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安徽省制造业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路径研究

2022-12-09 04:04李玲玲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安徽省产业链制造业

李玲玲

(安徽新华学院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逐渐形成了互相依存、深度融合的全球产业链。然而近年来,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政治形势动荡,新冠疫情肆虐,使全球经济出现深度衰退迹象。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各种复杂形势变化,提出要“逐步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基于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中国制造业一方面要提升国内产业链现代化程度,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和满足国内消费市场;另一方面要以更高水平、更加开放的产品和服务,锻造产业链发展质量,促进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竞争优势[1]。

截至2022年上半年,安徽省制造业增加值已突破1万亿元,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七、中部第一,营商环境居全国第七,其中“政策”项排名全国第二,产业总量和质量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当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制造业产业链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总体向多元化、分散化、区域化、数智化转变,国际分工变化引发产业链系统性重构,构建安全可控产业链导致成本上升。而安徽制造业产业转型仍然较慢,创新动能有待进一步释放,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部件、材料等受制于人,叠加竞争环境加剧、要素成本上涨、资源禀赋不足等问题突出,产业链发展面临极大挑战[2]。必须有效解决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卡脖子”困境,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转型,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形成自主、可控、安全的制造业产业链,才能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本文以双循环视角为切入点,重点研讨产业链现代化理论内涵,分析安徽省制造业产业链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尝试围绕双循环背景下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方向和目标,提出因应之策和具体路径[3]。

一、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及特征

产业链的概念是指产业中的各个企业,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链条式联合体,围绕产出产品或服务而进行资源投入,以实现企业价值攀升、满足客户需求。

现代化的广义概念指经济体在政治、经济、科技、社会、人文等方面全面提升,均达到现代发展水平;狭义概念则指现代科技驱动各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产业链现代化,是通过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和附加值率,构建稳定、科学、共生的企业生产网络,提高该生产网络中各个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从而强化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各环节的增值能力,以实现产业整体向现代化演进[4]。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一般呈现出五个主要特征。

1.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产业链现代化首要和核心标志表现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提升,产业链创新的本质是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等与现有知识、能力、资源等有机结合,开发出满足客户更高质量需求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在于自主创新方式驱动的内涵式增长,产业必须具有较强的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形成以价值链为主导的,具有强大创新力和高效协作力的产业基础体系,尤其是核心关键技术等必须掌握在本土企业和组织手中,摆脱对外依赖,使供给体系适配国内、国际需求。

2.高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制造业要提升自身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就必须深入到产业链高价值环节,除了要加大挖掘现有市场需求潜力、扩大市场规模外,更依赖于企业自身创造更高附加值、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产业应由密集使用劳动要素资源向密集使用资本要素、知识要素转换,通过数字技术等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市场网络,形成新的企业价值创造链,塑造企业的资本和技术输出能力、强化工程配套能力,以品牌价值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出一批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等,使其具备较强的市场盈利能力、国际竞争实力,适应产业链现代化演变的需求。

3.结构调整提升产业链控制力

产业链具有链条式、网络化的特点,由于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趋势、全球供应链重组、新冠疫情等众多风险因素干扰,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堵点或断点,就会很快传递到其他链路环节,冲击整体产业安全,因此制造业必须谋求构建更具韧性、稳定性的产业链。产业链稳定、自主、可控,要兼具全球视野和本土深耕,将对其他国家区域的依赖度降低,掌握更多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基于经济效率和产业可控并举原则设置产业链内生产环节和工序。以产业结构调整保证产业链控制力,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是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一环。

4.融合联动提升产业链协同性

产业链协同意味着企业中间产品交互,创新主体间相互合作。这一复杂系统中的多个企业之间技术水平等存在客观差异,将可能影响产业链整体效率。基于产业链系统顺畅运行的需要,必须加强产业的协同性,使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交流融合、相互协作,使产业内各个环节具备产品、供应、创新、物流、信息等方面的柔性化,优化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可有效提高其系统协同性,有利于保证产业链安全可控,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全产业链各环节生产效率的推动作用,高效响应市场需求,强力保障产业供给,形成高速物流体系,助力数智化制造转型,推动产业链现代化进程。

