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哥釉青花瓷为仿哥釉青花瓷器的简称,目前此类品种在学界少见专门研究,多为词条式说明。冯先铭先生[1]在《中国古陶瓷图典》中对哥釉青花下了定义,他认为哥釉青花为瓷器的釉下彩之一,又称“碎纹素地青花”。特点是在青花彩绘上罩以纹片釉,釉面碎片很像哥窑釉的开片,这一定义在各类陶瓷书籍与展览说明中被广泛引用。耿宝昌先生[2]在其名作《明清瓷器鉴定》中对明万历时期和清康熙时期的哥釉青花瓷器进行了描述。他认为明代常见的哥釉青花瓷器胎体大多粗糙厚重,衔接痕明显,底足处理多不规整,釉面闪米黄色或黄色,开片纹路并非常见的黑色,而是粉红色。青花色调为蓝中泛灰或发灰的灰青色。常见用白花、赭花,开片不明显。器底除署本朝年款外,还时常题有“玉堂佳器”“万历年制玉堂佳器”“富贵佳器”“雅”“福”等字,青花款字色重。哥釉青花瓷器在仿哥窑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仿哥窑瓷使用的开片釉或者说纹片釉是哥釉青花瓷的创烧的前提之一。在青花瓷广受欢迎的市场环境下,窑工们在纹片瓷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纹片釉和釉下青花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青花瓷器品种。本文拟从文献及考古资料入手分析这种瓷器的创烧时间,然后再结合博物馆传世的明代哥釉青花瓷总结其时代特征。
清代陈浏编著的《匋雅》是一本清代的名瓷鉴赏宝典,书中谈到了宋代名窑瓷器之一的哥窑瓷器,并在之后也提到哥釉青花瓷器。文中说:“哥窑瓷胎大开片入骨,出窑经风,随时迸裂,其裂也乃具有特殊之性质……哥窑之真者光彩照人,式样亦最古雅,今所以见轻于世人者皆赝作也。迩来青花大开片制瓶罐,所在多有,亦并不见其古旧,盖作伪之技,晚近弥工,记者于此,可以观世变矣。”[3]文中所提“青花大开片者”即为哥釉青花瓷,清代的哥釉青花瓷器传世品较为多见,“不见其古旧”说的是与宋元时期的哥窑瓷器相比,清代哥釉青花瓷器在胎釉表现上不见古旧,略有新制之风。最早被公认为哥釉青花瓷的便是一件仿哥窑器,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德仿哥窑蟋蟀罐(图一),器外身通施纹片釉做仿哥窑效果,底足部分施纹片釉,并用青花料书写“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符合哥釉青花的组成条件,可定为目前可见的首件哥釉青花瓷。
图一 明宣德哥釉青花
那么哥釉青花瓷是否为宣德时期创烧的呢?有没有可能会更早出现呢?有两篇文章持元代哥釉青花瓷已出现的观点。1993年《甘肃日报》[4]刊登了《漳县元墓新发现改写哥釉青花史》一文,认为漳县元墓出土的一件大碗为哥釉青花器。该碗厚胎厚釉,重达0.95公斤;碗外壁青花绘折枝牡丹,内底绘一小折枝牡丹,口沿绘网状几何纹。2009年《深圳晚报》[5]刊登了一篇《哥釉青花探源》,作者展示其收藏的一件哥釉青花鳜鱼乳钉纹洗,该洗品相完好,作者依据器物的胎体、纹饰、造型的时代特征以及青花发色状态,判断此器为元代景德镇窑口所作。但从考古资料及文献来看,哥釉青花瓷的出现时间不会早于明代宣德时期。根据老虎洞窑址的考古调查出土的瓷片来看,哥窑窑址并无青花产品,哥釉青花瓷器更是无从谈起了。那么探究哥釉青花瓷器的源头应观察青花瓷的制作窑口,从青花瓷制作窑口创制仿哥釉、生产出仿哥窑瓷后,哥釉青花瓷器才出现。明皇甫禄《皇明纪略》[6]中记载:“都太仆言,仁宗监国问谕德杨士奇曰:哥窑器可复陶否?士奇恐启玩好心,答云:此窑之变,不可陶。他日,以问赞善王汝玉,汝玉曰:殿下陶之则立成,何不可之有?仁宗喜,命陶之,果成。”虽然暂时并未找到永乐年间的仿哥窑瓷器,但依据此条文献可推断出永乐以前哥窑已停烧并且未创烧出仿哥釉瓷器,而哥窑窑口又无法做青花瓷器,那么上文所提到的两件元代哥釉青花瓷器很可能有品类判断上的失误,两件瓷器都应为白地青花瓷在墓中经岁月及风力等影响后,釉面产生了开片,看上去像是施了纹片釉的哥釉青花瓷。
2012至2017年,由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进行考古发掘的江西景德镇落马桥红光瓷厂窑址在明正统至天顺时期地层发现了三片哥釉青花碎片(图二)[7]。这是目前为止唯一在窑址发现并被准确定义为哥釉青花瓷的标本。碎片拼接后的残缺仿哥釉青花折沿盘胎体粗糙,通体施纹片釉,器身布满细碎开片,口沿施酱釉,底足有火石红,盘心青花纹饰残缺。
图二 明哥釉青花碎片
