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2022-12-09 10:55鞠晓青丛方方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食量施灸厌食症

鞠晓青,李 霞,丛方方

(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 儿科,山东 威海 264200)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系病症,基本病机是脾失健运,主要表现为食不知味,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甚至拒绝进食,体重减轻,夏季发病,往往病情较重。本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以及幼儿,并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如果病程较长,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呼吸道反复感染等情况,病情严重可能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1~3]。小儿厌食症目前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西医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方式,但厌食患儿往往进食困难,口服中药依从性差,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中医辨证施治立足于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的基础上,通过调节患儿的脾胃功能,增强食欲,改善患儿的体质,提高免疫力。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使用外治疗法能够缓解患儿服药的痛苦,实施热敏灸可通过热敏点激发全身经络感传,调节患儿的脾胃功能,并配合中药穴位贴敷达到治疗目的[4~6]。本研究对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威海市中医院儿科住院和门诊2019年9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64例脾胃气虚型厌食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在3岁~9岁之间,平均(4.3±1.4)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在3岁~10岁之间,平均(4.4±1.1)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西医诊断及证型标准;②病程≥1个月;③法定监护人同意并签字。

1.3 中医诊断及证候诊断标准

①小儿厌食症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a.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而无其他疾病者;b.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良好,活动如常;c.有喂养不当、病后失调、情志失调或先天不足病史。②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脾胃气虚证:不思进食,食而不化,大便偏稀夹不消化食物,面色少华,形体偏瘦,神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1.4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厌食症的诊断标准。a.长期不思乳食,食量较发病之前减少大于或等于1/3以上,发病时间不少于2周,并排除其他系统疾病。b.体重增长减缓或停滞,且有喂养不当或饮食习惯不良史。

1.5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消化系统疾病、先天器质性疾病及神经或精神疾病者;②局部皮肤近期烫伤或破损者;③已知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④治疗前1个月使用过锌剂、益生菌或影响胃动力药等。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中药口服治疗。药方组成:太子参10 g,白术10 g,茯苓10 g,甘草5 g,炒山楂10 g,炒麦芽10 g,炒神曲10 g,山药12 g,藿香6 g,苏梗6 g。3岁~6岁患儿服用半剂,6岁~10岁患儿服用1剂,水煎服,共4周。

2.2 治疗组

应用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术者需同时准备两根艾条(江苏康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2020253),为方便施灸,将艾条截至长约8 cm~9 cm。第一步,粗定位,即在神阙、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等热敏化高发穴位,进行热敏探查。第二步,细定位,即采用回旋灸、循经往返灸、雀啄灸、温和灸四种探查手法,激发经气,发动感传。如果患儿出现透热、扩热、传热、表面不热深部热等感觉时即为热敏感,此时所灸的部位就是敏化腧穴,最后选取最佳的热敏穴位进行施灸[7]。艾条与皮肤距离在施灸过程中需随时观察,并保持与患儿的沟通,适时调整艾条高度,以患儿舒适不感热烫为宜。一次施灸结束的标准是热敏感消失,时间约为15 min~30 min。7 d为1疗程,前2周各连续施灸5 d,休息2 d,后2周各连续施灸3 d,休息4 d,共4个周进行16次灸疗。穴位贴敷采用威海市中医医院儿科“运脾开胃贴”,方药组成:党参、白术、炒麦芽、焦山楂、鸡内金各5 g,砂仁、木香、肉桂各3 g。上药于我院制剂室研磨成细粉状,取2 g~3 g药粉,用黄酒、蜂蜜或香油按1∶2的比例调成厚度约为 3 mm~5 mm、直径为20 mm中药饼,用一次性透气胶贴贴敷于患儿神阙或中脘穴,1次/d,6 h~8 h/次,每周需连续贴敷5 d,休息2 d,共4周。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中的疗效标准判定。痊愈:相关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食欲与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显著改善,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原有水平的3/4,70 %≤证候积分减少<95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好转,食欲有所恢复,食量未恢复到原有水平的3/4,30 %≤证候积分减少<70 %;无效:临床表现未见改善甚至临床表现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例(%)

3.3.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未有不良反应发生。

3.3.3 两组患儿体质量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体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体质量变化比较