5.绿色发展提升产业可持续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绿色发展。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初创期和衰退期很难为产业提供增长动力;成长期的市场扩张迅速,需求不断增长,产值持续增加,带动上中下游相关企业的发展,为产业链现代化的进程注入持续动力;成熟期总体市场趋于饱和,市场需求增长放缓,产业利润空间受限,后期效益也不会太高。因此,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构生命周期,缩短初创期,延伸成长期和成熟期,转型衰退期的经营模式,通过实施全域绿色化发展策略,实现绿色研发、绿色制造、绿色供应和流通、绿色销售和服务等,适应产业链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5]。

二、安徽省制造业产业链的现状及困境

1.安徽省制造业产业链现状

安徽省坚定实施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战略,2017—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其中,2021年增长8.9%,增速居全国前列,如图1所示。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8.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5%[6],在全国形成较强影响力。

数据来源:2017—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统计公报)》《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图1 2017—2021年安徽省工业增加值与全国对比情况

2021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6 258亿元,工业利润总额3 815.1亿元,如表1所示。近年来,安徽省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80户、居全国第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成果斐然,累计培育3200余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占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17.7%的数量,贡献了28%的营收和利润[7]。

(1)新兴产业优势突出

安徽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新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十大新兴产业。2021年,签约、开工、投产新兴产业项目3493个,总投资2.4万亿元,有八项制造业“揭榜挂帅”攻关项目打破国外垄断[8]:既围绕新兴产业锻“长板”,又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补“短板”。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4%,成为全省工业第二大行业,率先拉动工业增长。集成电路产业形成从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到材料、装备、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等的较完整产业链条,集聚上下游企业400余家,入选国家“十四五”重大生产力布局。安徽省的新型显示产业中,面板产能约占全球的10%,产业收入占全国的20%,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产业集群之一。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5万辆,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集聚江淮、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等10家整车企业和1200家配套企业,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家电产业以海尔、美的、格力等企业为龙头,实现本地配套率60%以上,产量稳居全国第二[9]。新材料产业不断加强高成长性产业布局,拓展其在各个产业的应用,成为安徽省重要的新兴产业乃至中国的优势产业。

(2)支柱产业基础坚固

长期以来,安徽省基础产业贡献了近50%的工业利润,为加固产业“底板”,坚持“数字+制造”“集约+循环”,聚焦“工业互联、智改数转”,努力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向数字、网络、智能、绿色方向升级。增加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用,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数字产业集群。“十三五”期间,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6.2%,省级补助资金对设备投资和技改投资的拉动效应达1:24:50。2012—2021年,安徽省持续实施数字赋能行动,设立10亿元资金、200亿元基金,省内重点培育平台130家,居全国前列。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57%,居全国第五。累计推广工业机器人近3.8万台,建成省级智能工厂175个、数字化车间869个。累计建设5G基站7万余个,实现5G网络地市主城区全覆盖。深入开展节能环保提升行动,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7%,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29家,居全国第六;绿色园区14个,居全国第二[10]。

(3)先导产业特色布局

区域竞争力持续增长的关键是未来先导产业和产业链的竞争。从空天信息到量子科技,从类脑智能到特色新材料,从生物制造到先进核能……安徽省已在一批未来产业上积极抢先布局,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新板”,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体系,努力形成快速增长的体量,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做好“上云”、“用数”赋能,加快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将科创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未来产业中结出硕果。安徽省目前量子产业的专利申请量全国第一,产业体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智能语音产业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声谷”是第一个部省合作共建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 378亿元,入园企业达1423家;全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50家,新认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0家[11]。

2.安徽省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困境

目前,安徽省出台了《关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意见》,实施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养、先导产业升级,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与困境,产业链现代化之路依然充满挑战。

(1)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不足,产业基础能力薄弱

安徽传统产业多数是中小企业,企业研发和改造的投入能力有限,缺乏融资渠道,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转型缺乏技术支撑能力,技改步伐迟缓。许多传统产业所需核心部件无法自主生产,工艺水平和技术也达不到高端制造需求。例如,家电产业智能技术、等离子体技术、变频技术等受制于人,高端芯片、传感器、控制系统组件、精密模具等长期依赖进口。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卡脖子”问题也日益凸显,甚至面临“产业孤岛”下的“断链”风险。例如,高性能运算芯片等高度依赖美国,高端半导体材料被日、德、美等垄断,光刻机、PVD由发达国家掌握,基础软件、操作系统、计算机算法等现代产业的核心基础也主要依赖国外,给产业链发展带来冲击和风险。