1965年,江西省南城县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墓中出土了一件明代天启青花松鹤鹿纹瓶,该器风格粗犷,为转变期民窑制品(图三)[8]。此瓶胎体粗糙,全器内外施釉,口沿施酱釉。青花部位凸起一层较底釉更白的白釉,为哥釉青花器的特点之一。器底用青花书写“玉堂佳器”四字。1982年8月,江西省文物工作队会同抚州地区、南城县文物管理部门,在南城县发掘清理了明代益定王朱由木及其元妃黄氏、次妃王氏的合葬墓[9]。在黄氏及王氏的墓葬中出土了四件玉壶春瓶,其中三件为松鹤鹿纹,另一件为花蝶纹。其装饰特点与此前出土的天启青花松鹤鹿纹瓶类似,胎体较粗糙,全器内外施釉,口沿施酱釉,青花部位凸起一层白釉。底款略有不同,器底用青花料书写“佳”字,为“玉堂佳器”之意。南城出土的这几件青花瓶应为同一窑口同一时期的制品,应属于景德镇窑天启年间的民窑制品,目前均收藏在江西省博物馆。
图三 天启青花松鹤鹿纹瓶
1965年济南东郊明代赵铉墓出土了一对明青花花蝶纹梅瓶(图四),赵铉为明崇祯时期太守。两个梅瓶形制相同,侈口短颈,带盖。通体施白釉,口沿施酱釉[10]。全身绘青花折枝花蝶,青花部位有一层白釉凸起,青花发色浓艳。此瓶花纹与南城出土的花蝶纹玉壶春瓶类似,且釉面和青花发色颜色均接近,其青花部位有一层白釉凸起,故认定其为哥釉青花瓷,应为江西景德镇窑烧制。
图四 明青花花蝶纹梅瓶
桂林地区明代靖江王陵墓出土的梅瓶中有一对哥釉青花折枝花蝶梅瓶(图五),侈口短颈,小帽盖,盖沿与口沿合,口径5.5厘米[11]。全身绘青花折枝花蝶,构图简洁,笔法娴熟,青花部位有一层白釉凸起,青花浓艳,青中泛紫。
图五 哥釉青花折枝花蝶梅瓶
2015至2016年,四川大学考古系、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桂平市博物馆联合对广西桂平弩滩村进行考古钻探、测绘发掘工作,在东城墙北段倒塌堆积处发现了数量极少的哥釉青花瓶碎片(图六),地层属于明代晚期至清代。该瓶为灰白胎,胎体厚重,白釉泛灰,釉层肥厚莹润,通体开片[12]。其发色及纹饰与故宫博物院藏的明万历哥釉青花加彩花卉纹尊类似,但器型不同。
图六 哥釉青花瓶碎片
通过这些出土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明代哥釉青花瓷多为民窑制品,胎质粗糙,画面也不甚精致。其釉面肥厚莹润,青花发色较为明艳,青花部位下方有白色化妆土做底,手摸有凸起感。纹饰以花蝶纹和松鹤鹿纹两种简单的纹饰为主,器型以瓶为绝大多数。另有一些出土青花器或残片,由于未能有彩色图片资料或没有图片资料,但在描述中明确说明釉面布满细碎开片的,暂时无法准确判定是否为哥釉青花瓷器。如1966年在江西永修县明朝魏源夫妇墓中出土的两件形制相同的青花瓷碗,简报中没有附图,描述其釉面为开冰裂片并饰有折枝花草,很难准确判断这两件青花瓷碗是否为哥釉青花瓷碗[13]。
传世的明代哥釉青花瓷器收藏以故宫数量最多,包括认定为最早的哥釉青花瓷器的宣德仿哥釉蟋蟀罐在内共14件,时代基本以万历年为主。另各地出土的完整的哥釉青花器均收藏在当地博物馆或考古所,在前文已有一些附图,此处不再赘述。故宫收藏的哥釉青花瓷器全部为明万历时期制成,可见明代万历时期是哥釉青花瓷的一个生产高峰。
明代哥釉青花瓷是明代陶工们的艺术创作,从故宫传世品及出土资料来看,明代哥釉青花瓷的发展可分为创烧、高峰、变化发展三个阶段,创烧阶段为明代宣德至天顺年间,第一个高峰期为明万历时期,明晚期为其变化发展的阶段,到清雍正乾隆时期有第二个发展高峰。宣德蟋蟀罐为官窑制品,其余各时期均未见有官窑制哥釉青花瓷,多为民窑制品,且胎体多粗糙厚重。在创烧期间,出土品和传世品均不多见,此时的哥釉青花为简单的纹片釉与釉下青花的组合,青花呈色不均匀,同一器物上的青花呈色有深有浅。万历哥釉青花瓷为哥釉青花瓷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故宫传世品较多,时代特征明显,器型有玉壶春瓶、梅瓶、罐、炉、尊等。其胎色灰白、胎体较厚重粗糙、衔接痕明显,釉面莹润肥厚、呈米色或米黄色,口沿处有酱釉装饰,器表常施釉不及底,青花发色较艳丽,纹饰多见松鹤鹿纹和花蝶纹,加入了釉上赭花装饰,色彩更为活泼。青花部位凸起一层白釉,抚摸有凹凸感,通体开片,开片的纹路为黄褐色或粉红色。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变化发展期的哥釉青花与万历时期的哥釉青花相比保留了青花部位下的一层白釉,釉色偏白,青花显色偏深,开片纹路较之前淡了很多。在明晚期的哥釉青花变化发展阶段,传世品少见,出土也不多,亟需更多补充材料。