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春华
疫情期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自北京师范大学率先开展线上心理疏导和热线心理咨询以来,各省纷纷组织高校心理咨询师力量对大学生开展线上心理疏导工作。线上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对化解大学生疫情期间产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因疫情而产生心理危机有重要作用。疫情期间,高校大学生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隔离在家,学习通过教师线上授课和网课形式开展,他们原有的作息模式和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同学出现适应不良问题,再加之疫情产生的心理压力,出行不便,长期待家,缺乏与同学、朋友面对面沟通,易产生一些无助、烦躁、压抑、无聊的不良情绪。然而,疫情之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应该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对策来化解他们的心理问题,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这是疫情期间高校十分关注的问题。考虑上述原因,自编了一份问卷,使用问卷星平台以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来调查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提出有针对性对策。
表1 各院系学生人数分布
学生的人口学信息主要包括姓名、学号、性别、手机号、所在院系、年级等。共收到有效作答问卷4,541份,相对于全院5,419名学生,问卷作答率83.79%。4,541名学生中,男生2,122人,占总人数的46.73%,女生2,419人,占总人数的53.27%。作答学生中,大一学生2,166人,占总人数的47.7%,大二学生1,400人,占总人数的30.83%,大三学生938人,占总人数的20.65%,大四学生(合作本科班)37人,占总人数的0.82%。各院系学生人数分布见表1。
(一)疫情之下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良好。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通过躯体状况、认知、情绪、行为等得到反映,因此我们的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到学生在疫情之下的躯体反应、认知、情绪反应、行为等方面,共设计了12个题目。生理反应包括在疫情情况下的肠胃、躯体舒适程度等,认知反应包括记忆力、思维方式,情绪反应包括面对疫情的正、负面情绪,而行为主要是指在疫情下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总体而言,学院绝大部分学生在疫情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能保持心情平和,情绪稳定,占所调查学生的92.23%。大部分学生能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占所调查人数的85.85%。
遭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教育部门、社会组织、高校等积极及时地组织各项心理援助、心理培训与心理热线服务,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的心态平稳过度和心理恢复[1]。面对疫情,学院学工处心理咨询中心开通了一对一电话咨询和微信咨询,并通过学院官网和团委微信公众号、经管心灵之声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这一心理援助信息。调查表明,68.52%的学生知道学校心理援助方式,若疫情产生心理困扰,有75.1%的学生愿意寻求心理援助。说明学院大部分学生知道学校心理援助方式,且有较强的心理求助意识。
(二)疫情之下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心理失衡,心态不够平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适应环境、人际和谐、人格全面、能履行正常的社会功能等。疫情之下,少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平衡被打破,正常的社会功能受到损害,身心发展受到影响。面对疫情,部分学生过于关注疫情的消极信息,夸大疫情的严重性,导致自身心理平衡被打破,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7.77%的学生情绪不稳定,容易与他人争吵。16.07%的学生无法静下心来做该做的事。还有4.9%的学生,因为疫情而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睡眠。
2.存在一定的负面情绪和躯体反应。部分学生在疫情之下,情绪产生波动,出现了一些负面情绪及伴随而来的躯体反应。调查表明:5.63%的学生最近常处于紧张不安中,5.42%的学生最近常处于担心害怕中。躯体反应方面,8.56%的学生感到自己肠胃不适,11.5%的学生感到身体酸痛。
3.行为抑制,自我孤立,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当一个人感觉无法应对现实环境,往往易产生逃避、自我孤立等防御行为,尽可能阻断与外界的联系和过分刺激,以便维护自身心理安全和稳定。疫情之下,部分学生过于压抑自己的行为,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表现出自我孤立的倾向。调查结果表明:20.48%的学生活动力明显减少,11.06%的学生感觉茫然,凡事提不起兴趣,这与王亚、李强等的研究结果一致[2]。人际交往方面,16.56%的学生更愿意一个人呆在房间,而不是与亲友交流,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
诚然,这些疫情之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都是正常的,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调控让身心恢复平和。但如果这些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持续时间较长,如:一个月以上,且情况越来越严重,就必须及时寻求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帮助,让他们尽快从疫情不良心理中走出来。
表2 疫情之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从调查结果看,学院少部分学生在疫情之下除情绪出现波动外,更多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失衡、生活作息规律被打乱、情绪压抑、紧张焦虑、不愿意活动、不愿意和他人交流等。为此,提出如下心理疏导措施。
(一)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作息习惯,充实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疫情之下,应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上,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作息时间。一个人只有作息有规律,身体机能才能充分发挥,对疫情的免疫力才能得到提高。建议学生可以多看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影视剧,听优美的音乐放松心情,利用好网络平台不放松学习,多做些室内运动和游戏,适当锻炼身体,同时也可以帮家人做家务,充实自己的生活。
(二)改变不合理认知方式,恢复平和心态。少部分学生在疫情之下之所以出现恐慌、紧张、焦虑、无助等不良情绪,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合理认识疫情,对疫情防控知识了解不全面,认为疫情不可控,夸大疫情的严重性,导致出现紧张、抑郁情绪。应该通过正面宣传,让学生坚定地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定能打赢疫情阻击战,这从治愈率的上升和感染人数的下降就是事实证明。为此,心理咨询中心除定期在“经管心灵之声”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推文宣传应对疫情心理知识外,在心理委员中开展了“面对疫情,我们要传播正能量”征文活动,鼓励心理委员通过文字、手绘等方式,将正能量传播给同学。同时,对心理委员进行疫情心理辅导培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正能量,更好地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三) 学会调控不良情绪。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反映,情绪分为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一般而言,当个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产生开心、快乐、愉快等正面情绪;当个体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遭受挫折、失败时,便容易产生伤心、痛苦、愤怒、怨恨等负面情绪。疫情之下,大学生长期宅家,原有的学校作息规律被打乱,正常的生活秩序受干扰,与同学、老师的联系受阻碍,易产生空虚、无聊、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要通过开展网上心理讲座、心理辅导、心理知识宣传等方法,教会同学们一些调控和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鼓励同学们积极锻炼身体,多读精典文学名著等,加强身心修养,提升自身素质,从源头上化解不良情绪。
(四)用行动去向疫情说不。少部分学生面对疫情表现出了抑郁的心理,如对原来感兴趣的事不愿做、宅在家里感觉无聊、空虚,不愿意与同学、亲戚朋友交流等,这其实是一种面对疫情的无助、逃避心理。面对疫情,我们更要积极行动起来,多做让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与亲朋交流,多产生积极情绪,消除抑郁、紧张情绪,通过行为来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沉溺于不良情绪中。也有一些同学积极参加抗疫志愿者活动,服务村庄、社区,发挥了一名大学生的积极作用,真正用行动向疫情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