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鸿,李华东,薛 琨
(1.山东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推拿科,山东 济南 250011)
肠梗阻为消化系统常见病症,临床可根据梗阻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完全性肠梗阻和不完全性肠梗阻两类[1]。不完全性肠梗阻以排便排气减少甚至停止排便排气、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不能饮食为主要临床表现。腹部X线检查对本病具有重要诊断意义,可见明显肠道梗阻征象、扩张积气和气液平面。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内科常规治疗多以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及抗感染等相关治疗为主,见效慢且症状易反复。结合临床应用发现,浮针应用于此类病例疗效明显且取效较快,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于本院普外科及推拿科就诊的46例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30岁~62岁,平均(48.3±9.55)岁。对照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32岁~65岁,平均(48.61±10.52)岁。两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分册》[2]中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评定。①临床症状: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大便减少或困难。②体征:腹部视诊可见肠型、蠕动波;腹部触诊有压痛或触及包块;腹部叩诊可呈鼓音;腹部听诊提示肠鸣音活跃或减弱、消失。③影像学诊断:腹部立位平片或腹部CT可见肠胀气或气液平面。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65岁,独立行为能力者;③患者知情同意并且能坚持配合治疗;④无合并其他系统严重原发病。
①伴有严重脏器、血液、免疫及精神心理疾病患者;②存在腹部器质性病变如肿瘤等;③伴严重并发症需要手术患者。
予浮针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确定患肌,嘱患者平躺,放松腹部局部肌肉,医者以指腹触摸腹部肌肉并仔细体会指下感觉,在腹直肌和腹内斜肌、腰大肌上触及局限性紧硬、条索或结节状点,且伴有明显的压痛,将这些点作为进针点。②选择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浮针,产品规格:中号。进针部位常规碘附消毒,将一次性浮针固定于进针器卡槽,医者以左手夹持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进针器轻压皮肤,使针尖与皮肤呈15°~25° 快速进针,针尖进入皮下后去掉进针器,右手握住针柄将针体缓慢推进皮下,针体完全进入皮下后以拇指为支点进行左右扫散,配合3次抬腿、鼓腹等再灌注活动,每次再灌注活动结束后配合扫散,每次扫散持续2 min。结束治疗时拔去针芯,用碘附消毒,用胶布固定软套管,留管24 h后拔去软套管。隔日1次,3次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其症状改善程度。
予普通针刺治疗,具体取穴及针刺操作参照高树中、杨骏主编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3]中“腹痛”的针刺方案,治以通腑调气,理气止痛。具体如下:主穴取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临床根据情况予以辨证加减:寒邪内阻配伍神阙;肝郁气滞配伍期门、太冲;中虚脏寒配伍脾俞、神阙;瘀血内停配伍阿是穴和膈俞。
观察患者每次治疗前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症状的变化情况。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判定。显效:腹痛消失,腹胀减轻,恢复排便排气,无恶心呕吐;有效:腹痛、腹胀减轻,有排便排气,无恶心呕吐;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1.30 %,高于对照组的73.9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例(%)
黄×,男,52岁,于2020年8月5日就诊。主诉:结肠癌根治术后1 a,腹痛腹胀10 d余。病史:患者2019年2月因腹痛腹胀4个月余,加重半个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病房。行电子肠镜检查,结果示:结肠癌?(性质待病理),并进行病理活检,结果示:(降结肠)低分化癌,考虑黏液腺癌。2019年3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辅助下左半结肠切除术,病理活检结果为:结肠黏液腺癌,溃疡型,S:2 cm×2 cm,癌组织浸透肌层达外膜,上、下切缘、另送切缘未查到癌;肠系膜淋巴结查到转移癌(4/4枚)。