面对产业高速发展态势,安徽制造业获得支撑产业的创新研发能力不足,2016—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8.9%,研发活动中约80%集中于具体产品的试验发展,基础研究、“卡脖子”问题研究不足10%[12]。研发基本依靠政府和高校,企业在基础研究上极度薄弱,产学研合作不足,协同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不明显,“国字号”研发平台不多,技术转让机构服务能力较弱,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产业链与创新链衔接不畅,创新优势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难以形成支撑产业的强大基础能力。

(2)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头部企业

当前,安徽省制造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传统制造业一般集中于加工环节,属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链附加值低,缺少核心技术支撑,综合竞争力不强,例如,家电业的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产量约占全国20%[13],但营业收入占比不到17%,利润占比仅约10%。2020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38%,低于全国水平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14]。传统产业辉煌不再,新兴领域引领优势不足,产业链话语权和定价权较弱。

2020年,安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8.32%,高于全国近五个百分点[14],但缺乏占据价值链、创新链高端的“驱动核心”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沪苏浙皖企业联合会共同发布的“2021长三角制造业百强企业排行榜”中,安徽省仅9家企业入围[15];2021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安徽省仅2家,全国制造业500强中安徽省仅16家,远低于江浙沪地区,在长三角居于末位[16]。很多企业还处于“三无”状态(无自主品牌、无研发中心、无专利产品),抗风险能力很弱,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多。这些都是安徽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面临的重要挑战。

(3)产业链结构体系不完善,自主可控能力较弱

产业链可控性取决于两点:第一,是否占据市场绝对支配地位,获取绝大部分超额利润;第二,是否绝对控制某项资源或技术。安徽制造业市场规模较大,生产能力和产业门类较为完整,但上中下游配套能力较弱,且大部分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大而不强、宽而不深”的问题较为突出。工业“四基”(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仍存在不少弱项,对关键技术、核心部件、重要能源等的整合控制能力不够,产业链稳定性亟待提高,“断链”风险较高。

从宏观环境来看,制造业还面临着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和发达国家“高端回流”的双重压力,既受到本国制度政策、经济环境、技术背景等因素制约,也受到全球经济不振、国际政治冲突、贸易保护、新冠疫情等复杂影响,短期内难以在关键核心技术、重点人才、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实现弯道超车,即使拥有庞大工业体系和完备产业门类,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在国际产业链中长期缺乏话语权的被动局面。

(4)要素保障受到制约,可持续发展受阻,产业协同不畅

随着工业化进程,安徽省制造业传统人力资源优势不断下降,人力资本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有效劳动力供给日益减少,“领军型”高端人才与“工匠型”技能人才尤为缺乏,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受土地制度僵化、物流粗放经营等影响,也增加了原材料成本,严重挤压了利润空间,制约产业效率和资源配置效能。同时,由于安徽省主要能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制造业能源资源消耗量不断上升,导致能源资源过度依赖对外进口,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创新链、金融链和产业链的沟通仍然不够顺畅,制造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困境,尤其重点产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周期长,融资需求迫切,但因中小企业征信难、贷款依赖抵押物、银企信息不对称、制度政策不落地等问题,难以达到良好的融资效果,严重阻碍了产业链现代化进程。创新链、资金链和产业链的联动协同,首先需要由政府主导,推动市场、产业、金融、物流等相互协同,并支持产业联盟和协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多方联动,从而促进产业之间相互渗透、业务关联、链条耦合,构建起跨区域、跨行业的科技、金融、市场等信息共享平台,共享各类资源信息,使产业链进入高级阶段[17]。

三、提升安徽省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面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安徽省正加快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全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

1.创新驱动夯实产业链基础,增强关键核心技术能力

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安徽制造业要依靠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第一,围绕钢铁、有色金属、家电、汽车、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部署创新链,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重点提升有“断链”风险、关系产业安全的关键基础材料、重大装备配套、核心零部件等产业基础制造和协作配套能力。整合多方科技力量,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体系,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核心部件生产。创新驱动先进制造业聚集,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领域,聚力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培育重点“链主”骨干企业、“隐形冠军”中小企业,支持创新型企业成长为产业重要策源地,持续引领科创发展。第二,构建研发、应用、成果转化的畅通机制,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借助安徽省强大的科教优势,打造高水平科创、产创新基地。实施“基础研究安徽行动计划”,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争创更多重大原创性成果;确立创新性研究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深入产学研用机制,着力将创新优势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为产业提升提供不竭动能。

