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娟
(广州市健安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335)
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及人民的安居乐业。就危害性来讲,突发环境事件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其次,更严重的是对于公众的影响。所以,在环境问题频发的当下,科学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方案措施,是各地相关职能部门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1]。本文以广东省某县为例进行研究。
该县位于广东省南部偏西的地区,全县占地面积达2 103.18平方公里,共下辖十个乡镇。2021年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约为254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4.7%,人均生产总值较上一年度增长4.3%,产业结构比例为14.6:35.8:49.6。
1.1.1 空气环境情况
相关工作人员经过实地调研得知,2017年度全县的空气质量情况较好,在全年检测的350天中,优良天数能够达到344天,优良率达到98.3%(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为AQI),其中一级质量天数为213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0.86%;二级质量天数为13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37.42%;三级质量天数为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1.71%;该县全年无中度及重度空气质量天数。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017年度某县空气环境情况
1.1.2 饮用水环境情况
2017年,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对当地饮用水水源(白沙河水库)水质的动态监测并进行集中检验,得到了比较科学的数据。在具体监测方法上,采取了丰水期与枯水期不同标准的方案,从最终结果看,所有监测数据都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Ⅱ类标准,饮用水水质优秀。具体情况详见表2。
表2 2017年某县饮用水环境情况
2017年县政府积极制定了突发环境事件的环境风险等级,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研判“突发环境事件”的风控与应对能力。目前看,全县已经组织各部门,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人员层面综合提出了降低“事件发生率”的对策和办法。同时,县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2]中的相应准则与标准,制定了科学的风险评估等级与应急预案备案制度[2]。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应急预案的工作要求,县相关部门组织全县近百余家企业参与进来。目前本县共有67家企业,其中24家通过县里的技术指导实现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并第一时间进行了备案。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有利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展开,能够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营造良好的大环境氛围。所以,为了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成效,必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速度,解决当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立法方面的不足,进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和人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助力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突发环境事件越来越多,并且突发环境事件类型也逐渐复杂化。对此,全县要加快《突发环境保护事件应急法》响应速度,为应急管理提供法律参考和指导。同时,还要针对《突发环境保护事件应急法》出台相应的制度[3],提升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性,确保在实际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中,能够深入贯彻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细则和法律条例。另外,还要针对财产预算法以及应急经费预算进行立法补充,确保应急管理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和专业的机构部门负责,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有据可依。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需要大量相关的环境测量数据,从环境测量数据出发进行分析,了解可能会出现环境事件问题的内容,进而进行针对性治理,确定科学的治理措施。所以,为了优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成效,必须对全县环境动态进行全面把握,及时了解县周围环境的动态变化,监测县周围的环境动态,并收集环境动态数据的变化。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时,就可以对所收集的环境动态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了解环境污染情况,并针对环境动态数据制定一系列的应急管理措施,确保突发环境事件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措施实施过程中,还要进行全过程管控,确保应急管理措施能够深入贯彻和落实。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还要结合突发环境事件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应急管理措施方案,并随着突发环境事件的变化调整应急管理措施方案,确保应急管理机构部门能够始终掌握突发环境事件动态,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效果[4]。另外,全面把握环境动态也有利于应急管理部门了解应急管理工作效果,能够对应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准确判断应急管理措施是否符合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理要求,从而避免相关处理资源的浪费。
预警防控机制建设有助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所以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中,还可以加快相关预警防控机制的建设速度,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概率。预警防控机制包括环境风险防控管理长效机制、风险排查整治机制和应急预案演练机制[5]。其中,环境风险防控管理长效机制能够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时刻监控环境情况。所以在机制建立过程中,需要构建可视化的监控系统,全面覆盖环境监测网络,开展常规化的环境监测工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和环境应急预案泊制定提供监测数据参考。