2020年7月17日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住院期间腹痛腹胀加重,行全腹增强CT示: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处见环形高密度吻合样线影,周围肠管管壁增厚、毛糙,相应肠腔显影欠清晰,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部分肠管扩张并见液体密度影及气液平面。食管胃内可见管样影。腹盆腔内见多发小结节状、段条状高密度影;大网膜结构紊乱,可见结节样增厚。考虑不完全性肠梗阻。予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抗感染、静脉补液等相关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2020年8月5日患者腹痛腹胀症状进一步加重,故邀推拿科会诊。刻下症:持续腹痛腹胀,排便困难,伴恶心、呕吐,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有少量排气,纳差,小便可,眠可。舌淡,苔白,脉弦涩。体征:腹部尚平坦,无腹壁静脉显露,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腹部压痛、反跳痛,腹部叩诊呈鼓音,肠鸣音减弱,移动性浊音(-),无过水声。西医诊断:1.不完全性肠梗阻,2.结肠癌根治术后;中医诊断:肠结,气滞血瘀证。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患者第1次治疗结束后,腹部胀痛明显减轻,疗效持续至凌晨2点左右,患者尝试进食后再次出现腹部疼痛。第2次治疗仍取原先进针点,患者腹痛减轻但仍未排便,疼痛程度减轻且持续时间维持在24 h左右。第1个疗程结束后,患者腹部疼痛不甚明显,夜间睡眠状况改善,并可间断进食流质饮食,大便已解,但便量少。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患者腹痛腹胀等症状消失,排便恢复正常。随访1个月,症状未复发。
不完全性肠梗阻属于中医“肠结”“痞证”“腹痛”“关格”等范畴。本病患者大多伴有腹部手术史,其发病的病因病机特点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肠道脉络损伤、瘀血阻滞。本病主要以虚为本,气虚无力支持血液运行,加之肠道本身瘀血阻滞,使气血运行更加不畅,不通则痛;同时体内气机壅塞不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腹胀;气机壅塞致胃肠升降功能失常,肠道传导功能失司,最终使胃肠蠕动障碍及大便秘结;病位主要在肠[5]。病情往往虚实夹杂,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且由于患者胃肠蠕动功能减弱,不能运化水谷,加之因禁食而无法获取水谷中的精微,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导致胃气愈虚,身体愈弱,病亦愈重。《素问·标本病传论》曰:“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小大不利治其标。”故对中满者,无论其属标属本,都主张先治急治。故治疗本病,解除腹痛腹胀是第一位的。
浮针对疼痛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6],该疗法起源于传统针灸,又融合了现代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力学等相关理论,是近年来一门新兴交叉学科[7]。其操作选用一次性浮针针具,在局限性病痛周围或邻近四肢的皮下组织进行针刺后行扫散手法,再配合肌肉再灌注加强局部肌肉能量代谢。浮针可以通过刺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释放出生物电信号,产生一种反压电效应以改变细胞离子通道,促进局部血液循环[8]。且浮针直接作用于皮下肌筋膜的筋节、条索点,能够有效降低痉挛及肌肉的肌张力,使因疼痛导致的痉挛肌肉迅速放松下来,配合再灌注活动又可加强肌肉的血液循环与能量代谢[9],故能有效减轻患者腹痛的程度。患者疼痛症状减轻后,对进食的抗拒也会逐渐减弱,逐渐恢复进食后便能获取食物中的水谷精微,从而有助于达到顾护胃气之功。现代医学认为,结肠癌手术会导致患者肠屏障功能受损,使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促使肠道细菌移动,导致细菌性炎症反应,故炎症介质是术后肠梗阻发生的关键因素,且术后肠梗阻症状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与肠内炎症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10],故常规治疗中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医角度来说,浮针的进针点对应的是阿是穴,研究发现,阿是穴能有效抑制局部炎症介质释放以减轻炎症反应[11]。且浮针作用部位表浅,主要刺激的部位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素问·皮部论》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浮针主要是通过刺激皮部,调整相应经络和脏腑功能,以促进机体达到气血通畅、阴阳协调的状态。本法主要应用患肌理论,将现代肌筋膜系统理论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遵循“急则治标”的总治疗原则,临床取效明显,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