4 典型病例

王××,女,5岁,2020年2月24日初诊。家人代述:近1个月余幼儿园停课,患儿在家不愿吃饭,多食用饼干、蛋糕等零食代替,近2周患儿出现不欲进食,偶有恶心,无呕吐,腹胀,口气酸臭,大便秘结,夜眠不安等症状。望视患儿面色少华,不欲说话,触诊腹部呈鼓音,舌质红,苔白厚,未曾治疗,前来就医。通过综合评估对该患儿应用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进行治疗,同时指导家长合理饮食。因小儿脾常虚,食不知味,喜食甜香干脆之品,易伤胃阴[9],导致厌食,故施灸时选择腹部进行粗定位,通过艾热刺激,患儿中脘穴、神阙穴区域发生热敏化,主要表现为灸热传导和表面不热深部热,询问得知灸热的向上传导至上腹部,向下传导,左侧至大腿,右侧至足部,同时患儿感觉腹部内里热,再运用双点温和灸在中脘、神阙区域进行施灸,灸感持续约25 min后灸热回缩至施灸部位并感腹部皮肤灼热后停灸。患儿感腹部温热舒适,随即将运脾开胃贴贴敷于患儿肚脐。次日来诊时,患儿已无恶心及腹胀。3月2日就诊时,患儿腹软,舌质淡红,苔薄白,每1 d~2 d大便1次,可随家人一同进食,但食量仍不及病前。3个疗程后,患儿症状消失,继续巩固治疗1周。1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5 讨 论

小儿厌食症每个年龄段均有可能发病,多发于1岁~10岁。其预后一般较好,若病情迁延,则易阻碍儿童生长发育及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身体状况较差,生长发育落后、身高偏矮,内向性格、贫血、微量元素缺乏等现象。西医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合理饮食结构,良好的饮食习惯,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服用调节肠道菌群、促胃肠动力药物等[10]。中医学从整体观出发,辨证施治,针对性强,疗效稳定[11]。小儿厌食症的发生由多种因素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因素是饮食不节、喂养不当,除此之外还有先天不足、他病久病损伤脾胃等。病机主要是由脾胃纳化失和。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若脾胃虚弱,脾运失健,胃纳失常,纳化不济,则可导致不欲饮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食之不化。正如《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中载:“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瘦”。故“不能食乳”病机关键为脾胃不和[12]。此外,脾胃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且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可导致痰浊留伏,加之脾虚肝木乘土,可导致肝郁气滞,各种原因相互作用导致小儿厌食的发生。清代李用粹的《证治汇补》中记载:“恶食非止一端”,“痰滞”“伤食”“病久胃虚”皆可引起。小儿生长发育迅速,五脏六腑形态及功能皆不足,脾胃虚弱,脾阳不足是小儿厌食症的根本所在。故厌食症的治疗多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宜以芳香化湿之品祛脾胃之湿,以恢复脾胃运化功能,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

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注重以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为主,从整体观出发进行辨证施治,方法多且具有独特优势。本次研究所用中药方中的太子参益气健脾;白术补气渗湿;茯苓可益脾和胃;炒山楂可健胃消食;炒麦芽开胃消积;神曲能够消食调中;山药益气健脾;藿香可和中开胃;苏梗行气宽中;甘草可将诸药进行调和,起到健肝益气、和胃助运之功效。但中药口感较差,且汤剂煎煮麻烦,长期服用存在一定的困难。热敏灸在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面,国内鲜少有报道,而我院于2017年开展小儿热敏灸至今,在优化治疗方案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热敏灸具有温胃健脾、散寒通络、促进胃动力等功效,可以有效改善脾胃气虚型厌食患儿的主要症状,但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往往因为患儿年龄较小,不能准确表达主观感受等情况而难以找到热敏点,达不到敏化效应而影响治疗效果。近年来我科采用临床经验和治疗效果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克服了小儿热敏灸难以达到精准敏化的困难,对治疗工具进行了改良和革新,设计和使用了热敏灸手持固定夹、防烫伤装置等,既降低施灸时烫伤的风险,也提高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和家属的满意度,小儿热敏灸适用的最小年龄由3岁降到了1岁。穴位贴敷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选取特定的腧穴进行贴敷,通过药物渗透的作用,调理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13]。本次研究所用“运脾开胃”药方中的党参补中益气;白术补气渗湿;麦芽开胃消积;焦山楂消积开胃、消肉食;鸡内金健胃消食;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肉桂温补脾阳。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助运、开胃消食、标本兼治之功效。穴位贴敷联合热敏灸疗法克服了患儿口服中药的困难,患儿更易于接受,二者联合使用,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发挥叠加治疗作用,而且费用低、副作用小。

综上所述,针对脾胃气虚型厌食患儿采用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并且安全性高,不易反弹,患儿及家属接受程度高,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食量施灸厌食症
国王的厌食症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弱弱虎”健身记
中暑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
食量与健康
胡天成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撷菁
自灸“足三里”延年又益寿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厌食症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