2.价值引领塑造竞争优势,加快质量品牌建设

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分配主要向高新技术、高端产品倾斜。安徽制造业要突破“低端锁定”局面,必须逐步退出终端制造环节和加工组装等环节,向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设备和软件等产业链上游延伸。发挥安徽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培育全球性大型集成商,重点突破产业链上关键环节的“痛点”,培育核心领域的“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与其他区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推动企业服务和技术水平提升,实现企业降本增效,不断提升全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的位势。

提升品牌、质量、标准是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制造业应持续深入实施“安徽工业精品”培育行动,培育产业“链主”、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建区域高知名度品牌,鼓励支持制造业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打造世界级知名品牌,向国内国际一流品牌迈进。尤其要在一些优势产业集群上引导和扶持区域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创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强劲和强力主导的知名品牌,实现由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生产、由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由安徽产品向安徽品牌转变。

3.强链补链化解断链风险,保障产业安全可控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安徽制造业要坚持“锻长板”和“补短板”并重,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总体布局是要构建本国化程度高、面向全球生产网络的现代产业链体系。第一,立足于市场优势、工业体量、完备设施、社会稳定等优势,加速升级转型,改善营商环境,实现降本增效。第二,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打造产业集群核心优势,引导差别化高端定位,聚焦研发设计、总部运营中心等环节,构建以本区域为核心的分工体系,提高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断链风险。第三,在关键核心领域尽快实现内趋化自主生产,避免依赖单一供应源,实现供应链可控。第四,优化区域供应链布局,发挥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的互补性,推动品控、库存、物流环节数字化改造,增强全供应链管理能力,增强产业链本土根植性和国际竞争力。

面临疫情持续、技术打压和断供威胁,还必须尽快建立高效的产业链突发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政策等投入,帮扶企业以创新实现升级转型,为打造国际竞争力赢得时间。另一方面,要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等,建设产业链安全数据库,科学评估监测国内外供求风险、上游关键零部件企业情况、重要能源资源供应方政策倾向以及本企业生产、库存、资金、进出口等情况,稳定产业链运营,提高供应链弹性[18]。

4.突破要素供给困境,构建协同融合新格局,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1)提高基础要素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激发新型要素的先进动能

产业链现代化首先要提高传统要素使用效率和产出价值。第一,依托人力资本存量优势,加强科研人才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精尖缺”人才长效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第二,提高产业链、金融链嵌入紧密度,加大政策扶持和专项资金支持,拓展企业资金来源,借助数智技术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政银企合作平台。第三,优化土地配置流转、物流运营网络。科学规划与配置产业链上下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大物流交通枢纽建设,提高流通效率和服务质量。第四,科学调整能源布局,获取更稳定原材料供给,有效控制原材料成本。

产业链现代化还必须抢占新型要素先机,加速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充分保障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息共享,使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劳动力、资金、原料、设备等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劳动+数据”“资本+数据”等要素深度融合模式,服务于产业链现代化。

(2)引领区域协同融合发展,加强产业链集聚效应

2021年,安徽省重点项目投资中的60%来自江浙沪先进制造产业链的延伸;安徽牵头成立了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和5个G60科创走廊产业联盟,借力与助力同行,让“地理近邻”变成“产业紧邻”。安徽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构建,离不开产业上中下游的跨区域协同合作。第一,凭借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搭建区域产业联盟,科学绘制“双招双引”路线图,加紧与制造业发达地区的深度合作,联合推进集群建设、创新提升、品牌培育、协调互助。第二,建设具有上中下游协调、技术合作攻关、集约高效融合的多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发展,完善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第三,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并行,加强本土与国际知名产业界的合作交流,鼓励重点产业和企业创立国际产经组织,建设高水平国际产业园区,从全球价值链参与者转变成引领者[19]。

(3)推动绿色转型,实现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新优势

绿色低碳是安徽省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标志。首先,必须大力引进、创新和推广低碳技术,加快能源体制改革。通过政策规制手段实施硬约束,维护能源市场安全,构建公平竞争监管体系,降低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审批,建立政府绿色发展评价机制。运用市场激励手段鼓励企业发展绿色制造,促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环保新能源产业。其次,由政府规划、行业引领、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大力打造绿色产品、工厂、园区、产业链,引导推动企业实施低碳改造。尤其在冶金、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要推广运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装备,改造高耗能通用设备,引导和鼓励企业提升传统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更大的效益,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安徽省产业链制造业
成长相册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筑牢产业链安全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