突发环境事件要从源头入手进行解决,所以还要制定风险排查整治机制,对可能出现突发环境事件的隐患部门进行排查治理,了解突发环境事件出现的源头。由于目前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趋势偏向多元化、复杂化,环境污染事故责任主体朝着多主体方向发展,所以在风险排查整治中,必须进行多方位的风险排查工作。除了对传统危化品企业和重点污染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风险排查外,还要对其运输、储存、销售进行全面的风险排查工作,并由此制定科学的排查目标。一旦在风险排查中发现问题,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治。同时,还可以收集风险排查数据信息,并建设风险数据库,方便后续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分析和方案的制定。此外,还要创建应急预案与应急演练机制,这样就能在面对突发环境事件时,第一时间按照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机制进行处理,控制突发环境事件带来的危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主要分为综合预案和专项预案两种。综合应急预案从整体角度出发,结合相关政策方针制定,而专项应急预案则是以综合应急预案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建立好预警防控机制能够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更加及时、妥善,也能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争取宝贵的时间。
科学高效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离不开高质量优秀的应急队伍。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科学处理突发环境事件问题,全县还要加快优秀应急队伍的组织和建设速度,建立健全环境应急行政管理机制,强化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综合调节能力,确保各级环境监测站作用能够切实得到发挥。政府部门可以进一步增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部门人员的编制,优化应急管理部门人员结构,定期组织相关应急技术和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提升应急管理部门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同时,还要将应急工作经费加进财政预算中,确保处理突发环境事件时能够有充足的经费支撑,并配备足够的应急监测物资和应急管理资源。另外,还要加快专业应急管理专家队伍的建设速度,采取专职和兼职有机结合的形式组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选择公安部门、环保部门、安监部门等不同部门和行业领域的专家设置应急管理专业组,针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评估分析,确保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展开。
社会力量是助力突发环境事件实施应急管理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应急管理满足当下多元化、复杂化突发环境事件处理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助力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由县政府部门牵头选拔高质量的志愿者队伍,限定志愿者的行业和年龄,设置志愿者参与的门槛,并对其定期进行集中的专业应急管理知识、技巧培训,使志愿者能够积极参与到应急管理和监督工作中[6]。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单位,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具有重要的社会责任。所以,政府部门还可以引导企业参与到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中,特别是与突发环境事件息息相关的企业,更应承担起自身在突发环境事件中的责任。可以让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了解环境监测数据和情况,使企业对污染途径、排污处理方式和应急处理方式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为突发环境事件处理提供专业意见和参考。所以政府部门可以给予参与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推动企业联合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共同监管环境情况,助力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
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优化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中,县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大对环保技术推广应用与优化的重视力度提升应急管理的成效。不同的突发环境事件所采用的环保技术各不相同,目前的环保技术主要分为水环保技术、土壤环保技术以及大气环保技术[5]。其中,水环保技术主要针对水环境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环保处理,可以细分为生物处理技术、水生植物处理技术、河道直接净化技术等。在处理水环境突发事件过程中,需要具体结合水环境突发事件情况进行环保技术的选择,可以采用单一的水环保技术,也可以采取若干个水环保技术组合的方式处理突发事件[6]。土壤环保技术主要处理土壤突发环境事件,可细分为密封填埋技术、玻璃化技术、热分解技术等。在利用土壤环保技术解决土壤突发环境事件时,必须先确定事件的类型和污染物,再根据事件类型以及污染物确定土壤修复目标和所选用的环保技术,这样才能确保土壤突发环境事件的有效解决。大气环保技术主要针对大气突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处理,包括除尘技术、过滤技术、脱硫技术等。在选择大气环保技术进行大气突发环境污染处理时,要结合大气突发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才能确保突发环境事件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保技术也会不断创新优化,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环保技术创新优化的重视,加快环保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以先进的环保技术辅助突发环境事件的解决。
综上所述,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能力,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间接反映出政府管理职能的优劣。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科学实施。尤其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后续制度的推进速度,提升环境动态把握的全面性;推动相关预警防控机制的建设;建立优秀的应急队伍;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应急管理工作中;重视环保技术推广应用与优化,从全方位、多角度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进一步从根本上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