥梁,理顺了共生意象、共通意趣、共情意境的内在关联,是对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理论的新探索,肯定了《国乐大典》的融合创新对于打造符合当代审美价值取向的中华文化综艺节目的重要价值,总结出《国乐大典》对于中华文化综艺的创新路径探索而取得的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在根植中国古典民乐的基础上,融合新的节奏、新的元素进行创新创作是发展国乐的一条正确出路。《国乐大典》契合“大典”的定位,彰显了宏大主题的艺术化叙事,呈现出国乐的庄重之美、大气之姿,又通过一系列电视制作手法保证了娱乐综艺效果,推动了国乐的融合创新。《国乐大典第四季》的成功,符合集中优势资源,实现以点带面式创新突破的成功经验,符合共生、共通与共情存在着紧密内在关联的传播规律,符合始于颜值(共生意象)、陷于才华(共通意趣)、忠于价值(共情意境)的产品逻辑。

注释:

①梁金凤,梁金玉,周婧.论古典诗词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分析研究——意象与意境分析[J].作家天地,2022(05):161.

②习近平: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EB/OL].新华网,2021-12-14.http://www.news.cn/politics/2021-12/14/c_11281 63646.htm.

③张勇锋.共情:民心相通的传播机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19(003).

④悬灯.《国乐大典4》:开拓国乐的想象,更畅想文化的自信[EB/OL].2022-01-10.https://mp.weixin.qq.com/s/3FTh0f-mQk6evks0DFjNOQ.

⑤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05):62.

猜你喜欢
国乐共情中华文化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乐改进社”的历史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